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7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8/6/2

作者

□文/仲菲菲

浏览次数

1342 次

从政府视角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提要 现有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缺陷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直没有完成,这与政府的政策及改革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政府应加紧将经济增长方式尽快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一、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的特点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时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1、能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尚未达到世界前四名,而已成为能源的第三生产国和第四消费国,2005年全国一次能源总生产量达13.2亿吨标准煤,比2000年增加了2.28亿吨标准煤。据环保国家总局预测,2010年天然气产量可能达800亿~1,000亿立方米。近年来,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较快,1990~2003年中国能源消费平均增长4.2%。然而,中国能源利用率仅为30%左右,中国能源消耗系数比发达国家高2~3倍。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剧。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2位,1990~200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净增8,023亿吨,占世界同期增加量的27%;预计到2020年,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增加1.32倍,到2050年前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美国,居世界第一。我国沙化土地面积以每年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全国90%以上的天然草原出现退化;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泊淤积;地下水无节制开采使地面下沉等。这一系列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表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巨大的资本投入和物资消耗取得的,我国GDP的增长是用相当高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换来的。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部分地区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以及环境污染加剧,均表明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将难以承受,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系,培育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及制度环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源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从1999~2003年,我国引进国外技术装备总额达到752亿美元。但是,在大量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国内企业创新能力并没有相应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且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
  自主创新是“十一五”规划的重点。第一,加强对机械装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支持。继续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政府对关键性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第二,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诊断服务体系、技术信息网络等公共产品投资和法规建设,提高企业的技术获得能力。第三,对产品技术先进的骨干企业,采取措施支撑技术创新,并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提高国际竞争力。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直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200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6.4%、50.2%、31.8%;到2004年分别为15.2%、53%、31.8%。因此,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部门和行业,如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通讯服务等服务部门。
  (1)实现政府和市场的合理定位,让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完全建立,计划性配置资源的方式还大量存在。因此,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转变政府观念,通过经济政策引导和规范法律制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些地方重生产、轻服务,重视工业发展、忽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把实现工业化和发展服务业对立起来。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观念,尤其是地方政府方面,从直接的“招商引资竞争”转向注重社会管理与服务上来。
  (3)深化改革,建立创新体制。受传统发展战略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体制改革滞后,深化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和集中化进程,是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
  3、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消耗、低排放”为核心理念,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反馈式流程。物质和能源在这个反馈式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持久的、最大化的利用,从而实现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资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制定税收、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发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
  (2)推进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发展。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鼓励企业发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
  (3)充分发挥民众、企业界和中介组织力量,建立良好的官产民关系。首先,提高全民族“垃圾即资源”的意识。其次,规范企业行为。再次,积极发挥社会作用,组建废物资源的回收利用系统。
  4、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十一五”时期,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十分必要。一是我国人才缺乏。据统计,现有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二是只有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三是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特别是能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我们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四是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形势,必须高度重视增强我国人才的国际竞争实力。
  (1)树立新的理念,加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物质资源作基础,更需要人的知识和能力作支撑。我们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力度。
  (2)优先发展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3)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根据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要求,把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加以推进。■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156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