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4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8/4/30

作者

□文/韩 潇

浏览次数

1883 次

银行业竞争结构影响因素探讨
  提要 随着国有银行的改革重组及对外开放,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结构将受到影响。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影响银行业竞争结构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银行业竞争结构与集中度的关系
  传统竞争理论认为,较多银行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而较少银行意味着较弱的竞争。这个观点主要来自经典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SCP模型),该模型认为,市场结构、市场的价格行为、市场的利润及市场支配程度之间有必然联系,更多数目的公司可能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从而削弱公司施加支配力的程度。由于价格行为不易观察得到,所以该理论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市场支配力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市场支配力通过利润和成本方面的会计数据来衡量,典型的结构反映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和卖方数量的多少。
  该模型假设市场集中度和利润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在有效结构假设下,那些有更高生产效率的企业有更低的成本从而有更高的利润。银行倾向于做得更好,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市场集中。因而,市场集中反映了银行更有效率,而不一定是市场支配力的增加。
  早期的实证研究,大部分都是利用美国的数据来检验银行利润和市场集中度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得到了期望的结论。但与利用近年来的一些数据所做的实证检验的结论却不是一致的。
  二、银行业竞争结构与可竞争性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即使在市场集中度很高时,竞争也可能很激烈。市场的一些特征,比如像进入或退出壁垒可能影响银行业的市场竞争行为,而不管市场中的公司数目是多少。
  衡量市场竞争程度有两种普遍使用的方法,分别由Bresnahan和Lau(BL模型)及Panzar和Ross(PR模型)提出。这两种方法都试图不使用市场结构方面的信息,而通过与市场竞争价格的偏离来衡量银行的竞争。
  在BL模型中,利润最大化的公司通过使自身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来确定价格和产量。定义检验统计量D为当前价格与完全竞争情况下根据边际成本确定价格的偏离。如果D=0,公司在完全竞争模式下定价;如果D=1,公司的定价依据的边际收入曲线,与完全垄断定价模型一致。D值在0~1之间时反映的公司的不完全竞争程度。这个模型适合于整个行业的数据。
  PR模型检验了特定银行的投入要素价格变化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设定一个统计量H来衡量收入对要素投入价格的弹性,如果H=1,则是完全竞争市场,H=0则是完全垄断市场,而在两者之间则是垄断竞争。也就是说H是用来衡量竞争程度的指标,如果H小于0也是完全垄断的。PR模型利用公司层面的数据,而且假设市场是均衡的,因而这个指标可能对于发展中市场经济而言不是一个理想的指标,但对于发达的市场来说是一个合理的指标,一些实证检验也证实了这个假设对于特定银行市场的合理性。
  Shafeer使用BL模型和1965~1989年的数据来检测加拿大银行业的市场可竞争性。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行为与完全竞争一致。并且在1980年以后,其统计显著地表明了竞争加强,而加拿大在1980年修改了银行法案。
  最近,Bikker和Haaf用PR模型来检测23个国家的市场结构(集中度)与竞争之间的关系,所有国家的结果与垄断竞争一致。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关于银行业可竞争性的实证检验。表1显示了一些国家在1997年的检验结果。根据这些数据,荷兰银行业是最集中的,但竞争也是最为激烈的。虽然他们发现市场竞争程度与集中度呈负相关,但结果不是很显著。(表1)









