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5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8/4/30

作者

□文/田 明

浏览次数

1607 次

货币政策效果与货币需求构成
  提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手段之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我们要研究货币政策的作用,就应该对货币政策效果与货币需求构成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为货币政策制定提出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高度统一的逻辑惯性。货币政策即央行改变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进而影响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经济政策。国家单一货币政策制度往往以国家重点发展地区经济运行为参照系,结果形成货币政策在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不同效应。在改革开放的这二十多年来国家的货币政策制定倾斜东部发达地区,对中西部地区其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在我国制定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是值得学者去研究的。目前,货币需求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本文是在杨小勇的《再探交易性货币需求》中对交易性货币需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效果与货币需求关系进行分析。
  二、问题分析
  货币政策效果好坏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传导机制等协调程度。其中货币传导机制是否流畅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关键。货币传导机制是通过中介目标传导的,具体环节如表1。
  在货币传导方面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认为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主要机制或主要环节是利率,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或调整首先影响利率升降,才能导致投资及总支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总收入的变化。货币学派则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并不起重要作用,而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具有真实效果。从经济发展历程看,片面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不符合实际的,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传导机制的中介目标主要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只有把两者结合作为货币传导中介目标,才适合经济发展要求。1996年中央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中央银行每年都要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目标,并在第二年检查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完成情况。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指标。货币供应量也是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监测目标。但是,在表1中仍然体现出利率越来越受到政策制定者的青睐。所以,货币政策效果关键取决于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其与货币需求构成的关系则反映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与货币需求构成的关系。
  货币需求由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组成。人们对拥有的货币收入按一定的秩序使用:首先用于交易动机,当交易性货币需求的满足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随着人们货币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会产生预防性货币需求。一方面当人们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满足水平都达到一定高度之后,随着人们货币收入的再进一步增加,人们才会产生投机性货币需求;另一方面构成货币总需求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三者之间有一个比例结构问题,三者分别占货币总需求量的比重存在此消彼长的存在关系。它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着。
  货币供应量一般指广义货币M2。我国目前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如下:M0=流通中的现金;M1=C+D,其中C为流通中的现金即M0,D为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及农村存款;M2=M1+TD,TD为准货币,包括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信托类存款与其他存款。
  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一组指标,包括M2、M1、M0、贷款规模等,其中短期主要看M1、中长期则要看M2。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人们收入水平非常低下的时候,交易性货币需求占的比重非常大,即人们只有交易的货币持有量,而没有多余的货币用于其他,例如储蓄、投资等。甚至有的处于温饱线以下,其所持的交易性货币量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在这样的经济水平,中央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应该是M0(流通中的现金),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将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这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过温饱线后,交易性货币需求得到较高满足的基础上就会产生预防性货币需求。此时,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多少就要看人们将收入总量中的多少分配到预防性货币需求。这也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此时货币供应量应该主要是M1(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因为人们用活期存款来预防各种不佳的预期。同样,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仍然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而当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高度,使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可以得到较高满足时。此时,就会产生投机性货币需求,则其相应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是M2(M1和准货币)。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少,则会导致通货紧缩。这两种情况如果严重则对经济发展很不利。只有在货币供应量适度,稍偏向通货膨胀将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在上文的分析中,其M0、M1、M2在各个时期都同时存在,只是在当时所针对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利率与货币需求构成的关系是密切的。更准确地说,利率与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它们之间的关系与经济发展状况有关,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线以下时,不管利息率怎样变化,人们的收入都会用来进行交易,即收入转化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当利息率低时,他们不可能将储蓄转化为现期消费或投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储蓄。他们不可能将贷款转化为现期消费和投资,因为他们没有获取贷款的信用。在利率很高时,他们不可能将其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储蓄,因为连基本的生活水平都还没有解决。这就是为什么1958~1978年的20年中,我国的利息率基本处于冻结状态的原因。显然,在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线后,利息率就会对交易性货币需求产生负的影响,即利息率越低交易性货币需求越高,利息率越高,交易性货币需求越低。
  在人们收入水平没有越过温饱线以前,预防性货币需求始终为零,则利率对预防性货币需求不起任何作用。当人们收入水平越过了温饱线以后,随着人们收入进一步增加,达到一定高度但仍不宽裕,此时利息率下降,则人们会减少对预防性货币需求。将一部分预防性货币需求转移到交易性货币需求。将利率提高,人们会减少交易性货币需求,而增加预防性货币需求。但在人们收入水平达到更高水平时,比较宽裕则利息率与预防性货币需求具有反向变化关系。在人们收入水平还处于温饱线以下时,投机性货币需求为零,此时利率不会有任何影响。当人们生活水平越过温饱线后且在满足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则就会产生投机性货币需求,同时收入水平达到很高水平时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三、用货币政策效果与货币需求构成的关系来指导货币政策的制定
  我国是一个区域差异比价突出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这造成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主要针对某一地区的发展来制定,这就导致货币政策在某些地区的不适应性,很有可能使其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可能停滞不前。所以,我国在经济欠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的货币政策应该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来制定。而本文主要是针对货币政策效果来讨论的,货币政策效果通过货币政策实施情况来反映的。货币政策效果越有效,则证明我国在这种货币政策下的经济发展是有效的。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发挥货币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就要根据我国区域差异来制定有针对性的货币政策,要针对因区域不同而对货币需求的不同来制定。同时,在货币政策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与我国其他经济政策的制定相适应,这样就能使货币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国家各阶层的收入也是不平等的。这可能跟货币政策的时滞性有关,因为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同,所以对货币需求不同,当货币政策制定后,则相关部门对货币政策可能产生一定的抵制现象,从而形成了货币政策时滞的原因。因此,在了解不同发展地区货币政策效果和货币需求构成的关系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货币政策。这样货币政策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9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