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222期/对策研究/正文

发布时间

2002/6/30

作者

-

浏览次数

2513 次

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传统供销合作社的组织体制、经营结构、经营机制是和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严重不相适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留下的供销合作社体制上的弊端:
  1、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关系,基本上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没有利益上的连接,不是利益共同体,在农村市场逐步放开以后,农民对交换对象有了选择的余地,对供销合作社,农民认为合算就利用,不合算就不利用。加上供销合作社包袱重,冗员多,银行支持的力度减弱,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下降。
  2、经营结构严重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实际,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致富奔小康迫切需要解决的农产品品种改良、农产品销售和农产品加工增值问题,供销合作社基本不参与,对农民没有吸引力。
  3、各级供销合作社企业各自为战,系统优势和网络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企业经营规模小,费用高,竞争能力差。
  4、供销合作社企业产权单一,冗员多,机制呆板,效益差,不改革没有出路。
  供销合作社有没有优势呢?有。供销合作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制优势。即通过合作制把农民和城乡居民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的优势。二是网络优势。在旧体制下,这两大优势都没有发挥出来,这是供销合作社潜在的优势。
  1996年以来,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就是,从改革传统供销合作社的旧体制入手,规避和逐步消除四大弊端,再造与农民和城乡居民的合作,重构并充分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提高基层社和社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对农民和城乡居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创供销合作社的辉煌。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初步成效
  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两项重大改革与调整和五项配套措施。
  (一)两项重大改革与调整
  1、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做法是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县级社建龙头企业,在基层社发展专业合作社,实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1996年以来,全省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多个,专业合作社7000多个;2001年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工、销售农产品价值191亿元,为农增收17.1亿元。
  2、发展连锁经营和消费合作社。2000年起步,已初见成效,涌现了一些典型单位,这项工作正在不断地向前推进。基本做法是:(1)在市级社建连锁总部和配送中心,在中等城市和县城、集镇建连锁店、便利店,实现市、县、乡镇三级连锁,有条件的向大村庄延伸。(2)把各级连锁店、便利店办成消费合作社。在城市办消费合作社,重点放在离市中心区较远的居民区、大企业居住区,以及部队、学校等。供销合作社连锁经营的重点放在了县城和小城镇。
  供销合作社搞连锁经营与社会上的连锁经营不同之处是把各级连锁店、便利店同时建成消费合作社,吸收城乡居民自愿入股,按社章规定社员购物时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年终按交易量适当分红,与城乡居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这项工作推进时间不长,已初步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1)充分发掘了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优势,实现了规模经营。在搞起连锁经营的地方,连锁店以它的物美价廉和良好的购物环境,大大提高了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的市场占有率,供销合作社又重新夺回了食品和日用消费品的部分市场。
  (2)实现了在消费领域与城乡居民的合作,重塑了供销合作社的形象,完善了供销合作社的合作功能,得到了城乡居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
  (3)可以实现连锁店、消费合作社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对接,促进果品、蔬菜、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消费拉动生产,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4)构成了供销社系统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由于实现了规模经营,商品进价低,加上延期付款,利润率较高,企业效益好。
  (二)五项配套措施
  1、大力度地调整传统的经营结构和资产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从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调整;从低效产业向高效产业调整;从与城乡居民关系不密切的产业向关系密切的产业调整。具体做法是:
  (1)省、市、县三级社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商品规模经营两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和各类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型、购销型、外贸型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商品规模经营型龙头企业如农资、食盐、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烟花爆竹等龙头企业;各类市场包括各类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其他企业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办法放开搞活,资产人员都从供销合作社分离出去。到2001年底,全系统各类龙头企业和各类市场占全部企业总数的53%,实现利润占90%。
  (2)基层社集中力量办好各类专业合作社、食品和日用工业品连锁店和消费合作社;农资连锁店和农资消费合作社、农贸市场和专业市场。2001年底,这类企业已占70%,利润占90%。
  2、对县级以上供销社的直属企业,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经过调整保留下来的各类龙头企业和各类市场,各级社理事会一般都要控股。这些企业改革主要采取股份制和合作制两种改革形式。有些规模不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吸收农民入股,按合作制方式运作。各类专业合作社、消费合作社都要按照合作制运作。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形式,除理事会控股外,吸收专业合作社、大户、职工入股,还可以吸收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入股,实现产权多元化。对商品规模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各类市场,大都采用股份制形式进行改制。
  3、实施科教兴社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1996年,我们提出“科教兴社”发展战略。主要做法是:
  一是大力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已举办六届人才技术洽谈会,引进并已产生经济效益的种养加项目250项,正在落实中的110项。二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资超市和庄稼医院为阵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把种养加新品种、新技术传授给农民。实现高新技术、实用技术从科研单位向农民的转换。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了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从事的种养加各业品种优、有市场、效益好,对农民吸引力强。
  4、实施人才战略,大力调整人才结构。实施两项重大改革与调整,我们的人才结构严重不相适应,必须大力调整。1996年提出并实施了“以人为本”战略,主要做法是: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主要是各类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现代营销人才、外经外贸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开始主要从停产、破产企业引进,从离退休人员中引进,现在同时接收大专院校毕业生。六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2万人。中专以上专业人才从“八五”占职工总数的6.3%提升到2001年底的18.7%,上升12.4个百分点。