  三、影响银行业可竞争性的具体因素
  集中度方法得到的结论和可竞争性的文献都表明,银行的竞争行为不一定只与银行数目以及集中度相关。其他一些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自由进入所起的作用早就被认识到了,一个潜在的进入威胁会使银行即使在市场中只有很少银行的情况下也保持竞争态势。一个发育良好的金融体系同样是重要的,这可能是由于银行会面临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研究还发现,对银行经营限制的减少对竞争性的增加也是很重要的,而且与整个金融体系的竞争提高也有关系。
  以下简要介绍一下另外一些影响市场可竞争性的因素:
  1、信息不对称。Dell.Ariccia提出一个模型来考察信息不对称怎样影响银行竞争和市场结构,发现非常集中的银行业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竞争变得非常激烈。银行可能通过已建立的借贷关系而获得他们客户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利于他们将来的交易。一个银行越是有更多的信息,它就比其他银行拥有更多的优势,因而,一个银行越是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它也就拥有更多的优势。相对于新进入的银行来说就形成了一个优势,也即一个进入壁垒(即使没有其他的固定进入成本),而这会产生一个更加集中的银行系统。即使没有大银行时,也使得银行去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以便得到上述的利益,而这又会对贷款利率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银行参与竞争的行为主要不在于阻止新的银行进入而是获得和保持市场份额。
  而在信息不对称不太严重的情况下,比如说借款者能较好地传递他们的信用信息时,就会对利率产生两个反方向的力量。这时,关系贷款从而市场份额就变得不是那么重要,银行竞争的动力减少,从而对利率产生一个上浮的压力。但是,新的贷款者就会加入竞争当中来,从而对利率产生一个下浮的压力,最终结果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
  这种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市场的竞争度决定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如果一个市场有很多不透明的借款者,比如说小公司借贷市场,会使提供贷款的银行减少,从而竞争也比较弱;更加透明化的借贷市场,比如像担保贷款市场和批发市场,会有更多贷款的银行,这就使得竞争比较激烈。
  2、银行的分支机构。传统的完全竞争理论认为,典型的公司是不存在规模经济的,然而银行可能由于声誉、产品以及分支机构的地点和范围等方面的不同而是有区别的。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和国家,分支机构可能是一个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简单,银行既可以通过价格来竞争(比如减少贷款利率)也可以通过使其分支机构的地点更加接近于客户。分支机构一直被认为是保持竞争力的一种途径,因为分支机构可以通过给客户提供更多方便而减少或规避价格竞争。分支机构也通常被认为是新银行进入的一个典型障碍,因为这牵涉到很多的固定成本。
  传统理论认为,充分竞争的银行体系是由很多没有分支机构的小银行组成。银行分支机构可能改变这个结果,Allen和Gale认为,在具有选择成本的环境中,一个由设有许多分支机构的大银行组成的银行体系,可能比由许多小银行组成的单元银行体系产生更好的竞争结果。设有分支机构的大银行可能更缺乏动力去开发客户的沉淀价值,而选择去竞争其他地方的客户。
  3、技术进步。银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使用的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电信技术、金融产品技术等。技术进步可能影响银行的动力,从而影响银行的市场竞争结构。
  (1)规模经济。技术进步可能导致银行一系列产品和服务规模经济的增加,比如支付程序,现金管理和银行的办公操作。而且,银行技术的进步可能导致比传统产品更具规模经济的产品和服务的开发,而这可能导致银行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银行技术进步导致规模经济已经成为兼并和集中的一个驱动力。
  (2)ATMS和远程银行。正如我们上面讨论过的,分支机构可能是市场进入的一个障碍,因为分支机构会产生很大的沉淀成本。ATMS网络提供了低成本建立传输系统的一个可行的选择,从而减少进入壁垒和沉淀成本。同时,由于ATM能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的服务(包括存款、转账和支付等),从而提供了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分支机构提供的很多利益,比如增加竞争的地理范围。
  远程银行通过减少沉淀成本和进入壁垒而增加可竞争性,增加的程度取决于许多因素,比如技术的市场渗透力以及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比如,消费者可能仍然依赖于ATM和分支机构来取现金,即使这种依赖程度正在下降,因为消费者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无现金支付。远程银行对存款市场来说是很重要的,给客户提供了一种核对账户、转账和付款的方便的途径。
  四、总结
  一个可竞争性的银行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文献中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传统理论把市场集中与市场力量等同是不准确的,市场集中就其本身来讲并不足以反映竞争行为。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市场准入限制的减少、外国银行的存在、对银行经营范围的限制、发育良好的金融体系以及分支机构和先进技术的使用等都可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88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