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且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从根本上说,新农村建设应该建立在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推进我国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一、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人力资本理论体系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但是,主张发展教育以提高人口素质并将这方面投入费用称为资本的论述在经济学历史长河中早已有之。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认为,不同素质的人提供的生产力也不同,提出了进行必要的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的思想。可见,配第已经有了人力资本思想的萌芽。对早期的人力资本思想首次进行较为系统分析的是“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生产力水平取决于人们的劳动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而这些又是教育和培训的直接结果,并且明确地把人的才能和在教育上的费用看作是人力资本。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把资本具体分为: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他把人的才智和体力都称为精神资本,实际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也对人力资本问题作了较为重要的论述。他认为,资本主要由知识构成,知识是最有力的生产动力,并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人的才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马歇尔之后,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舒尔茨、贝克尔等著名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认为,完整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在物质产品上,后者则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且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与此同时,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途径分为五种形式:医疗和保健;就业前的正规教育;就业后发生的在职培训;各种成人教育,多见于农业的技术推广项目;个人和家庭适应就业形式变化所发生的迁移。另外,贝克尔把人力资本理论引入家庭经济分析,把很多家庭行为看成与人力资本有关,从而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对人力资本尤其是对农村人力投资及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重视不够,最终导致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以至于最终影响并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因而,加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一是加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舒尔茨说过:“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国,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来自物力资本即财产,而五分之四来自人力资本。”可见,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人力资本投资是极其重要的。
二是加快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需要。一方面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需要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
三是加快人力资本投资是我国农村脱贫致富的需要。我国大多数落后地区的贫困是双重的,即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相交织、经济贫困和文化贫困相伴随,引起贫困的主要问题是劳动者素质低下。国家虽然每年都拿出不少资金扶持这些地区的发展,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本积累,人力缺乏、管理水平低下,投资的效益很差,有些项目甚至连成本都难以收回。
四是加快人力资本投资,还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再到知识和智力密集型,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劳动密集型农业经济中,生产本身对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素质要求并不很高。而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对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则越来越高。因此,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就必须时刻抓住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
总之,人力资本的高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与农户收入有关,而且决定着生产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向。
三、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本存量少。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总体特征就是低,大量低素质人口积淀在农村。根据国家农业调查队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99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将近5.6亿,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4.01%,小学程度的占42.15%,初中程度的占38.04%,高中程度的占5.07%,而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0.16%。到2004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还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11.9%,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6%。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3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6年,仅相当于初中水平,而1975年日本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经达到11.7年,比我国2003年的水平还要高出4年多。低文化水平的劳动力不仅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在劳动力市场中产生结构性矛盾,影响劳动力的转移。与其他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由投资方式产生的。改革开放以后,投资主体尽管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化,但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认识上仍没有彻底根除资本是物质财富的观念,因而在现实中也就很难把农村人力投资和人力资本积累放在它应有的位置上加以重视。
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明显,劳动力的使用方向趋同。人力投资取决于教育投资,因而人力资本的结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教育的投资结构所决定。在我国,国家、集体,尤其是农户这一教育的最终受益主体,往往把有限的教育资金主要用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初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教育上,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投资数量更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对高质量人力资本的需要。因而致使绝大多数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处在较低水平上,加上相当一部分只受过小学或初中阶段教育的农民,在后来的务农生涯中使用文化知识的机会减少,又没有自学的环境和条件,尤其是缺乏自学成才的激励机制。因此,若干年后就逐渐地沦落到了半文盲,甚至文盲的队伍中去,以至于在农村出现了体力型人力资本大量过剩、农业产业化所需要的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严重短缺的局面。农村人力资本绝大部分处在体力型这个层次上,因而其就业方向也就只能局限在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或部门。由此可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四、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基本思路
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实现,要改变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的现状,只有大力开展人力资本投资。根据舒尔茨的分析,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用于教育和培训的支出、用于保健的支出、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及制度完善的支出。其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人力资本投资,这种投资可以转化为知识的存量,从而提高人口的知识、智力和技术水平。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渠道,因而世界各国都把加强基础教育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农村的基础教育仍然较为薄弱,在不发达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青壮年文盲依然存在。这种状况与提高国民素质和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以便为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做好战略准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同时,还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的基础教育为高等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生源,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工作的却为数不多。农村地区人才流失现象十分突出。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有效途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有超前意识,要针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来深化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办学形式、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使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为当地推广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
2、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实际上成了向非农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走出农村,农业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干部和行政管理干部。因此,只有构建农村的成人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才能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农村的成人教育应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及型的,其内容包括一些文化常识、农业技术、实用的经济知识和法律知识;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型的,主要是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较为系统的农业现代化所需知识的培训和教育。目前,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应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闲置的教育资源与推动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3、构建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人力资本理论把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都当作是一种资本的储备,即健康资本。这种资本存储最初的质量,一部分是先天即有的,一部分是后天获得的,即通过医疗、保健和增进健康的休闲、锻炼等方式的投资而得到的。健康投资通过延长人的寿命增进人力资本存储。而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身体素质普遍偏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医疗卫生和营养保健事业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完善以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公共医疗卫生和优抚安置制度。提倡优生优育,促进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从而为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奠定基础。
4、加快农村人才市场建立与发展,促进农村人才合理流动。我国城市人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但农村人才市场是一个薄弱环节,由农村人才市场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间、城乡间人才输出和输入极少,农村人才缺乏有序的流动和有组织的调节余缺。由于庞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普遍不足的状态,并获取仅仅维持生计的农业平均收入。农村人才市场建立,有利于运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真正实现人才主体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推动人才合理、自由流动,利用人才市场的蓄水池作用调节人才余缺;有利于消除人才分布不平衡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通过人才市场达到人才合理配置、优化组合,从而提高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