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是从企业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的问题出发对企业发展的设计规划。企业战略管理是一门关于如何制定、实施、评价企业战略以保证企业组织有效实现自身目标的艺术与科学。它主要研究企业作为整体的功能与责任、所面临的机会与风险,重点讨论企业经营中所涉及的跨越如营销、技术、组织、财务等职能领域的综合性决策问题。企业战略作为一门科学并不是和企业同时诞生的,它是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发展而出现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一、工业革命时期零星散布在各著作中的早期企业战略管理思想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strategos”,本用于军事上,是指“军官对军队的指挥思想”。在我国和西方有很多关于战争战略方面的论述,如《孙子兵法》、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克劳塞维茨的战略巨著《战争论》。随着人类思想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大革命的兴起,战略思想逐步应用到企业经营发展中,并且随着企业这种社会经济组织形态的发展才逐步发展起来,从而推动了企业战略管理科学的发展。
伴随着18世纪的产业革命,欧洲产生了以亚当•斯密、瓦特、斯图亚特等为代表的欧洲企业管理思想,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大企业不断出现,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一些企业管理工作者从其管理经验出发,提出了具有简单战略意识的科学管理思想。管理先驱者泰罗提出了将计划职能和作业职能分开,在组织机构中单独设立计划部的思想,并将制定计划作为管理工作者的重要职能。法国工程师亨利•法约尔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他将计划职能放在管理五大职能之首,并提出将预测作为一切计划行动的开始,然后才是行动计划以及计划的执行。由于受当时经济、技术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企业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系统,与外界没有太多的物质和信息交流。因此,法约尔和泰罗对“计划”的认识是狭隘的,计划只不过是企业内部的规划,不具有现代战略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直到20世纪四十年代末,西方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都相对简单,主要是财务控制、资金预算、短期预算和目标管理。
二、经济快速增长下的两大企业战略管理学派
西方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时代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基本消费品的需求已经饱和,消费需求结构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需求出现多样化,同时,市场也从卖方市场转变成买方市场。其次,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最后,消费者对企业的要求提高,政府加强了对企业的规制,从而导致对企业要求的提高以及对企业限制的不断增加。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管理需要新思路和手段,战略管理应运而生。1959年彭罗斯在《企业成长论》中提出企业是生产性资源集合体,并根据企业自身能力状况确立其发展。1962年钱德勒发表的《战略与组织:工业企业史的考证》,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他将企业战略和组织概念联系起来,指出企业战略必须与环境相适应,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与战略相适应,虽然他没有对企业战略本身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但是,钱德勒与他的著作对六十年代企业战略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启示作用,他的“环境—战略—结构”战略理论分析方法在随后企业战略的研究中形成了计划学派和设计学派两个最主要的学派。
计划学派体现的是作为正式过程的战略构成、正式的程序、正式分析、正式培训、采用数字化,战略在可控制的、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中产生、制定计划并给以实施,通过分析与大量数据信息的整理对整个企业的战略进行有效地控制。该学派以安索夫为主要代表,安索夫在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阐述了其关于公司战略的基本思想。安索夫1972年发表的《战略管理思想》一文正式提出战略管理的概念,并于1979年出版的《战略管理》中系统地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模式。设计学派的主要代表是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及其同事伦德、克里斯蒂森以及古斯等。他们认为,企业战略行为是使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环境的机会相适应的过程。他们将企业的战略构造分成制定与实施两大部分。设计学派关于战略制定的主要观点是:战略制定是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企业的总经理是企业战略的唯一制定者,其战略制定过程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一次成型过程,成型之后即付诸实施。
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企业战略的方法各异,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们都认为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企业制定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其次,企业战略适应环境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因此,企业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最后,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与战略变化相适应。但是,以环境为基础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也存在诸多缺陷:第一,该理论主要是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适应实质上已是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而关于企业如何对即将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多个产业进行分析和选择则没有提及,如果企业完全以该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战略,必然会导致以下两个结果:一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十分有限;二是企业将永远被动地适应环境,处于被动地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之中。第二,该理论只是从企业现存的、已经结构化的外部市场环境来分析企业战略问题,缺乏对企业内在环境的考察。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学派林立、百花齐放
20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各战略管理学说纷呈、学派林立,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论述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将产业组织理论中的“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模式引入企业战略研究,提出了以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战略理论的缺陷。因此,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八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是整个管理领域出现巨大变化的时代,战略管理理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以企业的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战略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德姆赛茨1988年提出的“企业知识基础论”、提斯•匹斯奥和萨恩1990年提出的“企业动力能力论”均属此类。但是,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的大发展则始于1990年C.K.帕汉拉德和G.哈默的《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文。此后,许多学者围绕帕汉拉德和哈默提出的核心能力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核心能力理论。
核心能力理论假定: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资源中包括知识和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企业独特的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一个企业也无法得到或复制其他企业的特有资源;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和实现战略管理的基础。根据该理论,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和整合过程。企业通过有效的积累和整合形成的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保证。但是,只有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的资源、能力和知识才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一,能增加企业在外部市场的机会或能减少威胁;第二,没有被现有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掌握;第三,其他企业难以获得和模仿;第四,难以替代,即没有战略性等价物。该理论进一步认为,企业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必须首先对企业的资源、知识和能力进行分析,并根据以上四个条件进行审慎选择,充分发挥符合条件的资源、知识和能力的优势,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全球众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易于变化和难以预测。面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产业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战略管理的理论方法无法满足现实商业生活中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需要。于是,近年来一些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战略理论,即“动态能力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1、动态能力论。该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的认识:过去的战略理论是由从企业战略的层次上对企业如何保持竞争优势的分析构成的,而对企业怎样和为什么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建立竞争优势却论述不多。动态能力论则主要是针对基于创新的竞争、价格、行为竞争、增加回报以及打破现有竞争格局等领域的竞争进行的。它强调了在过去的战略理论中未能受到重视的两个方面:第一,“动态”的概念是指企业重塑竞争力以使其与变化的经营环境保持一致的能力,当市场的时间效应和速度成为关键、技术变化的速度加快、未来竞争和市场的实质难以确定时,就需要企业有特定的、对创新的反应。第二,“能力”这一概念强调的是战略管理适当地使用、整合和再造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需要。
2、竞争动力学方法。竞争动力学方法是在竞争力模式理论、企业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内、外部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因素——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参与竞争的企业质量、企业的竞争速度和灵活性分析,来回答在动态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企业应怎样制定和实施战略管理决策,才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益和维持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竞争动力学的研究和分析在国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普遍地应用在战略管理的实践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