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3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4/1

作者

□文/黄晓晖 姜金娟 王晓红

浏览次数

1392 次

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带来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代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获取区位优势等的重要来源;同时,跨国公司也对促进集群区域的经济增长和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一、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趋势
  (一)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传统理论参考。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IL优势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传统理论参考典范。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该理论较之以前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考虑了区位优势的影响。区位优势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政府政策因素和投资环境因素。
  (二)跨国公司区位投资的新趋势——产业集群化。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区位选择研究引入“集聚经济”的思想。美国学者马库森较早对跨国公司投资产业集群行为给予了关注;邓宁也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完善,强调产业集聚区已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重要战略性选择;Rugman和Verbeke也对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进行了研究。
  (三)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发展典例。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所参与并主导的产业集群越来越多。在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集群中,如硅谷、纽约金融产业区、班加罗尔软件园等集群区,跨国公司的足迹无所不在。而在我国台商集聚苏南地区曾一度引起经济界的普遍关注;在北京中关村,英特尔、微软等跨国公司推动了IT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在天津经济开发区,一大批生产手机的跨国公司云集于此;在长江三角洲,电子信息外资产业集聚,等等。
  二、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兴起的原因
  (一)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既然跨国公司纷纷向集群投资,那么集群必然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是高效的,它避免了各种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其次,产业集群更有利于产业与专业市场的相互推进。例如在绍兴,正因为有数千家纺织企业,才形成了年交易额近200亿元的中国轻纺城。这种专业市场又吸引了更多的同类企业在此发展,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最后,产业集群还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激发群内企业的竞合意识,加强品牌建设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塑造。
  (二)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原因分析。促成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出现的原因很多,本文将利用前述区位优势理论进行分析:
  1、成本因素——集聚规模经济带来成本优势。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区位投资选择时,内外部交易成本以及获取技术知识的成本是必然要考虑的。而集群由于空间地理集中、知识外溢效应显著、群内人力资源丰富等可极大地降低这些交易成本。
  跨国公司甚至会受以上“成本驱动”,进而把采购、加工制造、组装配送等环节转移到东道国。同时,由于东道国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跨国公司甚至还会主动把区域研发中心、运营管理总部、地区物流中心等也逐步转移至东道国,这样更利于其集中自身优势在全球竞争。
  2、市场、政府政策及投资环境因素——凸现集群独特的区位优势
  (1)市场因素。集群本身就代表着市场和商机。如在绍兴,数以千计的纺织企业和数以万计的纺织单位(个体户、家庭工厂)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常州,依托湖塘纺织产业集群,建有位列全国百强市场的湖塘针纺织品市场和全国规模最大纯棉纱交易市场的湖塘棉纱市场。专业市场的成功兴起,既为生产企业提供了各类信息,同时也成为生产企业产品销售的通道,促进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这表明,集群的市场优势在于其产业规模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市场。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相互依存构成了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
  (2)政府政策因素。但凡世界上成功的产业集群几乎都是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前文提到的班加罗尔软件园,政府出巨资建立了软件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并用优惠价格向入园软件企业提供优良设施,以及实行零赋税政策,并免除软件产品出口的软件厂商的所得税,等等。
  目前,我国政府高层已认识到产业集群的极其重要性和加快发展的迫切性。在许多地区政府投资提供从基础研究、市场调查到商业运作、财务管理、应用技术研究和管理培训等吸引跨国公司进驻。同时,政府还积极采取各种举措加大群内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改善总体的商业环境。
  表1是对我国部分城市集群内外对外资企业的地方性优惠政策比较。由表1不难看出,目前我国的政府政策是非常鼓励跨国公司向产业集群投资的。(表1)
  (3)投资环境因素。产业集群是优良的项目和企业孵化器。它有非常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辐射范围最广的市场销售体系、反映最灵敏的信息体系、优质廉价的专业人才供应体系,比较完备的政府服务体系。
  除上述因素之外,跨国公司为了强化自身竞争优势,限制竞争也会选择投资集群。集群所具有的根植于集群区域内,渗透于当地的社会文化网络中的“根植性”将成为跨国公司战略争夺的竞争优势来源。这使得跨国公司从该集群区内所获得的竞争优势不易被其他公司模仿或移植,因为其他跨国公司若想获得该优势必须将这种集群区的生产链纳入自身的全球经营网络中。
  三、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影响
  (一)积极推动作用
