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6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8/6/2

作者

□文/张 丹

浏览次数

1029 次

新农村建设与循环农业的耦合性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提出,对农业生产水平与农村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成为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减少浪费,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与循环农业的界定
  2005年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这一科学命题体现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对于我们搞好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政治民主,实现农村精神文明有着重大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循环农业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系统中,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投入、减小污染物的排放,并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循环农业强调农业的生态功能,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目的,初步达到了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使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比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显著的发展效益。
  二、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耦合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低投入、低排放、高回收利用、高收益以达到农业经济繁荣、农村环境友好、农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与循环农业“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重组化”的原则相统一。循环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本质上一致,都是要求借助于对“农业与农村”问题的研究,把农业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找到能使农业生产系统与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相融合的模式,实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和农村资源、环境的改善。循环农业经济既能实现生产发展、农民丰收,又能保护环境、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保证农民效益的提高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1、发展循环农业是保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循环农业把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农业资源可以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农业经济循环体系中得到合理、有效和持久的利用;扼制掠夺性经营,保护水、土等农业自然资源,避免了水源污染、耕地污染、土壤质量下降,促进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注重生态效益,转变了粗放型增长方式。循环农业经济将农业系统内部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将农业及相关产业生产的产品或废弃物通过交换而相互衔接,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拓展产业规模,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提升农村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发展循环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循环农业通过节约资源的使用,提高经济效益,它的“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油、节柴”等特点的运用会在节能增收方面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生产收入。循环农业经济由于资源的分类回收和综合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通过建立生态化的农业生产流程,减少农药、化肥及农用薄膜的施用量,有利于改良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成分,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都会有极大的提高,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同时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成本的降低带来了农民实际收入的增加。循环农业经济通过建立劳动密集型的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3、发展循环农业是改善村容村貌,有效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循环农业遵循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对农业和农村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向实行综合治理,对农村土、水、种、肥、药、电、油、柴、粮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产生的废弃物和农业产品副产品不再随意排放,而是充分回收、处理、再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使农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循环农业经济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村容村貌的清洁卫生上,还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上。循环农业经济在生态保护方面按照“低排放、零破坏、环境美”的思路,把对生态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主动地”限制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和资源的再生能力的阈值内,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浪费,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4、发展循环农业是促进农民与农村和谐统一发展的必然选择。“乡风文明”建设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和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其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提升精神文明的保障。发展循环农业经济所拉动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和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形成农民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修养。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还为农民参与民主管理提供了组织上的条件;建立了农民之间联系与沟通渠道,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使农民以组织成员的身份通过更多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过程,改变了农民参与管理与决策程度较低、农民意愿得不到表达的状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民主”,也相应地减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
  三、新农村建设中循环农业发展战略
  1、树立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理念。第一,树立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理念。要彻底摒弃依靠消耗资源来发展经济的旧思路,把农业生产系统作为经济再生系统,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低消耗、高增长、可持续的循环农业发展道路。第二,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加强环保意识,把农业生产系统作为生态系统,运用、遵守自然规律与自然法则,避免肆意破坏生态链的平衡。把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在新农村广泛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农民采用新原料、新工艺,逐渐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工艺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区,进行集中化生产,利用农业各产业之间的链接关系来实现对能量与物质的循环利用,同时解决开发过程中的技术与组织、管理问题。确定园区内产业布局,加强园区设施与农业技术的组装配套,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加大循环农业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注重研究体现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循环农业模式。
  3、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一要促进农业内部各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各产业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农业资源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物质供应链,保证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生活逐渐富裕。二要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与有机食品,实现“供、产、销”一体化,既有利于节约农业资源,防止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保障了人体健康,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三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绿色食品、功能食品的开发、培育及创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研发和推广先进的循环农业技术。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利于推动农村和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有效的循环农业发展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农产品高效、优质、高产的生产综合技术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研发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技术与设备,推进资源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进农业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回收率,保护农村环境;研发新材料替代有毒材料或污染材料,提高材料使用寿命;推广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的应用,开发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技术,将有机废弃物再资源化利用;合理利用循环经济的链接技术及可再生资源重复利用技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变成另一种产业的原材料。
  5、加强政府职能,加快立法进程。一要加强政府引导与政策扶持。在循环农业项目的立项、审批、贷款等各个环节制定优惠政策,优先给予资金、物质、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对循环农业建设过程中的设备投资、技术改造等费用实行价格和税收上的优惠,扶持循环农业发展。二要完善管理规划指导。编制循环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应用过程中的重点环节等。三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把已有的单项环境保护法纳入到一个整体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内,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国家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依法治农,运用法律规范循环农业的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258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