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5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8/4/30

作者

□文/庞 娟

浏览次数

1561 次

FDI与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差异文献综述
  以上海为龙头,江苏沿江八市(分别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扬州、泰州和南通)和浙江环杭州湾七市(分别为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舟山和台州)为两翼的长三角地区,2005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33,96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55∶41,二产比重高出全国7.5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区域内部各城市间的经济增长却存在一定的差异。长三角十六城市如何在政府的干预引导下做好外资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不仅对长三角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长三角十六城市未来利用外资策略的探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外资经济的成功转型还将对中西部不同收入水平的城市如何有选择地吸引外资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理论研究
  (一)关于FDI理论的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形式,它一直在试图探求跨国公司FDI的动因、决定因素和条件。FDI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优势理论、区位优势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1960年海默首先提出美国企业到国外投资的原因在于其具有某种“企业特定优势”,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垄断优势。
  2、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研究FDI理论的一个转折点,以科斯的产权理论为基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企业在不完全市场上从事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其次,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最后,当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3、区位优势理论及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于1977年提出,也就是OLI分析范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有上述三个优势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和国际生产类型。
  (二)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增长总体水平非均等现象。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鉴于区域均衡增长理论不能有效地解释现实中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如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赫希曼的不均衡增长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以威廉姆逊倒“U”型假说为代表。
  1、缪尔达尔的累积循环因果理论。缪尔达尔认为,区域差异不断扩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使核心地区表现为一种上升的正反馈运动,而边缘地区则表现为下降的负反馈运动,由此产生和拉大了区域差异。
  2、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即经济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而是首先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部门(即增长点或增长极),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3、赫希曼的不均衡增长理论。他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在每一处出现,而一旦出现,巨大的动力将会使经济增长围绕其进一步集中,区域间的不平衡增长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生物和条件,增长点或增长极的增长动力来源于核心企业家善于发挥聚集经济的优势和“动态增长气氛”。而且,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会占主导地位,区域差异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会缩小区域差异。
  4、威廉姆逊的倒“U”理论。他利用24个国家1940~l961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资料,分析得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区际不平等程度大致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
  二、实证研究
  (一)FDI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述评。国内外学者关于FDI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大部分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通过各产业间的联系,外商直接投资将对国内部门产生多方面的需求,由此对国内投资、产出和就业增长产生乘数和加速作用,进而促进其国民经济的发展。沈坤荣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从总体来看,我国仍属于资本短缺的国家,要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积极地利用外资以加速资本形式。李小建则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但并非是促使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影响变量。钟昌标就外资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外资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但总体来说,外资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李晓钟、张小蒂认为,FDI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存在,且其外溢效应大于全国平均水平;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及市场化进程状况是它获得较多FDI技术溢出的重要原因。张桂香量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定量说明了FDI对GDP增长推动作用的大小及效率。
  此外,部分研究者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有时是难以衡量的。比如,许坚则指出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的外资经济,已经出现国民所得下降的贫困化增长。陈柳对长三角地区1987~200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在控制本土创新能力这一因素之后,FDI技术外溢不再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正面作用;而本土创新能力对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二)FDI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研究述评。国内许多学者对FDI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证据和有益的理论探索,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FDI与东道国之间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如,Yao和Wei以中国为例,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视角认为FDI通过减少国内生产的非效率和加快国内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世界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增长差异缩小。
  二是FDI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如,魏后凯分析了1985~1999年时间序列和横断面数据,指出在此期间内,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异,大约有90%是由外商投资引起的。吴建国、艾燕琳利用1993~2003年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双对数回归,发现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GDP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大约有95%是由外商直接投资引起的。以上回归数据的对比表明,FDI在我国的不均衡分布确实加剧了东、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差异。
  三是FDI与省(省际)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如,桑秀国证实FDI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显著,但就上海和河北两省市来说,上海的FDI对经济增长有显著促进作用,河北的情况则不显著;上海的经济增长对FDI有显著促进作用,河北的情况也不明朗。李江涛、汤茂林通过回归分析表明,在改革开放后的不同发展阶段,影响江苏区域差异的因素其重要性呈波动性变化。其中,FDI的作用表现得相当重要且变化稳定,成为造成江苏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最主要因素,其分布的不均衡加剧了苏南、苏中、苏北的区域差异。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针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及其与FDI的关系进行了系列的研究。毛维新分析指出,FDI对长三角地区16城市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差距起到了收敛作用,使得16城市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差距有所缩小。曾光、周伟林也分析得出,长三角十六城市人均GDP的绝对差异逐年扩大,而且阶段性明显;相对差异总体上逐年缩小却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但没有分析其他的影响因素,也没有分析其与FDI的相关性如何。
  对以往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回顾发现,虽然国内外对我国利用FDI问题的分析已比较深入,但对长三角16城市FDI时空分布和经济增长差异影响因素分析的系统研究还比较少,有些研究的深度不够。长三角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应该依靠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外资利用应该注重实效性,合理选择并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类型显得至关重要。的确,在长三角的发展进程中,资本一直是最稀缺的要素,要保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必须积极利用外资以加速资本形成,但是考虑到长三角所处的发展阶段,继续保持其利用外资规模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两点:一是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二是积极引导工业FDI向服务FDI转化,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297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