  1、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促进我国产业集群向更深层次发展。(1)跨国公司集群化投资推动了我国集群的纵向发展。跨国公司的进入在人才、供应商、合作商等方面推行的本地化战略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化的升华;并且跨国公司还将某些部门如R&D研发、制造部门直接设在了已经形成的集群内部,成为集群经济系统中的一部分,并且促进了集群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的循环更新。(2)跨国公司集群化投资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集群的规模。由于受集群聚集效应的影响,跨国公司的进驻会使我国集群规模进一步壮大。如果有一家外资企业成功入驻我国集群,则会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在此聚集。
  2、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集群要不断的升级更新技术、积极进行创新。产业集群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知识技术的外溢效应,群内企业可积极利用该效应并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快速的学习和模仿,实现其技术的更新和升级,从而带动集群区域整体的技术升级和综合实力的提高。这也意味着跨国公司重塑了我国集群的创新环境和竞争理念,进而促进了我国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3、跨国公司使产业集群进一步走向开放。从产业集群与跨国公司的联系来看,许多跨国公司能在产业集群里寻求合作、获得技术来源、发展新生业务,这使得产业集群自然地具有国际化标准,有利于加快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
  (二)消极制约影响。跨国公司投资集群化在给我国产业集群带来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潜在一系列的消极影响。首先,它加剧了竞争,使得我国群内企业市场机会减少;其次,我国群内企业利用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提高其技术管理水平也日益困难;最后,群内企业容易形成对跨国公司的依赖,导致其发展空间被制约化,难以“走出去”,因此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遭遇极大挑战。
  四、跨国投资集群化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及对策
  (一)启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6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四。面对这一庞大的外资规模,有人提出超过了中国利用外资的合理规模,对中国经济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于2005年发布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提出,从利用外资总体规模判断中国吸收外资过多,进而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威胁是没有依据的。并且报告认为,中国吸收FDI的绝对规模较大,但相对规模偏小。笔者认为这给我们以下启示:我国需要积极引进外资,产业集群同样需要外资,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地区和集群的外向度。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使其在吸收和拥有FDI上具有绝对优势,因此FDI倾向于我国东部产业集群。这就暗示:地区外向度对FDI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吸引跨国投资集群化的一个途径便是加大地区和集群的开放力度。
  (二)对策。那么,在引进外资后如何与我国集群彼此促进,并使我国企业突破跨国公司集群化投资带来的不利影响呢?
  对策一: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基础上,注重外资同我国产业的关联
  (1)改变传统引资模式,提高产业关联。由于目前知识要素和战略性资产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等地理上的优势成为区位选择的主流,我们需改变传统的依靠自然资源禀赋吸引外资的方式,转向提高产业的关联效应来引资。苏南地区外商云集就是利用产业关联效应的例证。在日本微电子、半导体产业外迁过程中,无锡由于以日本半导体技术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华晶集团的存在,半导体产业基础较好,所以这类日资项目大都选择从无锡进入我国市场。
  (2)鼓励现有集群加强同群内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目前,在我国沿海很多地区,集群经济已初见规模并成为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但以前我国产业集群基本为买方导向,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当地企业未进入跨国公司供应链;而当前我们要努力向生产者导向发展,这样地方生产系统将被纳入跨国公司供应链,产品的市场范围可扩大到国内外两个市场。在集群已初步形成的地区,应积极加强与跨国公司的产业关联,使当地企业进入跨国公司供应链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对策二:培育外资的根植性,更好地壮大集群
  对于我国现有的集群而言,要想发挥外资推动及促进集群发展壮大的效果,我们就要使外资真正融入集群中,在起到龙头带动作用的同时推进当地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使其由外部的嵌入转变为内部的根植,只有这样集群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如果外资不能与当地集群内部网络真正融合,那么当前集群的短暂优势可能会逐渐丧失,此时外资便会整体迁移,另求对其有利的区位,这样对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
  对策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更好地使外资“为我所用”
  纵观国内外现有经验,持续的竞争优势对集群而言极为重要,其关键是提升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促进其不断升级。鉴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企业科研能力较为薄弱,客观地讲,自主创新对我国企业群体来说有一定难度,但这恰是缩短我国同跨国公司差距的突破口。因此,笔者认为群内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核心技术的攻破:首先,专注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然后进行模仿创新,逐步获取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拥有自主品牌,进而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向更先进的技术目标逼近。其此,我国企业群体还应积极利用跨国公司在集群内设立的研发中心,鼓励本地企业与外资建立合资研发中心。同时,注重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必要时可在国外相应产业聚集地设立研发中心,获取前沿的技术信息,并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4847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