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对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华东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同时在华东地区六省一市内部也存在着工业化进程不平衡现象。研究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化进程,比较分析各省市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推动华东地区各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评价
工业化进程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为了对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化进程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采用如下的研究路径:首先,构造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来进行定量评价。其次,搜集数据。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选择人均GDP为指标;产业结构方面,选择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指标;工业结构方面,选择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的比重为指标;空间结构方面,选择人口城市化率为指标;就业结构方面,选择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为指标,并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统一口径。再次,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地区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得出各个指标相应的权重为:人均GDP为36%,产业产值结构为22%,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22%,人口城镇化率为12%,第一产业就业占比为8%。
为了准确反应工业化各个阶段的特征,本文选取了阶段阀值法进行指标的无量纲化。即假设指标在每个阶段呈线性变化,那么每项指标的得分可以根据线性变化的关系求出。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方法,可以计算出全国、华东地区各省市的工业化进程综合得分。(表1)
从表1中可以知道,2005年全国、华东地区六省一市的工业化综合指数和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表中,“一”表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综合指数为0),“二”表示工业化初期,“三”表示工业化中期,“四”表示工业化后期,“五”表示后工业化阶段。“(I)”表示前半阶段,“(II)”表示后半阶段。
从结果来看,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存在着地区内部不均衡的特点。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工业化水平差距非常大。在2005年这一个时间截面,华东地区包括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阶段,各省市之间工业化进程的差异很大。
二、华东地区工业化程度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一)人均收入水平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分析。华东地区各省份人均收入水平差异较大。从2005年人均GDP水平来看,上海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江苏和浙江人均GDP水平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福建和山东人均GDP水平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江西和安徽人均GDP水平进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各个省市之间比较,上海最高,安徽最低,上海人均GDP是安徽的6倍,省份之间人均GDP水平差异巨大。
(二)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分析。2005年华东地区各省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均降到了20%以下,其中以上海的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只有0.9%)。除了上海的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之外,其他各省的第二产业比重均高于第三产业比重。总体而言,华东地区呈现“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中期。分省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福建、山东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和全国水平比较接近。安徽、江西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来看,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不均衡的重要因素。
(三)就业结构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分析。从近五年来看,华东地区各省市的就业结构差距很大。2005年,上海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江苏、浙江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山东、福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30%~45%,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江西、安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45%~60%,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各省市之间就业结构发展不均衡,这也是造成工业化进程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四)城市化率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影响分析。从城市化率看工业化进程的差异,2005年上海城镇人口比率为89.1%,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江苏和浙江城镇人口比率在50%和60%之间,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福建、山东、江西、安徽城镇人口比率在30%和50%之间,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华东地区各个省市之间城镇人口比率差距较大,城市化进程不均衡,这是华东地区内部工业化进程差异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五)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其他影响因素。资本投入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有着一定的影响。华东地区各个省份在资本投入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往往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吸引不到投资,这又加剧了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技术因素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投入因素对地区推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贡献也将越来越来大。华东地区内部科技和人才分布不均衡,人才从不发达地区流向了发达地区,这更加加剧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的差异。除此之外,进出口、资源、制度等因素对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这里不再阐述。
三、对策建议
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化进程不均衡,内部差异很大。导致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差异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水平、资本投入、技术水平、进出口、资源、制度等影响因素。针对如何缩小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发展第二产业是缩小区域内部差异的重要手段。从华东地区各省市工业化的经验来看,依靠发展第二产业是推进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落后地区发展速度,赶超发达地区的必经之路。由于华东地区各省市发展不均衡,很多地方的第二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落后地区要集中精力发展第二产业,不断提高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把发展第二产业作为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依靠发展工业部门来推动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
(二)建立地区主导产业部门,形成区域产业集群,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各区域内部工业发展需要地区主导产业部门的支撑,也需要地区之间进行分工和合作。华东地区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进程不同,但地理位置接近,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选择建立地区主导产业部门,进行区域的分工和合作,依靠主导产业部门带动华东地区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以此缩小区域内部差异。
(三)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化进程。劳动力受到土地的制约和城市化进程缓慢成为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也是造成劳动力因素对推进华东地区工业化进程贡献小的重要原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加快城市化进程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广开门路,千方百计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负担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积极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城市配套制度和基础设施,加强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区域产业集群,改善农业结构、发展新型农业、提高农业效率。
(四)加大科技投入,缩小华东地区工业化内部差异。当今社会,科技进步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科学技术所起到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应重视科技因素,发挥科技因素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充分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通过科技体制改革,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促进华东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和工业化程度的整体提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