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6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6/2

作者

□文/侯乃铉 杨少春

浏览次数

981 次

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提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现代主义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分析了当前中国小城镇建设现状及其特色逐渐趋同的问题,从现代主义理论本身、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和现代主义在建筑历史上的作用三个方面阐述了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对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影响。
  一、现代主义运动与现代主义建筑
  在建筑历史上,19世纪是一个困惑和蜕变的时代。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生活多个方面的剧烈变革。大量出现的新型社会功能和人们迅速变化着的心理需求对成熟和建筑的旧有形式提出了挑战。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动摇了旧有形式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一个旧的世界正在崩溃,但是呼之欲出的新世界却没能及时找到与之适应的新形式。对古典形式的折衷和复辟仍然主宰着19世纪的建筑方向。
  19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对于新形式的呼唤愈加迫切。欧洲和美国的先驱者们针对诸如建筑如何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做出反应,怎样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功能,如何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等问题做出了多样而有益的探索。其中,也包括一些建筑学本身更为深刻的问题,如空间的独立性和决定性,形式与结构、构造、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蕴含新精神的美学方向等等。所有这些尝试和探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汇集成一股不可逆转的革命性潮流。这就是“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主张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要求的崭新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新风格。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并在20世纪中叶占据主导地位。其代表性建筑有包豪斯校舍、萨伏伊别墅、联合国总部大厦、巴西议会大厦等。但从20世纪六十年代起,西方建筑界出现了怀疑和批评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现状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大大加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城镇发展方针。这些发展方针从维护中国社会稳定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良好愿望提出的,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数量、用地、规模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小城镇规模扩张迅猛。我国建制镇数量从1998年的1.91万个增长到2002年底的2.06万个,提高了7.2个百分点,建制镇平均每年增加384个,城镇人口总数达到5.02亿。农村地区以小城镇为核心带动周边村庄发生人口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事实上构成了中国城市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一体化、乡村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一座座设施配套完善的小城镇拔地而起。小城镇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城镇建设用地也迅速增长,各类厂房、开发区、村民集中公寓如雨后春笋般生长。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趋同趋势明显。我国小城镇在大量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城镇特色逐渐消失的困境。城镇特色是一个城镇个性的反映。有特色和个性的城镇最富于人们想像力和吸引人的魅力。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在城镇发展历程中也同样铸造了许多辉煌,小城镇中有许多有特色的精品,如山西古城平遥、江南小镇周庄、同里、乌镇;皖南山区古镇西递、宏村等。可是,当前有些地方小城建设,发展势头较快,但是精品城镇不多,有特色的不多,千镇一面,城镇雷同模式比比皆是。很难从一个城镇特色上去识别这镇与那镇的区别。农业社会时期,我国江南小城镇的水乡风貌特色得到广泛的赞誉,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而发展到工业社会时期,江南大多小城镇被普遍认为产生了特色缺失的问题,原有水乡特色被破坏,而新的城镇特色尚未形成。小城镇原有的特色是在农业社会时期历经千年的不断发展演进,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最终达到成熟。而在改革开放后,农村地区大规模的工业化使原有水乡小城镇的风貌几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在江南绝大多数的小城镇已很难再现原有水乡城镇的风貌,保护工作的忽视使传统城镇演进的过程被打断,原有水乡城镇特色渐进更新的基础遭到破坏。
  在小城镇迅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小城镇住宅建筑需求量大,面临着住宅产业化的趋势,一方面小城镇住宅风格混乱,建筑与环境质量低下,加上一些建材正在被逐步淘汰,现状堪忧;另一方面建筑风格混乱,质量低下,地方建筑现状堪忧。如,千百年来,徽州民居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发展演变,结合地方气候与人文,发展出其特有的建筑风格。但是,城市的更新发展、小城镇建设、农民住房改善的建设量都很大,发展很快,涌现了许多徽州新民居,其中既有农民自发的创造,也有建筑师、有识之士的探索和努力,但形成的却是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和欧陆古典风格等建筑形式的大杂烩,同时也有很多徽州地区新建筑已经完全丧失了地方风格。这些杂乱的建筑风格破坏了原有的徽州地区整体建筑环境风貌,不能不叫人遗憾。
