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在国际流动性过剩的大前提下,我国近几年来流动性过剩问题在一步步加剧。本文通过对流动性过剩概念的界定,分析流动性过剩形成的成因以及表现,它对我国经济和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影响,并提出建议性意见。
一、理论背景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以每年 2,000亿美元的速度攀升,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的存差,自2003年以来,每年净增加都超过8,000亿元,到2007年4月末,商业银行系统的存差总额高达115,000亿元。这些巨额流动性体现在固定投资方面,则是固定资产投资从2001年开始增速连续三年超过20%。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估计已有200亿~500亿美元热钱流入中国。在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间,全球对冲基金资产从略高于1.5万亿美元增至2.079万亿,这其中有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在窥视我国的人民币升值。不管从国际还是国内环境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都比较严峻。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是指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超过法定要求的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和库存现金。如果没有对冲,现实中的流动性将严重过剩;由于进行了对冲,现实中的流动性过剩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我国的金融体系为此承受了很高的成本,对冲就难以为继。
二、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我国经济奇迹般地持续、快速增长。2、人民币升值预期,热钱流入导致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增长过猛,外汇占款大量增加,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目前,由于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占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总量的70%以上。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发达的金融体制下,商业银行成为吸收基础货币的主体,大量社会资金进入银行,这也是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非常重要的原因。3、贷款投向的结构失衡加剧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商业银行贷款能力不足,商业银行为了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大力控制不良贷款造成“惜贷”、“慎贷”现象,资本充足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扩张。4、我国商业银行自身运用资金能力有限,商业银行缺乏资金的有效调度,各地区信贷需求不平衡,也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起到一定的推助作用。
三、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与影响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1、存贷差持续扩大。从1995年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由贷差转为存差,至2007年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差高达109,232.49亿元,存差分别是2002年末和2006年同期的2.51倍和1.41倍;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率阶段性变化明显;贷款与总资产的比率,有价证券及投资与总资产的比率稳步下降。
2、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商业银行至2007年第一季度末超额储备仍然高达10,165亿元之多,超额准备金高,不仅加大了央行的支付成本,也使其面临着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大打折扣的压力。
3、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过多的流动性使得大量银行资金在找不到出路的情况下,被迫涌入目前亦很狭小的货币市场,导致货币市场收益率水平屡创新低。2005年3月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银行间市场一年期国债和央行票据的收益率远低于加息后3.06%的一年期存款利率。2007年8月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三季度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4.03%,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为3.14%,并出现了和银行存款利率倒挂的现象,这极大地减少了银行的利润。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严重后果
1、对货币市场的冲击。由前所述,过多的流动性导致货币市场主要投资工具利率持续走低甚至和存款利率倒挂,流动资产收益率的持续下降造成银行经营效益收益水平下降。如果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收益连续走低的话,银行的收益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货币市场工具,导致货币市场上流动性最强的交易工具因各金融机构长期持有而失去流动性,银行金融资产被动性的膨胀和收益率的持续下降,使得我国的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流动性困境。
2、将导致过度竞争,扰乱金融秩序,使信贷市场规模非理性扩大,造成银行放贷冲动,增加坏账风险。银行的放贷冲动又会引发投资趋热、产能过剩。存贷款息差收入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而近期存贷差额的增大只会使得存款利息支付增加、贷款利息收入相对减少。
3、引发通胀压力。2007年开始,我国的物价指数快速攀升,截止至2008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即CPI)已经公布达到7.1%,这是1997年以来最高月份。这一轮的CPI高起并非仅是所谓的结构性上涨,也不仅是食品价格的上涨造成的,事实上,这一轮的CPI上涨的源头是房价快速上涨,当房价快速上涨后,一定会传导到CPI上来。
(三)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下降。首先,信贷增长乏力,导致银行的利息收入明显下降;其次,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给银行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再次,企业的活期存款定期化趋势带来银行存款成本的上升。成本的上升,导致了在同一创收下银行的利润下降。
激励商业银行承受更大的风险投资。由于有更多的资金支持,银行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贷款投资的方向,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有负的影响,风险越大的项目收益越高,使得银行倾向于更高风险的贷款投资,从而使贷款的风险度加大。
四、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我国为了缓解流动性过剩和抑制通货膨胀,实施了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如央行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4.5%;于2007年1月底重启三年期央行票据,实施延长央行票据期限;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由财政部发行155,00亿元特别国债购买外汇的议案;财政部将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率由千分之一调整为千分之三;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共涉及2,831次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等。这些政策措施都获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仍没有完全有效地摆脱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使人民币拥有更大的弹性。改变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外汇储备管理的新渠道。我国贸易顺差企业出口创汇越来越多,银行结售汇体制使得大量流入的国际资本滞留在商业银行体系内,是造成随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的自由度,由强制结售汇体制向自愿结售汇体制渐进转变,由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向有条件地对外投资转变,是我国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效地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
转变观念,确立即使是大商业银行也应该下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理念,尽快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状况。商业银行可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规范贷款管理,简化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程序,使责、权、利明确;要提高信贷员素质,规范审贷行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要有针对性,科学地分类,对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前景要严格把关,避免盲目投放;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同时,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风险资产定价能力,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
在流动性过剩时期,商业银行更应该下大力气发展非信贷业务,积极创新,引导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理财业务,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不断提升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水平;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战略合作开展混业经营;调整业务结构,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并同时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货币与财政政策,以及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的有效结合,可以使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得到改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