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当前,全球化使得国际间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不再是单个项目、单个企业、单个产业的孤立行为,而是形成了一个以跨国公司为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相互协调合作的组织框架。通过这些国际生产网络,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规模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
(一)国际产业转移结构日趋高度化。近年来,国际产业转移结构高度化和复杂化趋势明显加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向增值环节的梯度转移。跨国公司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佳资源配置和最低成本生产区域,必然按照各国的特点和优势,分别把技术、生产和营销等环节转移到最能增强其竞争优势的国家中去;二是流向的决定因素转向非流动要素。传统的资金、技术,由于其跨国界流动几乎不存在成本,因而这些要素更趋向于均等化。而劳动力、土地、产业配套能力、政策环境等这些流动性弱的要素,就成了决定跨国公司生产布局的优先考虑对象;三是由逐级梯度推进趋向多级平行推进。发达国家在向次发达国家转移产业的同时,也有部分产业绕过次发达国家,直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跨级梯度转移模式。同时,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在不断发生变化,原来流向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而流向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四是由产业分层递进趋向于综合性发展。发达国家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低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低端技术密集型产品制造业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技术的步伐。
(二)国际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和对外投资中作用和地位的日益突出,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产业转移方式的多样化,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已经由原来的比较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转换成为包含单一的直接投资和股权安排在内的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产业投资和产业转移并举方式;二是国际间接投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规模已经超过国际直接投资规模;三是以证券投资和跨国兼并方式进行的产业贸易和产业投资增长速度较快;四是跨国的企业间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际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发达国家企业收购和兼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这种方式。
(三)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膨胀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它借助于信息技术而进行全球开发、生产与物流的指挥和协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其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逐渐成为推动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得经济资源的配置直接跨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跨国公司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在全世界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的优势,因此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发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将成为今后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途径。
(四)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明显。由于跨国公司具有社会化协作程度高、横向联系广的特点,一家跨国公司的投资往往能带动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随着竞争的加剧,跨国公司不再遵循传统的产业转移阶段进行投资,而是主动带动和引导相关投资,鼓励其海外供货商到东道国投资,加大零部件供给当地化战略的实施力度,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产业群,将整条产业供应链搬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外,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资源,同时使其生产充分适应全球市场的不同需要,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对其他生产经营(如研究与开发、设计、中试和公司总部等),也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这种新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伴随企业规模不断扩张及区位条件的变化而出现的,它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整体企业的竞争力。
二、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出的挑战
(一)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挑战产业升级能力。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是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中,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组装能力较强,研发和设计能力较弱,产业发展依赖国外的关键产品和核心技术,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在标准、专利等方面几乎是空白。产业主要增值来源于加工制造,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仍很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国外产品竞争。
国际产业转移首先看中的是成本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发达地区的人工成本开始在升高,加上人民币的升值,过去的低成本优势不能再充分体现,从而使国际产业加快向我国周边国家转移。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位置直接决定了其在该产业获得的附加值,因此要想改变在价值链中的被动局面,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必须进行升级。要加速我国向产业价值链高端的跨越,首先需加大技术、制度的创新力度。
(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跨国公司还存在数字“鸿沟”
1、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大企业,规模实力与跨国公司差距明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大企业。尽管如此,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世界高水平的IT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无论是“大”还是“强”,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还远远达不到跨国公司的重量级。
2、技术研发落后于跨国公司。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仍没有多大改观,我国很多企业在搞“代工”或“贴牌”生产,产业低附加值倾向更加突出。另外,由于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很多企业还要把利润的一部分交给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跨国公司,使国内企业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我国企业信息技术专利申请量远低于外国企业,特别是在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和数字电视等核心技术领域,申请的专利数量尚不及外国企业的1/10。
3、我国电子信息企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中小企业特色优势和专业化分工并不明显。国有电子企业仍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而电子三资企业在地位日益提升的同时,外商独资化倾向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将新技术与增值业务转向独资企业、以提供新技术为条件换取对合资企业绝对控股、对投资回报率高的合资企业实施收购中方股权等,这给我国本土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三)“走出去”从制造开始。商务部政策专家杨正位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长期的,也是动态的。跨国公司把产业链向我国转移,希望我国在“软环境”方面进一步改善。比如,知识产权保护、体制效率、行政透明度、政策的稳定性,等等。一些地方竞相攀比优惠政策,也使外商感到我国政策不统一、不透明,让他们无所适从。还有,我国市场分割比较严重,不利于发挥市场规模巨大的优势,资金在省际、市际流动困难,给投资和生产经营带来极大不便。因此,我国要继续搞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同时,我国也有能力和必要把自己的制造转移到成本更低的第三世界地区。这样,一方面承接全球研发的转移;另一方面把某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第三国,“走出去”从制造开始成为一个自然的过程。
(四)转型需要观念的再造。产业转型首先考验的是企业的观念和应变能力。企业未来竞争最重要的领域不仅仅是产品,还有怎样让他们的组织可以更灵活,对外来的因素反应更快;同时,公司需要不断转型,而且需要有人帮助这些企业完成这种转型。如何改变自己的业务模式,变成更灵活、快速对市场和客户做出反应,是我国企业下一步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转型不光是我国企业需要,也是全球所有企业最关注的问题。显然,我国现在面临着全球最大的企业转型时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