  我国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建设特色消失、住宅产业化的问题,一方面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处于转型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整个西方建筑现代主义思潮也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三、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对我国小城镇建设趋同的影响
  谈到我国小城镇建设的趋同性,不由让人想起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国际式”一词据说最初是由美国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提出来的,他注意到1927年德国斯图加特举办的魏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中的统一风格,认为这种风格将成为一种国际流行的建筑新风格,因此称之为“国际式”。现代主义国际式风格的发展主要是在二战之后,因为当时德国包豪斯的领导人基本都到达美国,并主持大部分重要的建筑学院工作,使包豪斯的思想和体系得以继续贯彻。这一思想就经由美国而影响全世界,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并开始衰退,但是直到今天现代主义建筑仍然保持着它持久的影响力。
  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是导致世界建筑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而这种国际式风格的形成主要是人们盲目追随大师的结果。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和西方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对建筑的国际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现代建筑大师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也有意无意为国际化的发展埋下了种子,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虽然是在现代主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年代,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刚刚转型,处于城市建设中权威的许多建筑师、规划者都是从西方留学回来的。我国小城镇的建设也不能避免地受其影响,以下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一)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方面分析。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方面来看,西方人那种渴望找到与牛顿定律相当的、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则的思想,与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兴奋心情相结合。在建筑中最普遍的表现就是把建筑类比于机器。当面对建筑新形式、新材料和新技术等问题时,建筑师们就试图用工业的原则去寻找答案,并渴望找到一种像机器那样可以统治全世界的新原则。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勒•柯布西埃的名言“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因为“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机体、同样的功能。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需要”。既然是机器,其普世性原则就大于地域性原则。因此,建筑是“与功利动机无关的浓缩了的东西”。这就使建筑脱离了它的生存环境,而成为一种游离的因子,为他的建筑放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而且,现代主义者宣传,“设计任务书的本质变化不大,因为在一个文明国家中的人们的需要是大致相同的”。这不仅是以一种共性掩盖了各地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而且这句话还暗含了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如果还能有什么别的需求,那也是由于某种文明程度低下的缘故。因为他们相信西方的形式是唯一先进的形式,西方的标准是唯一正确的标准,其他地区的传统和需求则根本无需考虑,这就造成了西方在全球扩张期间,世界建筑整体西方化的局面。
  对真理的信赖和对理性的追求,产生了一批负有责任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他们以“先锋派”的角色出现,怀着拯救人类的决心,积极探索一种全新的建筑新形式。勒•柯布西埃甚至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告诫人们“建筑,或者革命”,企图以建筑拯救世界,因为他一生坚持不懈地探索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1924年勒•柯布西埃在法国波尔多建造的现代住宅,运用工业为手段,并自称考虑了建筑的多样性和实用性,不过总体来看仍然是一个类似我们今天的标准化住宅小区。格罗皮乌斯提出“从零开始”,要求建筑师们放弃传统的束缚,努力创造新时代的新风格。这其实就意味着传统性在设计中地位的丧失,从而为异地间的模仿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那种脱离建筑实际功能而致力于纯建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密斯凡德罗以实践说明,比建筑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筑的空间和技术,而这些都是不依赖使用者和建筑所处的环境。经过不懈的努力,现代建筑师们在建筑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以至使人们相信,现代主义已经找到了建筑的真理。
