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中国银行业结构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而不断发生变化,目前仍保持着较高程度的垄断性,但已呈现出垄断竞争的发展态势。中国银行业在市场绩效等方面出现一些与其市场结构不相符合的状况,垄断结构并没有带来垄断利润,整体效率不高,处于垄断的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更低于新兴银行。
一、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
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典型特征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度集中与垄断,银行结构和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对称。改革开放以来,国企和民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已经发生变化,现在国企对GDP的贡献只占30%左右,但银行体系在结构上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和贷款占全部银行的资产和贷款的75%左右,结算业务则超过80%,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这使得国民经济中最富活力的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中国银行业结构,随着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而不断发生变化。1979年以前的银行业结构是典型的完全垄断市场;从1979~1984年,中、农、工、建四家专业银行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但由于当时四家银行存在较为严格的专业分工,每家银行都对自身业务范围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因此,这一阶段的银行业结构仍旧是高度垄断的;从1986年到现在,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专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以及众多商业银行的成立,加上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中国银行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市场组织体系形成。
二、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集中的中国银行业,并没有削弱银行之间的竞争。虽然国有银行还需根本性地转换经营机制,但国有银行之间、国有银行与其他非国有银行之间竞争程度正在不断加强。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银行运行效率低。
这种低效的根源在于,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格局并非是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形成的,而是由历史因素、行政手段所导致。这样形成的国有银行,其人员、组织结构等制度急需改革。其国有性质决定它们可以在国家信用的担保下追求存、贷款规模的扩大。由于国有银行的预算软约束,国有银行对资金的占用是其获取收入的源泉,这是国有银行偏离了市场化竞争的方向。另外,由于国家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双重职能的存在,国有银行作为政府的金融工具,承担了太多的非商业性职能,从而造成银行体系集中了国家信用风险、财政风险、企业风险和居民风险,使国有银行在高度垄断金融资源的同时,也垄断了金融风险。这些非商业性职能给国有银行带来了大量的不良资产。
三、竞争与监管对银行业结构的影响
(一)竞争以及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所占的销售份额,它综合反映了企业数目和规模分布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集中度越高,竞争程度越低。一方面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居于高度垄断地位,寡头垄断的特征很明显;另一方面其他商业银行都处于成长期,正在不断拓宽生存空间。市场结构正在向垄断竞争市场结构发展。
(二)监管与进入退出壁垒。在我国,为了维护国有银行的安全运营,中国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受到严格的行政性审批限制,与透明性审批制度相差甚远。在对新业务品种的开办审批上,以及一些行政规定对非国有银行在市场参与权、参与地域范围、参与程度等方面施予的政策壁垒,显然维系了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同时,国家对银行关闭采取了过于谨慎的态度,严格控制,不能够建立正常的市场淘汰机制。
随着改革的发展,严格的管制制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银行业从业家数不断增加,不同规模、不同产权性质的银行大量出现。从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的角度讲,银行业已初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分析可见,我国的银行业虽然保持着较高的垄断程度,但也已经呈现出了垄断竞争的发展态势。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由高度的垄断向垄断竞争发展,相应的其市场的竞争程度也有所增加,竞争方式也不单是数量上的、粗放的,而是向市场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在市场绩效方面却出现了一些与市场结构不相符的特征,银行业的垄断结构并没有带来垄断利润,整体效率不高,处于垄断的四大国有银行的效率更低于新兴银行。
四、中国银行业结构亟待改革
相对集中的银行业更具有效率优势和金融稳定优势,而且在长期中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大量准入中小银行的政策并不可取,保持相对集中才是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合理取向。具体设计如下:
(一)高集中度的目标区间定位。尽管世界各国银行业的集中度各不相同,但是在绝大多数国家中,其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几乎都处于贝恩寡占型。从近十几年各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过程来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银行并购浪潮和全能银行的快速发展,银行业的集中度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经历了逐步分散化的变迁过程。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金融总量的提高,现有的大中小三类银行的规模将形成基本同步扩张的格局。四大银行产权改革和治理结构优化后,带来的规模边界放大效应会使其金融产品增加。股份制银行仍然会发挥其效率优势,提升其服务总量。城市银行、城乡信用社由于受地域限制,规模增进的速度相对较慢。但外资银行在金融业务全面放开后,市场份额将会有较大提升。所以,如果不考虑中小银行的大规模进入,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集中率将相对稳定,将目标区间定位于70%~75%之间具有合理性。
(二)产权结构改革下的市场集中。中国银行业的结构问题,关键不在于市场结构的相对集中,而在于产权结构的单一。不仅四大银行长期是国有独资,而且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产权结构中,国有资本占有相当的比重。中国银行业的国有资本高度集中,以及由此引发的治理结构的缺陷,不仅给四大国有银行带来了运营上的低效率,也使得国有银行和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在放贷过程中,对所放贷的企业的所有制存在严重歧视。中小企业融资受到影响。因此,中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不单是分次推进的四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其他中小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和治理结构的改革也不容忽视。
四大国有银行产权改革的关键在于,通过外资、民营资本的注入,改变国有资本的完全垄断,形成国家控股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格局。非国有产权主体的进入,一个直接的效应是有益于国有银行坏账风险的分担和资本充足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减少政府的干预,扭转国有银行的非利润目标行为和国有银行之间的共谋行为,带来制度性效率和竞争绩效,而且能有效消除国有银行的所有制歧视问题,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融资。
现有中小金融机构之所以没有发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一个关键原因是国有资本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约束,以至于经营过程中受到来自于各级政府的干预。因此,中小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造的主要方式是,对国家或地方的国有资本实行股权转让,现有的国有资本从中小金融机构中退出,建立民有、民营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使中小金融机构转换经营机制,真正发挥体制灵活、属地银企关系密切的优势,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进入政策与并购政策双管齐下。在中国银行业进行产权结构调整之后,监管部门可以适度放开银行管制性进入壁垒,增加对新民营银行准入的开放度,以加强对现有银行的外部竞争。由以股份的形式参与银行产权结构改造,符合银行注册资本要求的投资者为数并不多,不会造成大量的民营银行进入和较大幅度地降低银行业集中度。与此同时,放松对并购的管制,鼓励银行业市场性并购,与准入管制的放松形成均衡的市场结构效应,保持相对集中的银行业市场结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