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经过二十多年的蓬勃发展,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呈饱和态势,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是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而加工贸易并不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正在逐渐成为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选择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西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至今相对迟缓。因此,突破外贸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当务之急。
一、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现状
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期时,西部多数地区刚刚进入起步阶段,尚处于资源利用型、低技术型、劳动密集型、偶然型和被动型阶段。到目前为止,西部地区大多数省区加工贸易发展仍然缓慢,不能迅速适应世界市场的需求。
(一)从加工贸易规模看,西部加工贸易整体上起步晚、规模小。目前,西部省市加工贸易总体上规模较小,加工贸易以中小型、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居多,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偏小,缺少完整的产业集群,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工贸易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二)从加工工业发展看,西部地区现有加工贸易产业大多为基于比较优势的一些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环节,附加值较低、产业链较短,既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国民福利的贡献有限,又因大量廉价输出能源性产品,降低了我国的经济安全系数,增加了对外经济依存度,也导致西部加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从出口商品结构看,西部在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方面进展缓慢。目前仍以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产品为主,其竞争优势主要是靠价格和数量扩张的粗放型出口增长模式,真正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价格的商品出口量并不多。
二、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制约因素
虽然西部地区拥有诸如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与14个国家接壤的区位优势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特殊的优惠政策等有利条件,但也还存在着很多国际和国内的不利因素,阻碍了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步伐。
(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影响。在我国西部地区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其他国家如东盟国家、俄罗斯、印度等国也在先后实施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利用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因此,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为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拓展市场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制约
1、东部地区产业集聚效应增大了加工贸易向西转移的难度。根据梯度转移理论,东部地区的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市场力的作用下,东部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会对西部地区产生一系列有利的扩散效应和不利的极化效应。但就目前来看,东部产生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这就导致产业从东部地区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提高。同时,东部的集群效应引起了西部地区资金的大量东流,人才的“孔雀东南飞”,西部地区大量富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人才随着企业的创立流入东部,各种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也纷纷选择东部,不断刺激当地企业的创新、效率的提高、竞争的加剧,提升了整个地区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能力。因此,即使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方面都有着优势,但是由于集群对加工贸易的重要影响,加大了传统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困难。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流入沿海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远远超过东部的劳动力需求,削弱了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廉价的优势,从而阻碍产业的区域转移。
2、某些政策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阻碍延缓了西部地区对加工贸易的承接。对于很多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而言,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会逐步转向上游的中间产品深加工,但是由于现行的税收政策、深加工结转制度等政策因素,在同等情况下鼓励加工企业倾向于选择向国外进口料件,影响了东部进行产业升级的积极性,这也间接阻碍了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
(三)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自身条件的不足
1、地区开放程度低,阻碍企业与国际市场的紧密联系。加工贸易作为一种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属于“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但是反过来它也要求企业能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因此一个开放的市场体系对加工贸易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体制僵硬、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导致西部地区不能很好地吸引外资和发展加工贸易,同时也阻碍了当地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体系。
2、缺乏大型的核心企业带动当地的配套企业生产。有学者称加工贸易为“无根工业”或“飞地工业”是不够准确的,其实加工贸易本身是有根的。当核心企业落户此地,与其配套的相关企业会随之聚集,形成产业群。核心企业尤其是产业群的迁徙与贸易的流动性相比,难度要大的多,所需的时间要长的多,但落地后稳定性也大的多,加工贸易也不易流失。但是,西部地区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在吸引大型跨国公司方面非常落后。尽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仍在逐步加快,但是从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看,外商仍然主要投资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仍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3、西部地区投资环境落后。对加工贸易企业而言,当地的交通条件、物流以及产业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否也其有很大影响,西部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则大大制约了当地企业加工贸易的发展。而且由于历史和计划经济的原因,西部地区的投资软环境也还不够理想。
三、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政策建议
(一)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进程。西部地区由于缺乏东部具有的临近港、澳、台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段优势,选择余地十分有限,因此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将是其发展开放战略的重要通道。西部地区周边国际环境的缓和与改善以及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使西部地区能够在贸易成本较低的情况下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将极大地改变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和投资环境,使西部地区的对外经济交流由单纯的边境贸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培植西部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培植西部特色产业集群是提升西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培育西部特色产业群的关键是要对产业进行专业化整合,核心是要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乃至所有制界限,冲破自成体系、门类齐全的地方经济格局,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和当家产品,实行优势突出、重点集中的倾斜式发展,在短期内迅速形成气候,打造区域性特色品牌。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和西部资源禀赋优势以及产业的关联强度,西部宜选择以下特色产业群为重点培植竞争优势:一是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产业群。通过广泛地发展产业关联,扩展能源、原材料产业链,实行省区联合、产业联动,把各省、区孤立分散的优势聚集为区域产业集群的整体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二是电子信息、航天航空、核技术、生物工程与新型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群。
(三)改善西部投资环境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交通运输建设,以增强整体运输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发以公路、航运为重点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建成四通八达的路网框架,同时加强邮电、通讯、信息、网络、水利枢纽、电网、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西部与国内外的联系和资源共享,为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等经济要素的流入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
2、大力推进投资软环境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市场监管,依法行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积极组织建设加工贸易政策对外发布宣传、招商洽谈的良好运行机制,为加工贸易产业在西部地区的运作提供一流的规范化服务。
3、注重西部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西部地区公共教育的投入,为本地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成长提供条件,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电视教育;鼓励企业对其员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对西部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要给予充分的重视,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物质保障,改变“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状况。
(四)加强西部出口加工区建设。自2001年我国西部第一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成都出口加工区运行以来,出口加工区在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外向型经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目前西部出口加工区尚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善,影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1、进一步出台并完善鼓励西部省份发展出口加工区政策。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乃至出口加工区的发展较之东部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为促进和支持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效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国家需要从政策、财政、税收、土地、融资、服务和海关监管等多方面给予西部地区更多的便利和支持,体现出区域间的政策落差,促进东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之间开展有效、深度的合作。
2、发挥西部地区优势,把出口加工区作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主要阵地和载体,使之成为拉动辖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西部地区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确定出口加工区产业发展的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充分利用出口加工区发展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实现外贸的快速发展。
3、重视加工区环境建设,建立完备的物流体系。出口加工区的现代国际物流功能被看作是其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在出口加工区增加保税物流中心功能,有利于提升出口加工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更有利于改善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环境,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功能性差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