  但是,这种对“唯一正确的标准”的崇拜,导致其他地区一些传统的消失,造成了西方在全球扩张期间,世界建筑整体西方化的局面。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虽然是在现代主义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年代,但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刚刚转型,人们建设城镇的心理和当初“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兴奋心情”颇为相似,而且在经过十多年的破坏之后,人们希望快速建设城镇,这就使得“具有普遍性法则”的现代主义理论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生长土壤。
  (二)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上分析。从现代建筑产生的背景方面来看,现代建筑史随着工业的产生而兴起,并且与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相伴随,尽管在时间上建筑滞后于政治、经济的发展。西方传统文化把建筑当成人类最重要的技艺,所以不断地挖掘建筑新材料、新结构的最大潜能,不断地探索建筑空间和形式的最大可能都是建筑师不懈的追求。工业最大限度地为这种探索提供了实践的可能,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征服全世界的信心。20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西方知识精英们也以救世主自居,把探索建筑普遍真理,以及把这种真理传遍全球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毫无疑问,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师们在面临建筑的新问题时,在对新材料、新技术普遍规律的研究方面,在解决建筑自身的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正是由于现代建筑理论存在普遍的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才使实践性的模仿之风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先进成果得以普及和推广。所以说,现代建筑国际式的产生,一方面迫于西方文化强劲势头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各地区、各民族自觉自愿的结果,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派出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并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带回来用于自己的国家建设,我国也是如此,目前活跃在我国建设市场上的一大批建筑师、规划师是从西方国家留学回来的。
  (三)从现代主义建筑在建筑历史上的作用方面分析。现代建筑理论是西方传统理性精神在建筑中的最高体现,现代建筑师们从工业中受到启发,并借助于工业的力量,摆脱了自然中纷繁复杂的表象和历史上杰出建筑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中创立了机器美学理论,充分肯定了人工创造之美,在实践上则以简洁抽象的形式体现了人类更高的智慧和创造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成为世界建筑师效仿的典范。现代建筑往往被认为是对传统的反叛,因为它不仅从理论上反对模仿传统,而且在实践中也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甚至包豪斯学校都不设建筑历史课程。但我们认为情况恰好相反,现代主义恰恰是西方传统文化的典型再现,它是西方理性至上精神的突出体现;其次,科学的自律性使掌握科学的知识分子成为游离于世俗之外的独立群体。现代建筑师从整体上也以精英或者救世主身份高高在上,对建筑科学性的强调使现代建筑师们以自己拥有科学的知识而深感责任重大,他们积极探索建筑的真理,并执著地把自己的知识普及化,甚至强制普及化,使现代主义思想在全世界得以广泛推行。
  在经历儒家思想和毛泽东个人崇拜之后,一向传统、善于忍耐的中国人想努力摆脱传统的束缚,而现代主义思想满足了这种心理,而且,由前面所述,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是西方传统文化的典型再现,它是西方理性至上精神的突出体现”,出于一种对潜在的对西方开始崇拜的心理,中国建筑师和城镇建设者不知不觉地把这种思想用于建筑设计、城镇建设和居住区设计。
  四、小结
  虽然现代主义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现代主义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对我国建设的积极意义。现代主义是建筑历史上一场划时代意义的空前革命,从维特鲁威开始的建筑学历经二千多年的发展终于找到了全新的出发点。空间第一次作为主角从沉重的壳体中脱离出来,对围合它的形体起着决定性作用。形式不再是孤立的表现对象,形势和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现代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对建筑和人类本身的坚强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的关怀是现代建筑的基本核心之一,尽管这种关怀因为简单和抽象化而导致了困惑。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对现代建筑的批评和否定之后,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场旷世的革命所具有的持久的生命力。虽然因为它的极端和某些明显的偏颇,现代主义及其导致的国际风格对历史、文化和人类心灵的归属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损害。但现代主义建筑仍然在我们创造理想家园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坚实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在进行城镇建设时,要充分根据自己的实情,在给自己城镇特色定位时,要把握住当地人文历史、风俗民情、地域情况,充分体现小城镇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城镇建设特色上折射出智慧之光。■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3936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