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随着崭新时代的到来,新世纪的管理者们面对着日益激烈的同行业竞争、日益高涨的原材料价格和越来越挑剔的顾客,而不再仅仅满足于一时一地的得失,开始真正从企业发展中挖掘核心竞争力,实施竞争战略,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管理会计学的角度,以作业成本法为立足点,探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企业竞争战略。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
作业成本计算(简称ABC、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真实的产品成本。同时,通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活动的追踪分析,为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提高‘作业链’的价值。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ABC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代表人埃里克•科勒教授。科勒教授1952年编著的《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作业、作业账户、作业会计等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做了全面系统的讨论。八十年代后期,随着MRP、CAD、CAM、MIS的广泛应用,以及MRPll、FMS和CIMS的兴起,使得美国实业界普遍感到产品成本信息与现实脱节,成本扭曲普遍存在,扭曲程度令人吃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青年学者库伯和哈佛大学教授开普兰在对美国公司调查研究之后,发展了斯托布斯的思想,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随后,美国众多的大学、会计界和公司联系起来共同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
二、应用作业成本法实施差异化战略
应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产品盈利能力分析和客户获利能力分析,通过分析产品盈利能力,可以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进行针对性的生产与销售;通过客户获利能力分析则可以调整客户结构,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差异化战略。
(一)对产品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通常同时生产多种类型产品。有的产品批量大、规格统一、生产及销售过程简单。而另外一些产品批量小、非标准,或者款式、风格、特性、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得生产与销售过程较为复杂。传统成本计算法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高产量或生产过程简单的产品分配了大部分的间接成本,而低产量产品或生产过程较为复杂的产品只分配了较少的间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高产量的产品就“补贴了”低产量的产品。在传统成本系统下,企业无法获得每个品种成本的准确信息,因此就不能准确辨明究竟哪个品种真正盈利,哪个品种真正亏损。而且极有可能将亏损品种误认为盈利,将本来盈利的品种误认为亏损,导致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即将本来盈利的产品停产,而将本来亏损的产品作为企业今后的经营方向。
(二)对客户获利能力进行分析实施差异化战略。企业经营的重要目的在于获取利润。而利润的取得是依靠向客户销售产品。因此,能够拥有稳固的、给企业带来较高利润的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通常,企业利润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来源于少数客户。例如,75%的利润来源于 30%的客户,而对另外70%的客户销售所获得利润只占企业利润的25%。企业在向一特定客户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时会发生很多与该客户相联系的成本,如现金折扣、数量折扣、包装费、运输费等。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将每个客户作为成本对象来计算与其相关的成本,也不对特定客户销售的获利情况进行分析。
作业成本法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在作业成本法下,把客户作为成本对象进行成本计算,能分析企业向特定客户销售的获利能力。企业通常用毛利来衡量一笔交易的获利性高低,但实际上许多毛利较高的交易涉及大量不因销售量而变的费用,如广告、售后服务和送货等费用,从而使净毛利水平大大降低。为了确定对其销售不能盈利的客户,可以选定有关的客户作为成本对象,利用作业成本法计算相应成本,该类成本我们称为“客户成本”。客户成本不仅包括生产环节发生的成本,还包括销售环节和其他相关环节发生的成本。客户成本计算完毕后,再将所有与客户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进行比较。这种分析能使管理人员了解各客户对企业盈利水平的影响,有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客户类型。
三、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及相应竞争战略的实施
国有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涉及面过窄,无法提供全面的管理信息;传统会计核算体系评价标准单一,无法提供精确的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滞后于形势发展,忽略对成本的预测、决策;企业成本管理未能从整个行业价值链角度衡量企业实力,缺乏战略发展意识。
实施低成本战略或者差异化战略需要企业提供完整而且精确的成本管理信息。而完整和精确的管理信息恰恰是传统意义成本模式难以提供的。企业若从根本上完善信息系统从而实施差异化或低成本战略,就必须按照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思路重新打造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模式:
(一)设计作业成本法系统。使企业建立作业成本法核算模式,彻底改变企业的作业成本核算体系,为企业提供更真实、更丰富的产品成本信息,由此得到更真实的产品盈利能力信息和与定价、产品线、客户市场及资本支出等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提供更真实的作业驱动成本的计量信息,使管理者做出更好的产品设计决策,更好地控制成本并促进各种增值项目,从而实施差异化或低成本战略。
(二)引入价值链分析方法,增强企业作业效率,降低成本。一方面以企业的生产内部次序为流程,以作业为核心,通过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的纵向分析确定哪些是增值的作业、哪些是不增值的作业,消除不增值的作业,寻找改善的机会。通过作业分析,溯本求源,消除不增值的作业,把企业有限的资源用于能为企业最终产品增加价值的作业上,并改善顾客价值,提高作业效率与效益,促进企业价值链的优化,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以企业为整体,考察企业与外部供应商、零售商、批发商之间的作业环节,从宏观角度消除不合理的作业,增强有效作业,提高整个商品流通环节的效率,降低企业宏观运作成本。
(三)利用作业预算,提高国有企业预算的可控性与精确性。作业预算以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为基础,以作业成本概念为核心。首先,将各作业预计消耗的各类资源价值相加,计算出各项作业的预计成本,并根据预计提供的作业量计算出各作业的成本动因分配率。其次,根据预计产量等数据预测出各种产品在预算期消耗的各项作业的成本动因数,进而计算出各项作业预计耗用的资源价值。这样,一方面作业预算系统能与作业成本法有机结合,使得企业将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在方法上保持一致,有利于企业降低或消除非增值作业成本,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使作业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所具有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各项成本预算指标的确定是通过预计的作业动因数及预计的动因分配率实现的,这种成本预算额是经过精确计算得出的,它往往显著低于现有预算系统所确定的预算额,可以迫使企业各个部门严格执行各项政策以达到严格的考核目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