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ERP,即企业资源规划系统,是将企业各个部门,包括财务、会计、物料管理、销售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联系在一起。它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系统,实施ERP的企业可以全面、充分地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然而,理论虽然如此,但并非所有实施ERP的企业都可以获得预期的收益,“ERP实施成功率低”的论调也早已弥漫在整个业界。所以,ERP应用绩效评价的研究对成功实施ERP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为背景,我们尝试着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深入了解当前ERP应用绩效评价基本思想和研究动态,并以此来发现其中的问题以及未来需要研究的方向。
一、ERP应用绩效评价的特点及相关理论
ERP是一种集财务管理模块、生产控制管理模块、物流管理模块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为一体的综合控制管理系统。他的成功实施不仅在于企业的财务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于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企业内部流程以及企业员工素质等非财务因素。因此,对ERP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时,需要考虑的不仅是财务因素,更重要的是非财务因素。另外,由于ERP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仅仅是直接效益,更多还是大量的无形效益、间接效益、长期效益以及滞后效益,这使得对ERP应用绩效的评价更加复杂。因此,单纯靠单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要求。鉴于ERP环境的特殊性,很多国内外研究专家都相继提出ERP应用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如早期由Delone和Mclean提出的信息系统成功评价模型、Markus提出的ERP成功阶段评价理论,再到后来由Shang和Seddon提出的商业利润实现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ERP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但就每个理论而言又都有各自的不足之处。如,早期的信息系统评价模型只注重了ERP的信息系统功能,忽略了ERP的企业管理系统功能;Markus提出的ERP阶段评价理论则忽视了系统质量、信息质量、用户满意度、感知有用性等指标对ERP效益实现的作用,理论的解释能力和完整性较差;而Shang和Seddon的ERP实施的商业利润实现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企业有时无法区分哪些效益是由ERP实施带来的,因而也就无法对ERP绩效进行准确的评价。
对于ERP绩效评价较有影响力的另一个理论是ABCD检测表,它自1977年问世以来,经过不断的扩充完善,现在已经出版了第四版,指标内容从技术、数据准确性、教育培训和系统使用情况,到战略规划、人的因素和协作精神、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不断的改进、新产品开发、计划和控制过程。ABCD检测表被广泛应用于MRP/MRPⅡ的应用评价中,尤其是使用ABCD检测表能比较正确地检测企业运营情况,帮助企业提前发现问题,不断改善企业的运作。但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ABCD检测表只是针对实施系统的过程、使用系统的情况、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的检测,它很少涉及企业实施后获得的效果。而且由于ERP系统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范畴,应当包括哪些功能,实现哪些信息的集成,不同的供应商和用户还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很难使用ABCD检测表对其实施过程进行监控,无法进行直接评估。
最后,也是时下所有学者较为关注的,并广泛研究的,适用于ERP企业绩效评价的平衡计分卡理论。该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管理咨询专家戴维•诺顿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由于平衡计分卡所具有的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便于操作的特点,自九十年代初一经提出,便迅速在美国,然后是整个发达国家的企业和政府应用。今天,当人们谈及绩效管理时,基本都是以平衡计分法为主的绩效指标体系。它的优势在于,它避免了传统财务评价指标所显现出的滞后性、片面性和短期性弊端,加大了非财务指标的比重,重视对顾客服务及满意程度、内部过程和员工学习。由于BSC评价理论能够对员工价值创造行为进行管理与客观评价,引导员工提升绩效和职业能力,为企业进行有效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的先进性企业管理理念相吻合,因而越来越受专家学者的关注。其理论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平衡计分卡中四个方面的内容与ERP系统功能模块之间的映射关系图。
平衡计分卡是一个综合评价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系统,包括四个组成部分: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财务方面采用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已经趋于成熟的财务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可以直接体现股东的利益,所以他的优势在平衡计分卡中得以保留和继承;在客户方面,通过平衡计分卡了解客户、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并以此确认企业的目标;内部业务过程方面,平衡计分卡通过计划控制、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和内部控制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他主要重视的是对客户的满意程度和实现组织财务目标影响最大的那些内部过程;学习和成长方面,平衡计分卡主要是评价企业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情况。
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个指标评价体系,而且还是一个战略管理体系,评价从四个方面展开,每个方面又包括三个层次:(1)期望达到的若干总体目标;(2)由每个总体目标引出的若干具体目标;(3)每个具体目标执行情况的若干衡量标准。平衡计分卡之所以更加适合于ERP环境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主要在于这种评价体系能够更多地顾及到ERP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每个功能模块都可以通过BSC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企业ERP系统各模块的执行效果和企业各个部门的业绩就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得到较综合的评价。除此之外,BSC优于其他评价体系的地方还在于,平衡计分卡适合于ERP环境下的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理论的出现无疑对ERP应用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然而,由于ERP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所以BSC在面对ERP环境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时也有其不足。例如,平衡计分卡虽然已经从股东、客户和内部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思考企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但却缺乏经营者、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国家角度的指标。鉴于此,很多专家学者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措施及意见。(1)在平衡计分卡四个方面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方面的评价指标,从而将企业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的大环境体系中进行评价。(2)构建ERP应用效益的动态评估模式。以BSC为核心,构造ERP应用绩效的动态评估模型,其原因在于ERP的效益评估只有动静结合,才能与ERP效益的阶段性、动态性特点相吻合。(3)模型辅助模块的指标设计。通过参考D&M模型和ABCD检测表,建造辅助模块,对以BSC为基础构建的ERP应用绩效主模块加以修正和补充,从而完善ERP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平衡计分卡理论在对ERP环境下企业绩效评价时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由于它是一套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较为完整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体系和管理工具,所以现在被人们广泛应用于ERP应用绩效考核体系中。
二、结论
通过对ERP应用绩效文献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国内外研究学者把目光都集中在了平衡计分卡理论上。通过以BSC为核心,增加辅助模块或者补充评价指标的方法来对ERP应用绩效进行更全面和合理的评价。当然,这种简单的机械相加和补充是不够的,应当着重对评价方法之间的整合进行研究。多种评价理论以及评价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应该是完善ERP绩效评价体系的最佳出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