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桥总”传奇——记景县金桥农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苏东桥 |
他是一个县级公司的“老总”,他不是个传奇式人物,但他确确实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敬佩、让人折服的奇迹。
从1992年到2006年,15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可能只是一瞬,但他却把一个负债690万元、企业内空420万元的公司,变成了一个全省乃至全国都数得上、叫得响的知名企业;他把公司的商品销售额,由原来的1,010万元,猛增到3.6个亿,翻了5番还多;他把公司的固定资产,由原来的32万元,增值到800多万元,等于每年都派生出两个新的公司;他把景县的农资市场,从原来的供销社、农业“三站”和个体三足鼎立的格局,改变为供销社一雄踞天下,市场占有份额达到了九成以上。他的作为引起了国务院总理的关注,温家宝同志曾风尘仆仆的来到公司,认真听取这位“十品芝麻官”的汇报,并连声称好。他就是本文所要记述的主人公——衡水市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苏东桥,人们都亲切地称他“桥总”。
传奇之一:上任勇闯“三道关”
1992年7月,在公司副总的位子上“常务”了三年的苏东桥,在家人和亲戚朋友概不表态支持的情况下,顶着压力,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老总”的担子。此时此刻,他深深地感到肩头的沉重:企业共有负债690万元,内空高达424万元;在册职工122人,几个月发不出工资;银企早已“断道”,搞业务筹不到资金……。在职工见面会上,他坦言直白:目前公司处境非常艰难,都是“人心散、业务小、没资金”惹的祸,如果这三道关闯过去,企业就能够走出困境、化险为夷,就能够迎来柳暗花明的春天。
这里的一组镜头记录着他奋斗的足迹:
七月的黎明,晨光微露。苏东桥肩扛铁锹,手持镰刀,敲响了警卫后勤人员的窗棂。他头戴草帽,裤管高绾,和大家一起铲除院内的杂草,清理院内的垃圾,打扫办公室卫生。当上班的员工陆续走进公司,看到整洁的环境,看到经理湿透的衣衫时,人们都茫然了……
八月的中午,热浪袭人。苏东桥组织全体员工,认真讨论公司制定的《关于发动员工集资搞活业务的方案》。会议上,人们议论纷纷,散会后人们犹豫不决。当苏东桥拿出准备自家建房用的3万元钱,第一个交到财务室时,人们都醒悟了……
九月的黄昏,日薄西山。苏东桥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押着从天津港口驶来的运肥车队进了公司大院。人从车上下来,脚没站稳,员工们就潮水般涌来,把他团团围住,看着经理消瘦的脸庞,看着长蛇阵般的车队和小山头似的化肥,人们都沸腾了……
员工心里比谁都清楚:为了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他们的经理语重心长、身先士卒付出了多少;为了筹集企业的启动资金,他们的经理苦口婆心、首当其冲奉献了多少;为了扩大业务搞活经营,他们的经理走南闯北、风餐露宿,自己的身体又透支了多少。人到感动时,往往喜欢用泪水表态,“桥总”啊“桥总”,您为企业的发展,把心都操碎了。公司由您当家,俺们服!今后怎么办,你就发话吧!
