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目前,随着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也不断升级。消费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消费周期越来越短,折旧越来越快。
一、经济背景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历经了从传统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移的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的初级阶段。1978年前主要追求“三转一响”的“老四件”,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
(二)生活大为改善的电器普及阶段。始于八十年代的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向万元级、十万元级消费发展,农村从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消费发展,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其主要标志是以排浪式消费方式在城市普及家电商品,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农村家庭。
(三)高层次的享受型阶段。以住房、汽车为主的新的消费热潮扑面而来。抽样调查资料表明:2002年有82.1%的城镇居民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60.7%的家庭购买了房改房,9.3%的家庭购买了商品房,12.1%的家庭拥有私房。
根据当前我国居民收入状况,居民消费是建立在经济实力之上的。目前,城市居民家庭户均金融资产已达到七万元,具备一定的购买潜力;农民收入也具有购买千元以上商品的消费能力。
引领消费龙头的商品首推住房。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居民购房意识增强,我国房地产业已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的上升期。2006年前九个月,销售给个人的商品房面积达8,215万m2,比2005年同期增长33.1%,占销售总面积的90%以上。2006年前九个月,个人商品房销售额达到1,787亿元,同比增长44.9%,比2005年底增加近十个百分点。
住房之后的第二消费大件当推汽车。目前个人消费占汽车销售量的70%以上。2006年前十个月,中国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2.7%,其中轿车生产增长23.4%。中国累计生产汽车205.33万辆。
在消费方面,通信、电脑、教育、旅游都是热门领域。2001年7月底,中国移动电话业务收入首次超过固定电话业务收入,成为国内第一大通信业务。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06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今后十余年,居民消费需求将从小康走向更宽裕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消费观念、方式、内容以及消费品市场供求关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衣食等一般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住、行支出增加。随着世界经济贸易扩大和各国文化间相互渗透,国内消费的国际化趋势开始显现。
二、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一)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绝对收入假说和持久收入假说均可用于解释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消费主要由当期收入决定,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2和0.85,即增加1元的当前收入,城乡居民当前消费分别增加0.72元和0.85元。由此可以看出,当期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持久收入与暂时收入相比,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持久性收入的变动。持久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83和0.85,暂时性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3和0.09。正是消费与持久收入的稳定关系,才决定了消费与当期收入的稳定关系。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均不显著。事实上,1996年以来数次下调利率对城乡居民消费刺激效果并不理想。城乡居民并没有因利率的下调而增加当期消费,居民储蓄倾向反而逐年增强。对于这种现象,经济学提供了一些解释。他们认为,利率下调会同时产生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利率下调降低了当期消费的价格,提高了未来消费的价格,这促使人们选择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收入效应是指利率下调,未来财富收入减少,这将使居民倾向于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一般来讲,在确定性条件下,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消费;而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利率下调预示着未来不确定的财富收入减少,此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消费者被迫减少当期消费。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我国来说,与后者的情形基本相符。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住房、医疗、就业、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城乡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强化,收入预期下降,支出预期增大。由于利率的下降,消费者预防性储蓄的未来价值减少,而未来收入预期又不明朗,在此情况下,消费者为了保持其财富价值量不变,有能力应付未来消费支出,只得被迫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于是,传统意义上利率变化对消费的刺激效应就无法体现出来了。
(三)收入分配对消费的影响。收入分配与我国居民消费的变动呈反比关系,即收入分配差距愈大,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越低。分城乡看,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1%,平均消费倾向将下降0.2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1%,平均消费倾向将下降0.71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人口结构对消费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由1982年的4.9%上升到2002年的7.3%,老少比(与0~14岁人口比)由1982年的14.6%上升到2002年的32.6%,年龄中位数由1982年的22.9岁上升到33.1岁。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逐年下降。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步老龄化,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趋于降低,老少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倾向分别下降0.006和0.013个基本点。人口老龄化所导致的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程度比城镇居民大,这表明老龄化对农村居民影响更大,因为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相对较差,养老负担更重。
(五)消费倾向对消费的影响。消费倾向反映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意愿,是消费者收入预期、支出预期和自主偏好的集中体现。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支出取决于消费倾向。消费倾向越高,居民越愿意消费,消费支出越多,消费增长越快。我们对城镇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和城镇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城镇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下降1%,城镇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将下降0.56%。城镇高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下降成为引起城镇总体消费倾向下降的重要原因。
(六)改革预期对消费的影响。居民对改革的预期,无论是对就业的预期、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预期,还是对住房制度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预期,都降低了居民当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增长。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消费倾向与改革预期成反比关系。随着改革的推进,居民储蓄意向增大,消费倾向趋于降低。改革预期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大于对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这表明:随着改革的推进,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和教育、医疗等刚性消费支出预期增大,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下降幅度略大于城镇居民。
(七)消费信贷对消费的影响。消费信贷是消费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收入的预期,提前将未来消费用于当前消费的一种消费方式。最近几年,我国消费信贷增长迅速,在2003年的15,736亿元消费信贷余额中,用于当年消费的大约有1,000亿元,约占当年居民消费总量的2%,其当年增加额占当年居民消费增加额的9.3%左右。据测算,2003年信贷消费增长影响居民消费名义增长0.9个百分点左右,对居民消费增长的贡献达到12%左右,成为居民消费中增长最快、最具增长潜力的部分。
三、我国居民消费情况对策建议
(一)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增强农民和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对于城镇居民,应根据不同收入群体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低收入群体要保底,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重点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使所有失业、下岗和收入在基本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各类人员都能及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各级财政承受能力,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中等收入群体要扩面,逐步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对于处于中等收入阶层的公务人员来说,应逐步将其职务消费货币化,逐步提高其持久收入水平;对于高收入群体应加强保护,增强其安全感;对于农村居民,关键是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出台的各项关于加强和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巩固和扩大已取得的各项成果。要加大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力度,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附加值的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和规模效益,加大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力度。
(二)扩大服务消费。首先,解放思想,树立服务消费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康的观念,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扩大服务消费。其次,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只要是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消费,就应大力鼓励和提倡。
(三)改善居民对改革的预期,增强居民消费信心。首先,要努力开拓就业门路,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持久性收入,稳定居民收入预期。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其次,通过稳定就业,提高基本工资标准等措施,提高居民对持久性收入的预期。第三,对于涉及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改革,如养老、医疗改革等,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提高改革的透明度。通过加大宣传,降低人们对未来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居民的强制性储蓄倾向。
(四)切实改善消费环境,正确引导消费观念。首先,要进一步抓紧清理计划经济时代制定的一系列抑制消费的政策措施,大力增加面向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供给,减少家用轿车的附加购置成本和使用成本,加快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鼓励民间办学等。其次,要抓紧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扩大消费信贷的规模,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可以考虑进一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门槛和利率。第三,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行为,为促进和保障居民消费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第四,继续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城乡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电、供热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拓宽城乡市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有利条件。
(五)适当调整收入分配政策,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加快税制改革,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主要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要严格会计审查制度,推行收入申报制度,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尽早开征遗产税、赠与税。二是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对企业职工工资的管理。适时制定和调整本地最低工资标准,保证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能随经济的发展而有一定的增长。三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的比重,通过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失业人员的收入。
(六)适时采取必要政策措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要认真研究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减缓人口结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同时,要搞好老年人口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减轻后顾之忧,提高即期消费水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