  同时,认真抓了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选送一些年轻干部和业务骨干到大专院校进行深造,建立在职人员的培训制度,努力使人才状况适应改革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5、实行开放办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对内开放方面:一是在系统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下发展专业合作社与其对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利用社会力量发展自己;二是收购或参股农产品加工型乡镇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社与其对接;三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吸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涉农乡镇企业、各类涉农学会、协会、研究会加入供销合作社,为其提供服务。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开展对外合资合作,办大办强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二是利用我们的网络优势,与外企合作,发展农资和食品、日用工业品的连锁经营;三是充分利用每年两次的广交会,组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会,开展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三)改革给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带来深刻变化
  1、在搞起了专业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的地方,合作制的原则得到了较好地贯彻,“合作社不合作”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合作制的优势得到了较充分地发挥。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和城乡居民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单纯买卖关系到结成了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中得到了实惠,积极参与和支持,每年有几十万户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到2001年底,发展专业合作社社员201万户,占总农户的15.6%。
  2、供销合作社潜在的网络优势开始得到了发挥。在搞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地方,在搞起连锁经营和消费合作社的地方,找到了供销合作社企业联合与合作的具体方式,多年来“联合社不联合”、企业经营规模小、费用高、效益差的问题迎刃而解,实现了规模经营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3、供销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作用越来越大,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国务院副总理对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作过三次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1998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龙吟燕赵》为题对河北省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情况进行报道。1999年《经济日报》头版头条以《河北省供销社龙飞凤舞》为题进行了报道。2001年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播出《帮农入世富万家》,对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农增收的情况给予报道。
  4、大大拓宽了经营服务领域,扩大了经营规模,提高了企业效益。商品总购进、总销售都从“九五”末的全国第八位上升为第四位,全省汇总年年盈利,2001年利润总额居第四位。
  三、“四项改造”要贯穿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
  全国总社提出的“四项改造”非常重要,符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四项改造”的实质就是要进行供销合作社的体制创新,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经济新体制、新框架。
  “四项改造”要贯穿供销合作社改革与调整的全过程。就河北省来说,要贯穿两项重大改革与调整、五项配套措施的全过程,这些改革与调整涵盖了“四项改造”的内容,这些改革与调整搞好了,“四项改造”的任务就基本上完成了,新体制、新框架就基本建立起来了。所以,“四项改造”应当从河北省的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关于基层社改造的问题
  从走过来的路子看,前几年河北省基层社的改造主要靠发展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有中国特色的真正的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从今后的发展看,发展消费合作社也是改造基层社的重要举措。消费合作社也是真正的合作经济组织。所以,我们提出“以发展专业合作社和消费合作社改造基层社”。基层供销社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组织一大批农民入社,再通过发展食品和日用工业品连锁店和消费合作社,农资连锁店和农资消费合作社,组织一大批农民和城乡居民入社,使农民和城乡居民大部分成为合作社社员,就构筑了基层供销社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基层社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合作经济组织。
  2、关于社有企业改造的问题
  从河北的实践看,社有企业的改造要抓好两个方面:一是社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即把社有企业调整成为农业产业化型和商品规模经营型两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和各类市场;二是调整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一部分建成合作制企业,按专业合作社体制运作,一部分建成股份制企业,除理事会控股外,吸收专业合作社、企业职工、专业大户入股,可以吸收社会法人和自然人入股,实现产权多元化。在商品规模经营龙头企业中,食品和日用工业品连锁店、农资连锁店有的可以搞独资经营,有的要实行股份制。食品和日用工业品消费合作社和农资消费合作社,都要建成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上述改造,把社有企业建成合作经济组织或有中国特色的合作社性质的企业。所以,这项改造我们提出要“以发展龙头企业和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
  3、关于以实现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的问题
  按着社企分开和开放办社的原则,各级联合社要认真行使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职能:(1)行使社有资产出资人职能,搞好社有资产的运营,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社有资产结构。(2)组织社有企业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连锁配送现代营销方式,在生产和消费领域与农民和城乡居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3)对所属成员社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4)贯彻开放办社的原则,在坚持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吸纳农副产品加工型乡镇企业,农村其他合作组织,各类涉农学会、协会、研究会和经纪人队伍入社,为其提供服务,实现“双赢”。要彻底改变多年来联合社把主要精力放在直属企业经营上的做法,实现联合社职能的转变。
  4、关于以发展现代营销方式改造经营网络的问题
  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优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曾经得到过充分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传统供销合作社体制的弊端,这一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要通过推进现代营销方式,重构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优势,在市场拓展中重铸辉煌。
  当前,要在食品和日用工业品经营中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发展消费合作社,再造从中心城市到县城和小城镇的网络优势,有条件的向大村延伸。在化肥、农药经营中,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发展农资专业合作社,形成省总公司采配中心统一采购,分公司配送中心配送,基层农资连锁店直面消费者的农资营销网络。在其他适合搞连锁经营的领域,都要积极发展连锁经营。要在农产品购销、农产品及其他商品出口方面,广泛推行代理制,扩大农副产品购销和商品出口规模,规避经营风险。要通过发展现代营销方式,扩大经营规模,实现集团化经营和规范化管理,提高供销合作社商品经营的水平,再造在消费领域与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合作,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效益。
  (根据刘伯芳同志2002年6月在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议上的即席发言编发)(文/刘伯芳)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792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