闯过“三关”之后,农资公司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传奇之二:扩大业务忙织网
人们都说:世上没有白流的心血。“桥总”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1993年公司共完成商品总销售2,240万元;1994年达到了3,500万元;1995年超过了5,000万元大关。随着效益的不断提高,公司的承受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在成绩面前,“桥总”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要想把农资这块“蛋糕”做大做强,不编织网络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从1996年开始,他做起了“网络梦”。
一是用诚信织网。他常说,诚信是企业的灵魂,没有诚信是不会成就企业的。1996年秋季,公司从山东德州化肥厂以每吨1,160元的价格,签订了1,000吨尿素购进合同。由于市场突生变故,货没取完每吨就降了80元钱。结账时,“桥总”硬是按合同商定的价格付了款。诚信赢得了对方的诚服。此后,该厂始终把“金桥”内定为3A级诚信企业,在合同签订、价格结算、付款方式等方面积极配合。几年来,他用“诚信”敲开了贵州宏福、云南三环、重庆涪陵、湖北宜化、江苏红三角等60多个国家大型农资厂家的大门。公司与这些企业建立了稳固的业务关系,并逐步赢得了产品在衡水、沧州、德州两省三市的经销代理权。
对生产商讲诚信,对经销商同样讲诚信。2002年山东宁津县后魏供销社从公司购进尿素400吨。进货不到半个月,市场就出现了变化,每吨落了25元钱。按理说,这笔损失公司可以不管,可“桥总”不干,他说:我们对经销商有承诺,卖我们的商品不能赔钱。他一诺千金,在核实情况后,立马给用户补足损失6,250元。这件事在宁津一带传为佳话,出现了“非景县农资公司的商品不卖”的局面。借此机会,他在宁津周边县区发展营销网点20多家。
二是用实力织网。农资经营是分淡、旺季的。旺季预付款进不来的商品,淡季少拿钱也能购得来。这时的厂家,主要是看你的经营能力和储存能力。为了提高经营能力,增加“两总”商品的销售量,他在班子内部做了明确分工,4名经理有两名抓“两总”。凡策划宣传广告、开辟新的区域等,“桥总”都亲自过问、亲自参与,保证了企业经营能力不断提升。在代理的单项品种中,销量万吨以上的有8个,2万吨以上的3个。宏福二铵的销售量,每年都在3万吨以上。为了提高储存能力,公司投资200多万元,把景州、安陵、王瞳和龙华等四个配送中心的仓库,全部进行了整修,新建仓库100多间,使配送中心的储存能力达到了16,000多吨。同时,还在沧州组建了县域外配送中心,租赁仓库50多间,增加储存能力5,000多吨。每到淡季,5个配送中心,共为十几个大型农资生产厂家代储化肥2万多吨,既节省了周转资金,降低了流通费用,还为搞好网络经营提供了可靠的货源保证。几年来,他的“梦”越做越大,网络越织越好,形成了以景县为圆心,线条式向外扩延,内密外疏、布点合理、逐步发展、稳健经营的格局。直营店、加盟店遍布河北、山东两省的衡水、沧州、德州等6市,共570个,其中县内120个,县外450个,年销售化肥20万吨,销售总值3.6亿元,经营利润300多万元。
传奇之三:严格奖惩强管理
在景县农资公司,管理是非常认真、非常严格的。为了使企业经营活动有章可循,“桥总”狠抓了制度建设。公司制度共有200多条,囊括了会议、学习、劳动人事、经营管理、财务开支、安全保卫、奖惩、用车及卫生等各个方面,并汇集成册,人手一本,任何人都不准在制度之外另搞一套。执行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桥总”都将按照员工的意见和实际情况,每年修改一次。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搞好企业管理奠定了基础,管理出效益。15年来,企业的商品流通费用率由10%下降为1.66%,商品损耗率由3‰下降为0.26‰,资金周转天数由73天下降为32天,年人均完成商品销售680万元,实现利税4.8万元。
谈到如何抓制度的落实,“桥总”滔滔不绝。他说:凡经过民主讨论决定,上了“本”的制度,就要坚决执行,绝不能朝令夕改。2004年年终,公司业务二科大幅度超了公司下达的利润和销售计划,按照年初制定的奖励标准,应得奖金11.6万元,平均每人2万元,高的拿3万元。一些犯“红眼病”的人放出风来说:有饭大伙吃,别弄得太悬殊了。“桥总”果断地予以回击:悬殊不是制度的错,而是人家的贡献太大了。现在不是吃“大锅饭”的年代了,谁干得好,谁就应当得重奖。公司副经理王强,2004年完成利润315万元,“桥总”除按规定给他发了奖金外,还特别报请县社,又奖给他一辆夏利轿车。
该奖的都奖了,该罚的他都罚了吗?都罚了。2005年3月份,一个配送中心在给石家庄用户送货时,因部分灌装袋缺称遭用户举报。“桥总”接到投诉后,立即派车把标定重量不足的化肥全部运回,并到该中心召开了紧急会议。在他们承认错误写出检查后,按照制度规定,对6个当事人和中心负责人,做出了“罚款3,000元、直接责任人待岗3个月”的决定。这么严厉的处罚,虽然有些人一时想不通,但员工们还是承认,“桥总”这么做是对的。他们说:如果都像我们这样,就会砸了公司的牌子。时间长了,客户谁还愿意上我们的门呢?
