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6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8/6/2

作者

□文/王 宁

浏览次数

1683 次

股权集中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
  提要 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公司会计信息越来越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经济运行。但是,近几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基于此,本文从理论上分析股权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并介绍我国上市公司目前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以及股权集中度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影响,最终提出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一、股权结构对会计信息披露影响理论分析
  在不同股权结构下,一方面各种持股比例不同的股东行使权力,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和积极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控股股东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公司进行控制的难易程度也会有区别;另一方面不同持股主体受其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影响,在参与公司治理和处理、加工和分析信息方面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股东的权利行使受其持股比例的影响,在不同的股权结构下,股东行使权力对经营层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约束力,这势必会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影响。
  (一)股权高度分散下的会计信息披露。股权高度分散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0%以下的股权结构。对于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而言,公司股东人数很多,每一个股东持有的份额都很小,不存在控制股东。为了正确行使选举权以降低代理成本,股东需要足够的信息,但取得有关代理人行为的信息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按照经济学中经济人的假设,在股权高度分散情况下,某一个股东会认为,既然在信息方面投资的利益对所有股东都是有利的而不管其个人贡献,倒不如去占其他股东相应投资行为的便宜。考虑到其对获得信息的投资不能完全由自己收回,股东就会减少他在这方面的投资行为,包括放弃对相关信息的关注与监督。因此,股权的高度分散会导致会计信息需求主体的缺失。
  (二)股权高度集中下的会计信息披露。股权高度集中一般指在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某个股东能够绝对控制公司运作,成为控股股东。包括:占据50%以上的绝对控股和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由于其他股东持股分散、联合困难,仍然可以控制公司运作的股权结构。
  控股股东将大量资金集中到某一个公司,增加了投资组合风险,风险产生的损失需要通过参与公司治理来得到补偿,因此迫切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做出战略决策。在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之下,董事会与股东大会的效果是完全等价的,董事会完全按照大股东的意愿履行决策职能。在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事实上成为公司内部控制人的情况下,大股东或控股股东从外部信息需求者变成内部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而且根据经济人假设,控股股东也是一个经济人,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欲望动机,当参与公司重大事务决策时,他们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利益,从而损害了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出现利益侵占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独立性较低,会计信息往往是不准确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在公司治理制度下,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以及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其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冲突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表现为:大股东,特别是控股大股东,不仅具有信息优势,而且拥有公司重大决策权和实务操纵权。这些为他们进行不正当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必要条件。当大股东需要隐藏其不正当交易时,他们也可以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力,向相关利益人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一)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股权高度集中。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成,加上当时政策上扶持国有企业上市,国家要在上市公司中保持控股乃至绝对控股地位等指导思想,造成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极度不合理状况。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的比重大,股权高度集中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主要特点。
  表1显示了截止2007年12月31日股权集中程度排名前十名的上市公司主要股东情况。从中可以看出:第一大股东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有着强有力的股权控制;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力量对比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高也可以较容易地独揽公司大权;前十大股东控制了公司一半以上的股权。表2显示了2000~2006年国家股和发起法人股占资本市场总股份的比例。国家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很大。(表1、表2)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特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令人担忧,会计信息失真严重,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甚至真实性,致使投资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对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001年1月,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的“会计不透明指数”为86,仅次于南非(90),在35个国家(地区)中列第二位,会计透明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的运用关联交易、滥用会计政策等方法粉饰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2007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报告,报告中披露了会计信息失真、伪造会计报表的部分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名单,其中最大一笔违规金额达7.2亿元。
  (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对会计信息披露影响分析。陈燕、盛庆辉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体现在股权结构方面,国家股、法人股股份所占比重过大且股权高度集中,社会公众股比重小且分散。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客观上给经理人和大股东进行会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立国、杜莹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了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股权结构方面,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越高、流通股比例越低,导致公司越有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
  从大股东的绝对控股地位来看,股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信息需求主体缺失的问题。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由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国家股股东缺位现象严重,分散的流通股股东难以参与公司的决策,大股东在董事会中往往拥有超越其出资额的权利和地位,很容易在获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侵害其他股东的利益。当然,随着资本市场的日趋成熟,股份的分散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再加上资本市场上敌意收购者的存在,代理权的争夺,所有这些都会对公司管理层施加压力,以兼顾中小信息需求者的利益。但不管怎样都改变不了大股东是会计信息的幕后操纵者而非真正信息需求者的本质。由于大股东能利用自己的管理优势生产有利于自己的会计信息,当然他就不可能有积极性去扮演另一个信息需求者的角色,这样真正的资本市场上的信息需求者只剩下中小股东(投资者)。
  三、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对策建议
  在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虚化,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越来越严重,资本市场秩序日益混乱,严重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利益,阻碍了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需要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注重加强对大股东的制衡,减少其对经营层会计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1、适当减持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国有上市公司一股独大、产权主体缺位,出现大股东代表控制下生成的会计信息既不利于大股东国家做出正确管理决策,不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又不利于广大中小股东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中小股东利益由于公司虚假信息遭受损失的案例时常发生。因此,有必要适当减持国有股比例,使产权主体到位,强化产权约束。具体说来,(1)转换国有股的持有主体,把政府持股转换成企业或个人持股,包括把国有股转给大型的投资公司或国有股投资基金;(2)将国有股择机分阶段地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最终实现股票的全额流通。比如,向二级市场配售国有股,新股份发行时进行换股;(3)通过股份回购来减持,1999年云天化公告回购集团持有的部分国有法人股就是以这种形式完成的。
  2、采取累计投票制度,对控股股东加以制衡。累计投票是指在控股股东的情况下,通过中小股东投票权的影响力度,对控股股东行为加以制衡的一种有效措施。在该制度下,中小股东可以凭借投票权的累积功能,将其拥有的总投票数集中投给一个或几个董事候选人,保障选出一定比例代表其利益的董事和监事,而控股股东无法垄断全部董事的人选。
  3、不断完善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关政府部门关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制定和完善中。2007年2月1日,证监会颁布实施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该法规进一步细化规范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从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角度出发来提高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的透明度。加大了上市公司大股东、管理层等相关责任人信息披露方面的责任,首次明确上市公司应建立内部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将有效防范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滥用操控资本市场能力,有利于股市长期发展。而2007年10月31日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表明,共有88家会计师事务所、232名注册会计师分别受到省级以上财政部门给予的警告、暂停执业、吊销执业资格等处理处罚。■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034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