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源远流长。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因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贡献而备受瞩目。在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的背景下,中国研究型大学正在积极探索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而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必须有选择的吸取一些相关的国际经验。
一、研究型大学与产学研相结合
世界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史源远流长,19世纪德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洪堡大学的始创被学术界公认为世界研究型大学思想的滥觞。威廉•冯•洪堡倡导大学应开展科学研究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使柏林大学摆脱了宗教的镣铐,真正成为了追求科学真理、实现学术自由的地方。洪堡模式直接影响了英、法、美等国大学的现代化。目前,众多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就直接脱胎于洪堡模式,位于美国大学排行榜前几位的大学多是按德国经验进行改革的成功范例。
自洪堡提出大学应同时肩负教学与科研使命以来,教学与科研始终在研究型大学紧密相连。而“产业”出现在研究型大学,成为与“教学”、“科研”相提并论的词汇则是若干年以后的事情。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结束以后,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技术研究与科研开发方面所具有的极大优势对蓬勃发展的企业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企业对大学所拥有的技术和潜在的技术开发能力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与此同时,大学的规模随高等教育民主化和大众化的进程而不断扩张,以往几种经费来源已经使快速增长中的大学不堪重负。仅仅依靠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各界捐赠等几种渠道难以继续维持大学的有效运转,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才能解决这一困境。这使企业与学校之间有了某种合作的基础,而合作渠道在现实中的建立标志着“教学-科研-产业”相结合由理论走向了实践。此后,这些大学的大量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经济价值被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条无限放大,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其中尤以美国最为突出。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发布的工业专利对科技论文引用出现了增多趋势,这说明一些科研领域正在努力接近实际的商业应用,科研和创新之间的联系正在加强。大学科研论文在被工业专利引用的论文中所占的比例在1987~2000年间从48%上升到60%。大学对工业企业发布许可数量和来自许可的收入以及新创公司的数量也出现了相应的快速增长趋势。1999年美国大学来自专利以及许可活动的收入达到64,100万美元。另外,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许可办公室在以许可技术的形式将科研成果转移到私人企业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引起的美国经济增长占美国当年GDP总值增长的比例在1996年为9.21%,1997年为8.29%。这样的比例已相当可观。
反观中国,现代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虽然诞生较晚,但一定程度上也吸取了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养分。北大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正是发端于洪堡大学。事易时移,世界大学发展的潮流已经带走了许多思想与模式,然而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意义却在潮流的冲洗下日益鲜明。由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起步较晚,其教学—科研—产出一体化模式的提出距离实践的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10余年前,中国大学兴办产业还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现在不少大学不仅开办了各种企业、公司,而且办起了大规模的科技产业园,教学-科研-产业在大学初步实现了一体化。有人对此持乐观的态度,认为大学与产业部门的联姻不仅缓解了办学经费来源不足的困境,而且加速了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利用,缩短了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进程,促进了教学与人才培养,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是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然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大学与产业日益密切的结合势必干扰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甚至影响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
二、教学、科研、产业三者在研究型大学的关系思考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助理和知识创新的主体,以对知识的吸收、创造、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精英、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目标。中外大学莫不以人才培养为天职,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就是教学。围绕人才培养形成的教育理念支撑着大学的存在与发展,当科学研究被引进大学的时候,他同时也融入了大学的办学理念。科学研究最初就是作为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大学里发挥作用的。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新知识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大学教师如果要维持自己学术水平的先进性,保持自己的学术生命力,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在学术领域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因此,教学与科研在大学的“一体化”是现代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教学与科研有着天生的联系,可以相辅相成,甚至相得益彰。
研究型大学汇集了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博士生,这都是研究型大学进行知识传播的有利人选。只要学校管理部门能划分合理的教学与科研时间,这些专家学者完全可以在教学第一线获得科研创新的灵感,进而转化成科技成果,同时又使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可能。据统计,在美国足以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70%诞生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二战期间的雷达、原子弹,到六七十年代的空间技术和八九十年代的信息技术,美国研究型大学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就没有美国的今天。同人才培养一样,研究型大学还应该以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性科学研究为己任。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高水平科研成果产生的必然要求。没有科研创新就没有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
科研为产业提供内在动力,产业为科研提供物质保障。正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科研创新是与之相关的产业实现进步的核心动力。如上面提到的,二战以后,大学与企业因为资金与技术上的相互需要而日趋结合,科研与产业的联姻一度成为研究型大学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科研与产业结合诞生的经济神话从麻省理工学院身上可见一斑。该学院被誉为“创业家的摇篮”。波士顿银行曾对该校毕业生及教职人员在各州的创业经济特征做过调查。发现与麻省理工学院有关的公司有4,000个,年销售额232亿美元,创造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等于116亿美元。如果把该学院人员创业的公司组成一个独立的国家的话,这些公司创造的总收入将是这个国家成为界与泰国和南非之间的世界第24大经济强国。在中国,1998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显示,重点院校拥有科技企业数量745个,学校投入资金72,616万元,年经营额898,217万元,税后利润79,899万元,上交学校22,681万元。由此可见,科研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学校也从中获利。然而在此之前,中国的研究型大学经历了一个与国外不同的发展过程,产业走进校园在很长一段时期是为了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理念得以实现。这一时期的产学合作教育和产学研相结合都没有突破社会分工的基本界限。大学依然恪守着自身的原生使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科研与产业关系才发展到新的阶段。此时的产学研一体化已经不仅是手段,同时还是目的。是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有的大学甚至提出“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产业”,高校办企业一时间蔚然成风。
中国研究型大学现在面临的困惑正是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曾经面临的。许多经验是我们可以借鉴的。目前,在英美等国,大学尽管拥有人才和技术,但为了保有独立的科学研究精神和学术自由精神而放弃创办自己的企业。他们在大学周边发展科技园区探索大学与企业关系的新发展。同时也探索了一系列其他双赢的渠道与企业进行合作。斯坦福大学依靠校产出租、专利或技术出租或转让、接受委托研究或协议研究,接收经济支持。一个有力的证明是,尽管在众人眼中硅谷与斯坦福密不可分,但实际上硅谷所有企业中没有一家是斯坦福的。在硅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斯坦福没有直接参与,而是从中给予了支持和推动,它虽然拥有数额巨大的基金,但基金主要用于资本管理公司和进行多样化投资。也就是说大学并不参与对投资企业的管理。尽管也有学院师生投资的公司或企业,但都是投资者的个人行为,学校并不为此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而且一旦公司成立,这些创业者们就得脱离学校,或辞职、或休学。大学与企业的联系表现为大学为企业提供高级技术人才和技术成果;企业又使大学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学并没有丧失自己的独立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大学以学术自由和人才培养为前提,实现了社会服务的功能。大学与企业实现了良性的互动。
三、结语
那么,中国研究型大学产学研一体化究竟出路何在?《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规范校办企业管理体制试点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展望前景的平台。该指导意见指出,大学校办产业要建立投入和撤出机制,使大学能够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维护学校正当的利益。以往各大学考虑的是如何创办富有经济效益的企业,各级政府部门考虑的也主要是如何鼓励和支持大学创办科技产业。撤出机制问题的提出表明政府相关的政策更趋于理性,更富有弹性,大学解决产学研一体化问题的外部环境更宽松了,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使校办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后,高校可以通过对其产权结构的重组以及产权主体的多元化改造,实现高校从管理者向战略投资者的转变。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校可以以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参股,以实现技术转化和获取投资收益为最终目标,使大学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孵化器,实现高校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