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3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8/4/1

作者

□文/余琼花

浏览次数

6501 次

中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提要 货币供给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从198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正式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所以,本文选取我国1985~2006年共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为研究背景,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利用回归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就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到了一些结论。
  一、引言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目前各国对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不尽相同。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口径中,一般把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M1、M2。其中,M0代表流通中的现金;M0加上单位活期存款称为M1,代表着狭义货币供应量。而M1加上准货币(即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其他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作为M2,代表着广义货币供应量。
  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成果,目前国内理论界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第一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处于经济周期的短期还是长期,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实际经济产出和物价产生影响。而在长期内货币供应量不影响产出,只影响物价水平;第三种观点认为,在经济的短期和长期中,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都没有直接联系,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投资需求来实现。
  二、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一)我国近22年的GDP和货币供应量情况简介。根据历年的相关统计数据,1985年我国GDP(按当年价格计算)为9,016.00亿元,M0为987.83亿元、M1为2,977.80亿元、M2为4,921.42亿元。到了2006年,GDP上升为210,870.00亿元,M0为27,072.62亿元、M1为126,028.05亿元、M2为345,577.91亿元。可见,从1985~2006年,GDP和货币供应量均呈现逐年递增的长期趋势,说明我国国民经济正向持续、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对各层次的货币需求量不断增大。
  1986年国家实施第七个五年计划,两年后,国家开始对宏观经济进行全面的整顿治理,经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运行,至1990年达到谷底后开始恢复增长。1994年以前,“现金发行计划”和“贷款限额管理”是中国人民银行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全社会信用总量的主要工具,同年9月,我国首次向社会公布M0、M1、M2指标。从1996年开始,中央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M1和M2确定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按可比价格计算,整个“八五期间”的GDP指数相对来说都是在高位运行,相应地,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幅也相对较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经济增速开始下降。1998年国内经济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威胁,为了拉动经济,扩大内需,国家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去除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开始大幅上升。“九五”期间,由于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减缓,但是总量上仍然有所增加。
  2001年我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加入WTO。以后一段时间,GDP总量和货币供应量增幅逐年加大,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货币当局决定把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M2的增幅因此大大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指数也较高。2006年由于持续的“双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大幅增加以及人民币汇率加速升值的影响,为了对冲巨额的外汇占款,央行加快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力度,货币供应量在高位运行,货币供给的增幅大大高于GDP的增幅。
  总体来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基本上反映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
  (二)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1、样本数据选取与说明。为了反映我国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关系,本文选取1985~2006年共22年的GDP和货币供应量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在变量的设定中,以GDP作为因变量,代表实际产出水平,反映经济的增长情况;分别以M0、M1、M2作为解释变量。
  2、统计分析与实证结果。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22年的GDP和货币供应量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和偏相关分析。以GDP作为因变量,分别以M0、M1和M2作为解释变量,利用Enter方法建立线性回归模型,最终得到的线性模型为:
  GDP=5991.227+1.037M2-2.577M1+6.169M0
  回归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显著性水平值分别是:常数项为0.006,M2为0.000,M1为0.003,M0为0.000,各系数和常数项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当回归方程包含不同的自变量时,其显著性概率的值(Sig.值)小于0.001,所以拒绝总体回归系数为0的原假设,该方程通过显著性检验,回归方程应该包括这3个解释变量。通过观察各个残差统计量,没有发现影响点,没有观测量被怀疑为奇异值,R2=0.997,修正的R2=0.996,表明因变量的变异中有99.6%的部分是由解释变量引起的。DW=1.864,说明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相邻两点的残差为正相关,该建立的回归方程较好。
  回归方程的共线性诊断指标显示:容忍度分别为(常数项除外)0.001、0.001、0.014,其数值都很小;而其倒数方差膨胀因子(VIF)分别为(常数项除外)969.633、1251.017、69.166,数值都相当大。说明三个自变量M2、M1、M0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共线性,即三者之间有很强的相关关系,这一点从它们各自的定义和层次划分上可以看得很清楚。
  残差正态概率和GDP与其标准化残差散点图显示,所有的观测变量都随机地落在围绕垂直的正2和负2的范围内,说明该回归方程应该满足线性与方差齐次性的假设,并且拟合效果较好。
  三、基本结论
  本文通过对我国22年的统计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出结论: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关系成立,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这表明我国货币存量与GDP之间的相关性正在逐渐消失。
  研究发现,在不同的货币层次中,M0与GDP的相关系数最大。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还未达到真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水平,现金的流动性远远高于存款,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冲击上,现金较存款更为直接和有力。
  理论上,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应该与国民经济的变动保持同步。当然,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货币当局可以运用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稳定物价以实现预期的宏观经济目标,或是变动利率、刺激储蓄,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所以,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尚不发达、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制定合适的货币供应量目标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064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