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现阶段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而科技创新的软环境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为了提高镇江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深入分析科技创新软环境存在的问题,寻找科学、可行的发展对策。
一、镇江科技创新软环境现状
(一)科技发展软环境建设现状
1、科技政策方面。近年来,镇江颁布了不少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法规,改善了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如,制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镇江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镇江市2006年科技工作意见》、《镇江市企业“自主创新百千万工程”实施意见》、《镇江市2006年度辖市、区(局)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意见》等。
2、科技投入与产出方面。镇江在2006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达2,900万元,占财政预算支出的1.6%以上,首次新设立1,000万元的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扶持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并新设立了200万元的专利专项资金。2006年全年列入统计的540个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产值477亿元,销售收入468亿元,利税8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1%、34.8%和30.6%,提前一年全面实现“双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上年提高了2%以上。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已累计达685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00家,达209家。全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85项、高新技术企业25家。专利申请量持续大幅增长,总量达3,405件,比上年增长64.8%,增幅居江苏第2位。其中发明专利465件,比上年增长124.6%,增幅全省第一;三种专利的比例为1.36:1.72:6.92,结构进一步优化;专利授权总量为1,070件,比上年增长45.55%;万人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3位。
3、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方面。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镇江围绕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目标,一直强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各部门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意识不断增强,企事业单位对市政府科技服务的满意度在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从镇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及与周边发达城市相比,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较突出的。
1、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水平较低。镇江的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产品不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传统制造业整体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推广应用速度不快,循环经济试点成效尚未显现;农业和社会事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在全省处在中下游位置。
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少。以2006年为例,镇江专利申请量为3,405件,专利授权量为1,070件。而2006年苏州的专利申请量为12,874件,专利授权量为4,855件,都分别是镇江的四倍;且专利申请占前三位的均不是市主导行业(重点发展行业)。
3、科技投入总量仍然不高,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尚不完善。据江苏省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各省辖市(含县区)大幅增加了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苏州等五市地方财政拨款超过2亿元,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2.7%。而镇江仅占1.89%,列第八位,低于南通和扬州。(表1)
除此之外,社会公益性科技场馆设施缺乏;科技服务业整体规模较小、体系尚不健全;科技人才队伍的数量、素质和结构还不能满足镇江发展的需求,高素质人才匮乏等。
二、成因分析
(一)思想束缚是制约科技创新的潜在因素。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创新都是以群体为基础,以个体为突破,创新必然带有创造者的个性特征。受我国传统的影响,崇尚权威的观念禁锢了人们的头脑、窒息了人的活力、阻碍了学术思想的繁荣,使人们不敢质疑“权威”。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制约,人们在思考问题时都沿着“权威”的脉络去思考,不敢根据实际情况和实践的发展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缺少对现有结论的挑战和质疑。即使有研究探索欲望,也可能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某项问题,但最终却使自己的思考向权威靠拢,仍然停留在对已有成果的理解和模仿上,达不到创新的目的。
(二)科技创新的制度不完善。首先,以人为本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一方面知识产权体制的不完善,无法控制人才外流时引起的技术流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镇江长期以来对拥有知识的高技术人才待遇的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镇江各类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并造成了技术外流的严重现象。这就要求在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要“以人为本”。其次,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长期脱离区域产业实际,“产、学、研”脱节。这不仅是镇江地区的现象,也是全国的一种普遍现象。镇江地区的科研院所和两所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但是,这些科研单位往往追求项目的先进性,很少考虑市场的需求和实现程度,“产、学、研”脱节使科技人员不从企业的实际所需进行科研攻关,降低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后,镇江的大多数企业尚未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创新投入总量偏小。虽然镇江企业R&D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在江苏的统计中排第6位,但由于企业销售收入总量相对较低,实际投入绝对值并不大,不能满足发展需求。除此之外,镇江的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更多地关注于短期利润,对于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的建立及资金投入都很有限,使得研发能力较弱。(表2)
(三)区市间科技创新发展不平衡。镇江科技创新软环境中有一个突出的障碍因素,即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总体来说,丹阳、扬中两地的企业创新创业意识整体较强,对于创新舍得投入,对科技创新工作比较重视。如,2006年丹阳投入1,400万元设立了技术创新基金,且每年以40%的比例增长,实施自主创新的“培育、支撑、引领”三大计划。而其他市区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滞后。如,京口区和新区根本没有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企业创新、创业意识整体较弱。
三、优化镇江科技创新软环境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镇江科技创新现状及出现问题的分析,结合镇江的具体情况,提出优化镇江科技创新软环境的对策。
(一)提高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社会经济、企业发展的根本观念。企业只有拥有更多的高科技术、创新项目、创新产品、创新品牌,才有可能具有竞争力。建立政府、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把地方经济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纳入到科技创新的主渠道中去。
(二)建立科技创新保障机制。保障机制是多层次的,而政府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是一切形式和所有层面中最重要的机制建设。目前,在科技创新上存在动力不足、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关键是政府管理上的“过位”与“缺位”造成的。因此,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上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加强资源整合,引导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特别是企业创新主体的投入;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把创新落到实处;针对科技创新、自主创新中的瓶颈、薄弱环节、重大技术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关键技术等问题,提供政策扶持,如税收优惠政策等,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开、透明、高效的政策环境。除此之外,要提高技术转移、技术扩散、技术市场的作用。政府要扶持举办各种技术贸易博览会、技术交易会、技术贸易活动等,为技术成果、创新技术提供畅通的渠道,使科技成果有序、有力地依法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建立激励机制,推动镇江加快培养、聚集一批具有产业经济特色、有较大优势的行家、专家,吸引国内外的人才到镇江来发展。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第一,明确定位、突出重点,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是“产、学、研”合作的根本落脚点。现阶段要围绕镇江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选择船舶、化工等具备较好技术创新基础的企业,作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加速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增强企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第二,提升层次、广开渠道,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对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企业选择行业技术领先的高校院所开展长期全面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信息以及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信息的征集,建立统一、集中的科技成果数据库、企业需求数据库等,使“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渠道畅通无阻。第三,加强引导、完善机制,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对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完善“产、学、研”合作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高校院所科研先期投入强度,引导自主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形成;建立“产、学、研”合作诚信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强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等,协调处理好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培养经济增长点的关系;完善“产、学、研”合作奖励激励机制。
(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机构。科技服务机构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纽带,也是构成科技创新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科技机构的服务就不能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体制。首先,要组织和动员专业技术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紧密结合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一批科研机构转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信息机构的信息采集、分析、综合加工和服务能力,与技术交易机构共同发挥区域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其次,努力提高科技中介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专业人才进入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技术服务质量。最后,转变政府职能,为科技服务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加快管理角色的转变和管理职能的调整,在科技项目的立项与实施、科技成果的评价等方面要更多地发挥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基金项目:镇江市软科学项目(镇江市科技创新软环境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RK200070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