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7期/金融/投资/正文

发布时间

2008/6/2

作者

□文/刘 洁

浏览次数

2095 次

高额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运行的影响
  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重要物质保证,外汇储备问题是国际金融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尤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增加本国外汇储备以应对国际金融中的突发状况,外汇储备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巨额的外汇储备是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表现,但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方面充足的外汇储备可以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信用能力和国际上对人民币的信心,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资金进入我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外汇储备持续、快速的增长给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经济增长对国际资本的依赖性,降低了我国经济的安全系数。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大大增加了对人民币的需求,改变了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供求关系,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得以强化。
  一、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现状
  我国的外汇储备除在1999年和2000年增长较小以外,历年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几乎经历着一个超高速增长阶段。改革后的1994~1997年,我国资本项目一直保持较高顺差,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资本项目出现逆差,随后的两年资本项目的增幅有限,从2001年开始,资本项目的增长又恢复强劲势头。具体数值如表1。(表1)
  从增长结构上看,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增长;经常项目顺差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与金融项目在总顺差中比重上升;货物贸易顺差继续上升,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净流入2007年6月同比增长56%;外债规模有所上升。从进口支付情况看,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表2)
  二、我国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原因
  首先,国际收支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日益巨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国际收支顺差中贡献最多的就是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经常项目顺差是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之一,由经常项目顺差所形成的债权性外汇储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994年我国外汇体制改革实行汇率并轨,并将人民币官方汇率由1美元兑换5.8元人民币调至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极大地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又抑制了进口,经常项目顺差迅速扩大。
  自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资本项目逐渐成为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来源。外汇体制改革后,人民币利率高起和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并存,外资流入既可套取人民币与外币之间的利差,又可以套取它们之间的汇差,对资本流入有很大吸引力。同时,我国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和地方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值得注意的是,资本与金融项目净流入主要是利用外资的迅速增加,其主要渠道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举借外债,大量的债务性储备说明我国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是非稳定性的。
  其次,外汇体制改革也是重要因素。一是实行了银行的结售汇制;二是使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第一点改革的结果是银行成为了外汇结算最终点,使得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成了国内唯一的外汇聚集地;第二点经常项目的可兑换给外汇储备的积累创造了制度因素,因为资本金融项目的受限,使得在我国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廉价商品所创造的巨大顺差中,无法在世界的金融范围内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只能最终将其外汇结售于人民银行。
  再次,国外出口限制的产品政策也是原因之一。美、英、日、法、德等发达国家对出口到中国的产品政策,也导致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根据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原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中国而言,其比较优势存在于资金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我国对西方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国家安全产品以及某些重要战略物资也存在着巨大的需求。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对华贸易中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及战略物资,设置了重重障碍和种种限制。我国加入WTO以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进口管制非但没有放松,反而变得更加严厉。发达国家的对华贸易政策,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在对外贸易中的顺差,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变得更加庞大。
  三、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
