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6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6/2

作者

□文/王恒庭

浏览次数

4681 次

青海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研究
  提要 本文从青海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对农业特色产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青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青海发展特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青海农业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培育青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途径、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和有特色的农产品需求市场,实现农业产业地域特色,积极促进青海农业产业的结构升级和优化。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目前,青海农民依托传统农业来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的农业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倒数,还有部分农业区徘徊在解决温饱问题上。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也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地域特色产业,把独特的地域、资源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开辟了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使农产品成为地域优势,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青海保护生态的有效选择。对于青海这样一个生态大省来说,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特色产业正是基于保护生态的基点来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对地域、资源优势的挖掘利用,发展特色产业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生态资源,又能够开展具有独特地域特点的经济效益型农产品,能够积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一)独特的地域特点。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4/5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东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西部和南部主要是牧业区。地形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青南高原和东部黄土高原,平均海拔3,000m以上,其中54%以上的地区海拔在4,000m以上。青海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辐射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垂直变化明显。三江源地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祁连山南麓是甘、青两省主要水源地和西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二)优势的农业产业。近几年来,青海在发展特色产业和结构调整的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种植结构更趋合理,种植品种进一步优化,特色产业明显。依据不同的生态类型,全省已形成了河湟温暖灌区冬小麦商品化生产基地;在川水地区通过推广优质蚕豆及其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马铃薯及其双膜化生产技术、推广杂交油菜青杂系列油菜,巩固优质蚕豆出口基地,扩大菜用型高效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油菜的品质和质量;在东部浅山围绕避灾农业,继续压缩抗旱性差的小麦种植面积,推广高淀粉型马铃薯,建设浅山高淀粉型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基地;在海西地区加快发展大西洋等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在脑山地区压缩小麦种植面积,扩大杂交油菜生产规模,建设脑山地区特早熟杂交油菜生产基地。
  (三)发展特色农业现状分析
  1、绿色、无污染的特色种植业稳定发展。青海以日光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等气候为特点,特别适合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籽、中藏药及花卉等农作物生长。近年来,农业种植业保持稳定增长,如表1所示。2007年全年农作物总种植面积490.73千公顷(736.1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61.39千公顷(392.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163.92千公顷(245.9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0.12千公顷(45.2万亩)。在粮食作物中,特色作物马铃薯种植面积81.88千公顷(122.8万亩),豆类种植面积44.81千公顷(67.2万亩)。(表1)









  2、农业特色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青海草地辽阔,农业区饲料作物和鲜秸秆丰富,为发展特色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7年全年草食畜共产仔畜786.66万头(只),育活仔畜701.77万头(只),成活率89.21%,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24.33万吨(其中羊肉8.68万吨、牛肉7.32万吨),牛奶总产量达24.98万吨。先后成立了多家肉产品加工企业和奶产品加工企业,青海高原绿色公司已成为青海省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到1万吨以上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生产能力;青海天露乳业公司达到鲜奶加工年5万吨的能力,2007年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个,带动农牧户50万户,龙头企业落实订单面积57万亩。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4.9亿元,农牧民从中获益3.91亿元,比上年增加4,200万元。
  3、特色农畜产品发展迅速。近年来,青海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地理气候类型,打破单一的种粮布局,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形成种植马铃薯、油菜、蔬菜、蚕豆四大特色农作物为主,积极发展“一村一品”的区域特色产业,全面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使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业,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互助土族自治县立足于脑山耕地面积大的实际,面向市场,大力发展优质油菜种植和特色马铃薯种植;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在黄河沿岸建成两万亩的核桃生产基地,使之成为继“循化红”线辣椒产业之后的第二大特色农业产业;乐都县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到全省40%左右,蔬菜生产专业村发展到90个,有60多个蔬菜品种销往全国13个城市,大蒜出口到韩国,韭菜远销俄罗斯;湟中、湟源、平安、互助等县,已成为全省主要的蚕豆出口生产基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枸杞、沙棘、反季节蔬菜,海北藏族自治州的犊牛、羔羊以及整个牧区的牦牛、藏系羊等,也形成区域内各具优势的特色产业。
  三、发展青海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一)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发展特色种植中要以突出特色、建设基地、扩大规模、增加效益为发展思路,实现“品种调优、产业调新、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的农产品生产,为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拓展空间。按照这一思路,要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根据省内实际合理布局,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特色品种的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要重点解决影响特色农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问题。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手段,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县市,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农产品标准备化生产示范园,加强水利设施、良种供应、技术支持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为标准化推广入户,做积极探索和准备。
  (二)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把青海特色初级产品开发为特色加工产品,从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保持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要企业与科研究院所、高校合作,依托其优势努力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精加工水平。积极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如威思顿公司精淀粉、马铃薯蛋白生产、青海高原绿色公司牛羊肉及其副产品加工和天露公司鲜奶加工等,利用企业的优势来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对策分析
  第一,加强特色农产品技术攻关,大力发展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发展特色农产品要加强良种开发和培育步伐,通过多种途径来引进新品种和推广优良品种。加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推广,建设和健全农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并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第二,发挥地域优势,发展优势农产品。各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产品,通过科学实种来选择能发展地域优势和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品种,并打造成为地区优势。在此基础上要建立和健全特色农产品的原产地保护机制,特色农产品是地基原产地独特的资源和地理条件下培育和生长的,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一旦打出品牌,难免存在以次充好、假冒的现象,会给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带来种种不利。因此,要实行特色产品区域界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的办法来保证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
  第三,积极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开发和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和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扶持做大奶业、牛羊肉、绒毛、马铃薯、油菜、中藏药材等加工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培育和扶持较为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订单农牧业,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第四,以企业为主导,发挥政府职能,为特色农产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科技、咨询和服务等各类企业服务组织。加快组建各类特色产品生产企业或行业协会,切实发挥这些机构在沟通信息、协调联系方面的作用,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企业要树立正确理念,依据产业政策和市场需要,做好长远发展规划,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致力于品牌建设,努力把产品做成知名品牌。作为企业还要修炼内功,加强内部管理,加大人才培训,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总之,青海发展农业特色经济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在发展中要依托特色来发展优势农产品,科学规划和定位,形成企业带动的规模化发展格局,要注重研发,根据市场需求来培育精品,并要注重持续发展,实现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37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