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UCD思想是一种开发时常用的组织及开发思想,在IT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向其他需要创新精神的领域发展。本文将这种思想引入到目前最需要创新的大学生教育中,讨论怎样引入UCD思想,以达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
(一)UCD思想的发展与引入
1、UCD思想的发展。UCD(即以人为本的设计)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国外IT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功地与很多公司相融合,而且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UCD思想传入我国。本世纪初,百度、联想、华为等公司相继成立UCD设计部,从而使UCD思想在我国真正投入实践。
目前,UCD思想在我国迅速地传播,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或部分使用UCD思想来指导自己的开发设计。在创新性项目设计中,UCD思想被广泛使用。UCD思想在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UCD正向生活中的每一个方面展现出其独特魅力。
2、UCD思想的理论研究。从国外的研究来看,开始多是研究UCD思想理论,将其作为一种辅助设计方案,以提高用户满意度,简化开发为目的,此时的开发设计是以技术来推动的。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发日益复杂化,产品的功能不断加强;同时,开发费用不断地增加,使用也不断地复杂化。在随后的理论中,人们提出开发设计的目的并不在于技术,而是要以人为中心,提倡开发产品的可用性,从而形成了可用性工程等UCD开发的具体实现。目前,UCD思想及开发方法已经不局限于IT业,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应用的开发方法,为各个行业提供可用性、易用性、创新性和人性化的解决方案,以人的需求来推动技术发展。并且,使用UCD思想能够正确解读用户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抓住机会,迎接挑战,提高企业国际化竞争的优势。
而在国内,UCD思想刚刚引入,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现有的成就只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思想和实现方法。因此,我国还基本上处于介绍和导入UCD的概念的时期。在国内关于UCD的构成普遍遵循的是John Gould和他在IBM的同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可用性工程的框架。
(二)大学教育中的创新
1、大学生创新性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科教兴国是国家在教育界提出的基本方针,大学生处于教育中的最重要的阶段,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主要人才来源。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大学生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点对祖国未来的主人大学生尤为重要。
目前,国家正处于崛起的关键时期,各个方面飞速发展,能否培养出创造力位于世界前列的大学生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真正立足于世界强国之列。胡锦涛指出:“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造就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
2、大学创新性培养现状。我国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视的,但是根据相关的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只排在世界中等水平。这是与我国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所以,我国培养大学生创新性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在我国的教育中尚未形成一个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比较全面的框架,也没有一些比较确实可行的、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所以,从总体上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处在初步的阶段。
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大学里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个性,以鼓励其创新。可是这么多年的尝试下来,大学里面虽然培养了很多创新能力很强的人才,但是随之出现的也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大学里面自杀和杀人事件等“创新”事情不断发生,难道这些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吗?这些事件虽然包含着许多的社会因素,但还是与学校的培养不当分不开的。
3、大学生创新性培养的关注点。大学中的创新性教育面临的问题很多,但总结起来其主要的症结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试教育”的阴影。在经过高考之后,无论多么有创新思想的人都会有一些麻木了,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有着“先天缺陷”。另外,在相当一部分的学校仍旧把考试看作是学习的目的,这就更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教育体制陈旧。在相当一部分大学中使用的教材和教学案例是十几年前的资料,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资料早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提不上培养其创新能力了。
(3)难以达到创新与实际的结合。有的时候,我们过于强调创新而忽略了创新是为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存在的,创新性地进行实践、创新性地回答我们遇到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创新。而目前创新与实际脱离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创新又等于不切实际的趋势。学生看不到自己创新的结果,使得创新的积极性不断遭到打击。
(4)难以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诚然,培养一个人的个性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个性的培养推动创新的思想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目前社会化大生产的趋势是明显的,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是一个合作的过程。现在的大学教育有时过分地强调个性的培养,最终使得人的创新性很强,但是难以与人合作,最终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
在这些关注点中,前两点是整个教育体制的问题,需要一个长期和艰难的过程才能够解决。但是,后两点完全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就能够解决的,而将UCD的思想引入大学教育课程正是基于这两点的考虑。
二、UCD与大学教育的结合点
(一)UCD在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
1、创新与实践的结合。UCD思想诞生于创新的前沿——IT行业,其能够指导创新、推动创新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应用UCD思想开发的产品或者应用UCD思想公司都有极强的开创性。例如,网络支付工具支付宝、IBM公司的项目开发方式等,这些都是UCD思想应用于实践的成果。
UCD思想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创造,在充分掌握客户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用户提出解决方案。这样使创新建立在实际的基础之上,创新应用于实际,所以才有了IBM“概念制造工厂”的成就。
将UCD思想应用于大学教育领域,使大学生通过基本的UCD方法的学习掌握UCD思想,同时也就掌握了一种面向需求的创新思想,使创新来源于确实的需求,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众所周知,软件开发虽然是创造性极强的工作,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但是我们也知道,开发出好的软件需要很多人协作。特别是在今天我们所用到的软件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多,用到的技术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势必要求大规模的协作才能够完成。同时,由于软件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出现了软件定制化的趋势,这就要求软件开发与客户的沟通日益增加,UCD思想正是满足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才能推进软件开发制作的发展。
UCD思想一方面通过以用户为中心,调节了开发者与用户的关系,达到了开发者与用户的统一;另一方面UCD开发小组人员沟通顺畅,通过明确的目标使得每个人的工作以及责任明确。循环开发的方式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产品的提高令每个人都有成就感,从而达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学习UCD开发设计方法时,领悟UCD思想,在培养个性的同时融入到一个集体之中。在学习UCD时,全部通过协作完成所有的任务,使每个人能够在集体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并在这个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使创造真正地为所有人所认可,同时也在创造中获得乐趣。
(二)UCD应用于大学教育的可能性。早在1999年,国际标准组织就将易用性和人的需求为核心的UCD确立为一种工业标准:ISO13407。UCD思想应用于实践最著名的是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的设计学院(ID),UCD的许多基本方法和工具都诞生于此。由此可见,UCD思想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可以利用于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思想。
UCD思想应用于人才培养已经不是想像,ID学院已经通过UCD课程培养出很多创新性极强的人才,所以UCD思想应用于大学教育是完全可能的。目前,国外已经有了通过UCD课程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较为全面的课程体系,但是在国内这一方面还是空白,不过通过目前UCD思想在我国的发展形式来看,其应用于教育是完全可能的。
三、UCD思想应用于大学教育的方式
(一)UCD课程的设立。UCD思想应用于大学教育,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这可以先借鉴国内外的UCD开发的成功案例,特别是借鉴国外UCD课程以及相类似课程的教学经验。然后,组织一批优秀的教师,制定出完整的基于UCD思想的教学方案。通过不断地补充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UCD教学体系。
在UCD课程设计的初步可以学习国外的教学经验,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找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或者是身边的热点,分组进行分析,按照UCD模型解决问题的步骤为每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答案。在学生基本掌握UCD思想之后,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将UCD思想应用于实践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模仿外国教学经验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UCD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真正建立中国特色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解决方案。最终让UCD思想为中国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合适的解答。
(二)UCD思想建设。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UCD理论体系,UCD思想的应用还在处于探索阶段。这样使得UCD的应用缺少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持,但正是这样才给了UCD思想的应用一个比较宽松的空间,可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其比较自由地发展。
在大学教育中虽然是通过UCD的工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是一定要注意UCD思想的培养。只有掌握了这种思想,不断丰富这种思想,才能够真正将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通过在大学中设立UCD课程,培养大学生集体合作创新意识,这是一个可以提高大学生整体创新水平的方法,如果应用适当一定能为我国建设世界强国的目标做出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