  (一)国际收支顺差引起外汇储备增加。从理论上说,外汇储备的增加有三种渠道:第一,由于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中央银行为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外汇市场上付出本币购入外汇。第二,用借入的外汇补充外汇储备。第三,用外汇储备收益补充外汇储备。就我国目前的状况,外汇储备收益列入中央银行的对外资产,不计入我国的外汇储备,我国也不存在通过借入外汇补充外汇储备的情况,我国基本上通过第一种渠道增加外汇储备。前文已经详细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二)外汇储备增加引起外汇占款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象征,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呈快速增长态势。从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后,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保证外汇储备增长的政策,在这两个前提下,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快速增加。外汇占款膨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益显露,为保证基础货币投放的稳定性,中央银行大力采取措施冲销外汇占款,并取得一定成效,这在2000年外汇占款量上有所反映,也是改革以来外汇占款较上年减少的唯一一年;从2001年开始,外汇占款的增加又呈现出强劲势头,近几年达到顶峰。(表3)
  (三)外汇占款增加引起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的增加。我国基础货币基本上通过两条途径投放:一是中央银行的国外净资产,主要是外汇占款;二是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即国内信贷,包括对金融机构贷款和对中央政府债权)。我国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也主要通过这两条渠道实现。在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前,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再贷款的方式投放,外汇体制改革之后,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后确定的结售汇制度引起我国外汇储备的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导致外汇占款数量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由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两部分组成,为维持我国汇率的稳定、保证我国货币投放的稳定,货币当局通过缩减国内信贷和外汇冲销的政策限制基础货币的增长。这样一来,基础货币中的国内信贷的比重越来越小,外汇占款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在外汇体制改革之前,国内信贷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投放方式,外汇占款仅占很小的比例,1993年我国外汇占款仅占基础货币的6.64%,外汇体制改革后的第一年,这一比例就上升到29.34%,之后连续四年外汇占款所占比例不断攀升,到1998年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超过50%,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途径。近年来,外汇占款增长势头强劲,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一国货币供给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积,我国外汇占款的增加引起基础货币等量增加,然后再通过货币乘数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四、我国央行冲销干预政策的主要手段和存在的问题
  (一)回收商业银行再贷款。我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分为政策性再贷款和一般性再贷款两种。鉴于政策性再贷款目的的特殊性,不适宜作为中央银行进行冲销干预的工具,因此中央银行收回的再贷款只能是一般性再贷款。再贷款收回的冲销方式,在有效抑制货币供给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1、造成银行间不平等竞争。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金融机构日益增多,但其中许多与中央银行并没有再贷款关系,冲销主要面向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从而严重抑制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和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也大大削弱了其相对竞争力和发展空间;而对于没有再贷款关系的金融机构基本不受影响,其相对竞争力还得到了很大提高。造成不同的金融机构资金松紧不一的局面,不利于它们之间的公平竞争。
  2、造成企业间竞争的不平等和很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外汇占款主要投向外向型(特别是三资)企业,他们资金充沛,随着外汇占款和冲销力度的加大,扩张冲动强烈;而非贸易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部门,资金主要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因而,冲销使其资金紧缺,生产严重萎缩。与此同时,在工资水平攀比和供给瓶颈制约的双重作用下,结构性通货膨胀压力升高。
   3、形成“双溢出”格局。回收再贷款的冲销,一方面紧缩了信贷,抑制了国内总需求,国际储备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大量国有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缺口,在国内紧缩信贷的情况下,只能借入大量外债,通过外汇占款形式获得所需人民币资金。造成外汇储备猛增的同时,外债总额急升,形成了严重的“双溢出”格局。
  (二)公开市场操作。与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零准备金率和准备金存款不付息的制度相比,我国目前仍实行比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这种比较高的准备金率,在短期内还难以改变。主要是由于外汇占款和央行再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外汇占款和央行再贷款的刚性增长,央行本身没有太大的调节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准备金存款的增长也是内生的。要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然提高超额准备金率,而这又与货币政策操作的目标相矛盾。在资产不可能减缩的前提下,要降低超额准备金率,显然只有发行央行票据,而这不但成本很高,同时又会遇到多方阻力。保持相对较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客观上就要对准备金存款付息,否则无疑是增加对商业银行的税收,商业银行将增加亏损。同时,高准备金率也必然带来准备金存款较大的弹性空间,这对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性也是个严重制约。发达国家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之所以十分有效,其背景是超额准备金率接近于零。在零准备金率的情况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任何小的动作都十分有力,央行自然也非常主动。
  我国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量较大,超额准备金率的弹性也较大,再加上经济转轨时期各种外生因素对准备金的意外影响很多,为保持市场资金供求平衡和货币市场利率稳定,就需要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大规模的操作,以对冲各种自主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操作规模相对较大,就成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有效性的前提,也成为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显著特征。这提高了公开市场业务的成本,也相对降低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有效性。■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50853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