15年来,公司每年都对业绩卓著的员工,进行大张旗鼓地奖励,对违犯制度的员工,进行严厉处罚。通过奖优罚劣,使企业始终保持拼搏向上、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传奇之四:“傻子”心中没自己
对“桥总”的评论,有人说他是拼搏者,有人说他是奉献者,也有人说他是“傻子”。他整天想的是企业,想的是员工,在他那大海般地胸怀中,唯独没有自己。
说他是拼搏者,这话一点没错。因为他可以拼命地工作,可以躺在病床上和客户谈业务,可以不休礼拜天、节假日,可以大年三十亲自到车站接货。十几年来,哪一年他上了多少天班,休了多少天假,上班都干了些啥,歇班的原因是什么,都可以在他的工作日志上找到答案。但休假天数最多的年份,也没超过10天。15年他几乎干了20年的活!作为公司“老总”,工作上他经常自己给自己加压力,自己给自己定指标。2004年他给自己订的任务是:在履行岗位职责、搞好企业管理、处理好社会性公务的同时,为公司创造利润55万元。年终通过考核,他实际完成118万元。2005年以后,他给自己每年订的任务都是80万元,与工资挂钩同步升降,不拼搏能行吗?
说他是奉献者,这话千真万确。他向企业奉献的是赤诚,向员工奉献的是爱心。1994年11月份,为了备足春耕生产用肥,“桥总”带领员工奔赴云南组织货源。在与厂方商谈供货协议时,突然接到家中母亲病危的电话。当他把合同签好,拖着疲倦的身体连夜赶回老家时,母亲已经离开人世了。望着老娘似闭还睁的双眼,他趴在灵前泣不成声:母亲啊!不是儿子不孝,是忠孝不能两全啊!
1999年4月,龙华配送中心员工郑风英的女儿患病,需要住院手术,由于家庭比较困难,住院费一时难以筹足。“桥总”得知后,立刻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积极组织员工开展“献爱心”活动,捐得现金3,000元,又想法设法从职工福利费中挤出3,000元,拿上6,000元现金,和班子成员一起赶到员工家中……。
2002年为了解决员工“住房难”问题,他提出了由企业统筹安排,员工集资建楼的设想。为了把楼建好,他让员工组成监管小组,对建楼实施全过程监控。并从经理基金中,拿出40多万元资金,用于锅炉及排水、供水管道建设,为30多家缺房户解决了居住难题。
说他是个“傻子”,这话半点不假。1995年县社出台了《对企业领导班子奖惩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公司班子当年应得奖金22.4万元,“桥总”自己应得9万元,其余部分由他负责奖励班子成员。听到这个消息,他马上跑到县社,要求把奖金改为11万元。他说:“公司刚刚起步,一下子发这么多奖金,不利于公司发展,还是把后劲留给企业好”。11万元的奖金,他给自己和班子只发了9,900元,给中层干部和员工发了14,000元,其余部分也全部留在了企业。几年来按照规定,县社给公司发放奖金150多万元,但他只发了不足80万元,他个人应得奖金60多万元,但实际只领了30万元,县职能部门每年都对公司账目进行审计,当查到奖金发放情况时,都说他“太傻”。问他想的是什么?他说:“我是经理,我得想员工的承受能力,我得考虑企业的发展后劲”。
采访就这样结束了。望着这个非常精明、却又十分憨厚的汉子,笔者询问他下一步的计划。他望着公司漂亮、高耸的办公楼和员工住宅大楼,一字一句地说:“我今年已经年过半百了,‘志在千里’不现实了。但我有个小小的想法:一是先把今年的商品销售弄到4个亿,完成利税400万元,让企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从构筑和谐社会出发,积极想办法让员工有活干、有饭吃、有房住、有钱花,承担起企业和社会赋予的责任”。
我们相信他能够做到!
我们相信他能够成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