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0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8/3/1

作者

□文/刘 杰

浏览次数

1723 次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是指将“作业”作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然后将间接费用按作业量进行分配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其计算过程有两个基本步骤,其一选择间接费用作为归集对象,确认作业成本库;其二以成本动因为基础,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最早起源于20世纪三十年代,由美国著名教授科勒•斯托布斯的长期研究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所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作业耗用资源、产品耗用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可以提高成本信息的质量,改善企业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作业成本计算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而作业的划分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生产工艺流程(各车间)的各个环节,经过质量检验、总装,到发运销售的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顾客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二、作业成本法的作用
  (一)使企业收集的成本信息更加科学合理。企业在计算成本的时候一般采用作业成本法和制造成本法,由于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所采用的标准不同,因此这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会有很大的差异。制造成本法在计算成本的时候,是假定间接费用是与分配标准存在一定关系的。但是,这种假定并不能全面反映成本计算对象及资源耗费之间的本质联系,假定的基础不合理,计算的结果就有很大的差异。目前,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很大的变化,自动化逐步替代了手工,人工工时逐渐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导致间接费用分配的不真实。而作业成本法避免了这种缺陷,它将重点放在制造费用上,提高了产品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并且在采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时,还要考虑成本对象与资源耗费之间的关系,根据资源动因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作业,再按作业动因将作业计入成本对象,揭示了资源与成本对象真正的“一对一”的本质联系,使间接费用分配更具精确性和合理性。
  (二)有利于企业的产销决策。产品的定价对企业的产销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是产品定价的关键因素,在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产品成本包括人力、材料和制造费用,而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小,所以制造成本法中对间接费用分配的不合理数额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产品由企业定价,在定价时考虑了企业的利润,抵消了制造成本法下信息失真的影响,成本信息不真实也不会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生产、工人工资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间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制造成本法下失真信息的数额越来越大;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产品由市场定价,由于厂商之间的竞争,许多产品的市场价已经逼近成本,容纳不了太多的成本误差。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根据传统成本信息作出的产销决策,会产生失误。在传统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从而错误地拒绝了订单,丧失了市场机会。相反,有的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但是在传统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盈利的,从而错误地接受了订单。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订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原因是计算的不准确,作业成本法解决了这种问题,它使成本信息更具有科学性、相关性,从而使产销和定价决策更加合理、利润信息更加真实,有利于企业的决策。
  (三)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在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产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作业成本法使管理者准确把握各个具体环节的作业活动,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可以发现是否有贪污、浪费现象,以及是否作业环节技术不够先进、工艺不够合理。这样,作业成本法就把管理者的注意力引向了资源消耗的原因上,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责任会计制度,改善内部管理。
  (四)有利于企业加强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突破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体现了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思想,能有效改善企业的战略决策。传统的管理会计,根据传统成本信息,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建立模型y=a+bx(a为固定成本;bx为变动成本)。这一模型的有效性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和业务量无显著变化基础上的。然而,随着规模化和全球化经营的日益普遍,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长期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程度不断增加,传统模型y=a+bx所提供的管理信息,很大程度上也失去了相关性。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管理会计分析,不把成本简单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而是以作业这一流量作为划分成本习性的依据,进行动态的价值链分析,根据这种比较准确的成本信息所进行的动态分析和管理活动,从战略经营的角度看,具有更大的相关性。而且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是立足于经营全程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管理,把握了市场需求动向、企业生产过程和售后服务等经营的全部过程,能够使企业经营战略更及时地应对市场风险、适应环境的变化。
  (五)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业成本法还有利于我们通过对资源如何一步步消耗过程的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和控制,来优化作业链、价值链和产品种类与生产数量的组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各工艺和生产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资源,实现“1+1>2”的规模效益目标。
  三、作业成本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全面推行。通过前面的分析,两种方法适用的情况不一样,应用作业成本法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目前,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高低不一,有的很先进,有却很落后,而作业成本法是高新技术生产制造系统和会计核算系统的产物,在高水平的企业使用会有好处,但在落后的企业使用效果不是很好,所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为时尚早。为此,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做法,而是在个别先进制造企业或企业中的某一部门先行实施,掌握经验后逐步推广。
  (二)允许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并存。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高低不同的特点,可以允许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也要允许同一企业采用不同的成本控制方法。对于我国处于改制中的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来说,一部分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尤其是自动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不一定要等全面符合条件后再实施。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效益的增加,从长期来看又会促进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环境的改善,从而进一步为作业成本法、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三)要转变企业管理思想。作业成本法不只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而是一种降低成本的管理思想,企业要树立这样的思想,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科学地分析、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就事论事。我们有很先进的管理方法,如“看板管理”、“零存货管理”和“零缺陷管理”等管理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一些企业还无法应用,但我们企业要树立这样的思想,方法只是手段,目的是降低产品的成本。作业成本法也不应局限于是一种机械的成本计算手段,而应更多地作为一种管理思维模式,要有这样的管理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应用于企业管理工作中,这样才真正发挥了作业成本法的作用。
  (四)切勿照抄照搬其他企业模式和经验。实践证明,只有将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发挥作业成本法的功效,不能简单地模仿其他企业已经开发完成的作业成本法。因为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背景和战略任务,有不同的生产特点,为此,每个企业都应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作业成本法,如果盲目地模仿或抄袭其他企业的,不但无法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的长处,反而会影响对企业成本的正确计算,适得其反。
  (五)企业推行作业成本法要具备一定条件
  1、要对作业成本法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作业成本法仅仅是一种成本计算的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不能想当然的认为采用了该方法就能降低成本,要想降低产品的成本,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常进行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作业成本法为发现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2、要得到企业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作业成本法的推广,在对该方法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得到管理层的支持。作业成本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就能完成的,是要得到企业上下各层支持的,这就需要一个协调的领导组织,就需要管理层的支持。
  3、要有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要计算准确,为此,必须要保证原始信息收集的正确、及时,信息加工处理的科学、合理,这需要高素质的员工。一是要有专业素质,对作业成本法熟悉,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内容、计算方法、操作程序等有全面的认识;二是要有责任意识,在收集数据时要仔细、全面,防止遗漏。如果各个作业中心提供了失真数据,或者人浮于事、作风散漫,作业成本法就会弄巧成拙。所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员工的情况,作好员工的继续教育工作,逐步提高员工的素质。由于每个员工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需要慢慢的提高,而责任素质,不仅要有教育,而且要有相关的监督制度,为充分发挥作业成本法的效用,应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注重对员工的奖励与惩罚。
  4、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在应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逐步修正方法自身存在的缺陷;二是要在作业成本法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修正作业成本法与本企业不协调的地方。只有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的结果再应用到实践,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作业成本法的作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76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