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0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8/3/1

作者

□文/钟建权

浏览次数

1153 次

金融支持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
  提要 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振兴东北的历史机遇下,黑龙江省应抓住机遇,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全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本文在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面对农村经济落后,农业欠发达,农民增收微薄的具体情况下,提出了建立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加大政策性银行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等对策,并为有关决策部门提供一些有实践意义的措施。
  一、引言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提出的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谋划,抓点带面,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历史机遇下,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应抓紧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科研立项已经在很多研究机构和高校成立,比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等,并且得到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如何应用金融措施对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进行有效的资金支持,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种方法方式的提出还有待于实践证明。
  二、新农村与金融支持
  (一)相关概念。新农村是新颖的、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和谐的、社会治安良好的、环境优美的新社会。所谓新颖就是有别于落后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相互帮助是指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重新找回黑龙江优良的社会传统,包括相互关爱、友善相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风貌。和谐是指人民相互谦让、和美共容,并以共同的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金融支持是指充分发挥黑龙江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并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在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开局面,起到重要作用。(2)帮助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往往由于资金不足而步履维艰。(3)目前,黑龙江农村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支持还包括制度性支持,充分有效地利用制度优势构建功能相对完善的社会救济、农村医疗保险、养老基金等制度。(4)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对重点村庄、优秀村庄进行财政无偿或低息融资,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在黑龙江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第一,黑龙江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潜在的失业人员,新农村建设可以充分、有效地安置部分劳动力。第二,农村进行自我建设由于缺乏资本、技术,发展缓慢,因此必须由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积极配合共同建设。第三,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黑龙江农村金融体制现存问题
  (一)金融体系萎缩。虽然目前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但是现在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纷纷转向大城市。特别是县级金融机构的撤离,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以致出现“空洞化”现象。当前,农村的金融供给实际上由农村信用社在唱“独角戏”,但因其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管理水平上不去,对“三农”的支持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单打独斗”又使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农民及农村企业融资渠道日趋狭窄,阻碍了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资金供求失衡。一方面在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却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其已演变成单纯的存款机构,且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上存流向城市,极少回流农村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遍布于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多存少贷,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据中国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财税系统净流出高达1,898亿元,金融系统净流出也高达5,533亿元,合计7,431亿元。因此,农村现有的金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从农村获取净储蓄的机制,农村资金的持续流出,动摇了农村地区发展的信贷基础。
  (三)忽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引导、监督和促进其健康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兴起。这些农村非正规金融发育层次低,运作极不规范,它们的正反面作用和效果都很突出。但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四、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主要措施
  (一)金融支持的具体操作建议
  1、初始阶段由财政和农发行提供低息甚至无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冬季供暖设施、乡镇之间的道路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后期这些建设或多或少可以通过各种间接方式(比如BOT形式)收回投资。
  2、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比如,政府信用额度担保,即对商业银行对新农村建设的贷款进行有限担保,对其呆坏账进行部分补偿,鼓励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共同支持农村电网改造;自来水管道建设;道路、车辆、村容整洁建设。财政优先支持新农村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3、重点扶持,活跃农村经济。加大对商品流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外销的资金支持,扩大资金链,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4、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利用金融期货市场减少农民收入的市场风险,稳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5、商业银行对基础设施进行金融支持时可以采取股权联合的形式。即由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银行共同出资,风险分担,共同监督债务人,共享信息,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
  (二)金融支持的措施
  1、重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涉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新建和对原有金融机构的整合及功能调整,是对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重构后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该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体系。彻底改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唱“独角戏”的现状,为黑龙江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金融支持。
  2、以履行财政职能为依托,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注重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鉴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于依赖中央银行借款的现状,可以考虑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利用邮政储蓄存款和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等方式面向富裕农民筹资,还可争取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在国外发行债券和筹措国际商业性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扩大支农资金的来源和渠道,贯彻“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变“抽水机”为“蓄水池”。同时,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拓展业务范围,使其真正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
  3、深化农信社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有效管理、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与金融业监管部门之间交流和协调机制。控制改革后的新风险,建立防风险长效机制。
  4、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引导其健康发展。农村是民间借贷发育的最肥沃的土壤。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村中的乡镇企业,都离不开民间借贷,以弥补资金的暂时性短缺。民间借贷虽属非正规金融,但实际上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四个优势:(1)制度优势。融资双方依据简单的借贷和约或“字据”即可实现融资,方便快捷。(2)信息优势。融资双方对对方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3)速度优势。由于没有了正规金融组织融资时的各种信用调查或抵押条件及抵押物,在急需获得即时可用资金时优势特别明显。(4)灵活性大。民间借贷数额相对较小,还款时间一般由双方协商而定,因而在出现到期偿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延期还款比较灵活。
  5、以多种金融业务形式为后盾,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认真开展建立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组织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培育民营银行,加大民营资本在金融业中的比重,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金融机构体制健全、产权明晰、功能完善、分工合理、运转协调、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
  五、结论
  黑龙江农村金融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急功近利的行为都会以失败而告终。为尽可能地降低改革成本,必须吸取农村改革中积累的经验教训,不能再搞单打一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改革,而必须在深刻认识现行体制弊端的基础上,以“并行推进改革”的方式,全面地向着高效率、良性循环的农村金融体制迈进。同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推进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金融体制,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有效配置,促进金融制度和体制创新,通过金融支持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黑龙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必然会因强有力的金融支撑和发展动力而顺利实现。■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988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