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我国自1994年以来贸易收支一直表现为顺差,并在此后的11年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顺差额基本在300亿美元左右,最高达434.7亿美元;但从2005年开始,贸易顺差额令人咋舌,2007年的贸易顺差高达2,620亿美元。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期从中探寻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的思路。
一、实际汇率和国内外收入因素
目前,理论界对贸易收支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利用Goldstein & Kahn的不完全替代模型,在Rose的研究框架内,将实际汇率、国内收入和国外收入等变量纳入贸易收支模型中进行综合考察。对于实际汇率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研究主要遵循国际收支调节的弹性论思想,如果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即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则本币贬值将改善贸易收支。但国内外学者对我国贸易收支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1、本币实际汇率贬值有利于促进本国出口,不利于进口,如李丽娜、朱真丽、马丹、辜岚等;2、实际汇率与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关系,如谢建国、陈漓高、殷德生、沈国兵等;3、本币实际汇率贬值不利于改善贸易收支。可见,从实际汇率角度难以对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现象给出一致的、令人信服的解释。
管涛等认为,贸易较大顺差还反映了强劲的外部需求,主要与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断增长、尤其是主要贸易国经济增长相关。
胡秋华甚至怀疑上述研究的立论前提,提出弹性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十分苛刻,特别是该模型只适应于贸易小国,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贸易大国而言,弹性理论的适用性更多地受到除价格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统计因素
万光彩、李月芬认为,现行的贸易收支统计体系是以商品和服务的国界划分进出口,以此来衡量跨境交易。而我国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多而流出少的国家,且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涉及加工贸易,产品生产出来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出口到母公司,外资企业实现的贸易顺差占总顺差的绝大比重,如果以所有权原则的统计方法代替按产地原则的统计方法,那么实际贸易收支顺差额则没有那么大。
这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有利于缓解因过大顺差引发的日益加剧的国际摩擦,但并未触及贸易顺差激增的本质。首先,我国一直沿用同一种统计方法,但在2005年前贸易收支一直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以后才凸显这种统计方法的弊端,主要是三资企业出口所获收益出现激增,但这种激增背后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其次,尽管我国海关的编制原则是按实际进出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实际上,我国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以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基础,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要求,出口、进口都以商品所有权变化为原则进行调整,均采用离岸价格计价,即海关统计的到岸价进口额减去运输和保险费用统计为国际收支口径的进口,出口沿用海关的统计。那么,依此观点,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的贸易顺差额应该更合理和真实。但经过调整后的贸易顺差额有所增加,且增幅依然巨大。
三、外商直接投资因素。
(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张促进贸易顺差扩大。宗建亮、熊豪以1981~2005年国内投资和国外对华投资与贸易顺差数据为样本,采用协整关系检验和VAR模型,借助eview3.1软件为分析工具,从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角度研究国内投资和国外对华投资与我国贸易顺差的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国内国外投资对贸易顺差的变化都存在显著的Granger影响,说明我国的贸易顺差有着明显的 “投资驱动”迹象,而且国外投资对贸易顺差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
戴金平、王晓天认为,在外资进入初期,由于外国直接投资企业还不具备出口与生产能力,而同时又需要大量从母公司进口中间产品、资本品及劳务,故对贸易余额的影响总体上是负面的。但从长期看,FDI对贸易余额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戴金平认为,我国的这种出口导向型的FDI对我国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管涛等从国际产业转移来看,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每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超过400亿美元。经过多年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生产能力已达到相当规模,出口能量显著释放。2002~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年均增长35%,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顺差累计1,807亿美元,相当于总顺差的49.1%。
李稻葵、李丹宁收集了1980~2004年中美贸易的宏观数据,经过仔细地时间序列调整,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一个正统计上显著的因素是外商直接投资(FDI)占中国经济的规模。
(二)外商投资结构促使加工贸易顺差不断扩大。闫敏认为,由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势头强劲,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吸引了众多的外国投资,国际上很多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加工贸易的技术和管理溢出效应促进了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与产品结构优化。这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国内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崔海霞等从形成贸易顺差的贸易方式看,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净顺差为1,019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为1,424.5亿美元,其中来料加工占了169.4亿美元,进料加工1,255.1亿美元,进料加工占了88.11%。一般贸易顺差为353.7亿美元,其他贸易方式为逆差759.4亿美元。但从增量结构上来看,2005年一般贸易顺差同比多增400亿美元,超过加工贸易顺差的同比多增额,是导致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外商投资的扩大是由于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葛守昆认为,中国出口形成的顺差,实际上是国际间产业竞争与分工的结果,发达国家将制造业资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完全是看中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与土地等资源的低价值,可以为它们的投资带来可观的利润。
张家胜、祁春节进一步指出,二元经济转换过程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投资扩张的持续推动力,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居民差距在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的非充分就业,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趋缓。
余芸春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中,国家资源禀赋差异是导致贸易顺差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各国之间资源禀赋相差越悬殊,发达国家就越是需要从发展中国家配置劳动力和土地,也越不愿意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和技术;或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同时期还没有产生足够的资本与技术的进口需求,由此形成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这样的循环一旦形成往往会不断自我强化,即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愈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也愈高。发展中国家在币值调整的幅度不足以抵消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前,顺差很难消减。此外,伴随国际合作等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因素,贸易顺差甚至存在一定的刚性。而我国由于土地绝对低廉的价格、低污染成本、过剩的人口所导致的低价劳动力价格,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额外、更多地向世界输出了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韩景玲认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在中美贸易中,美国是资本、技术相对丰富,劳动力相对稀缺的国家;中国则是资本、技术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因此,美国应在中美贸易中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则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只有这样,两国才能达到经济利益的最优化。
四、储蓄与投资因素
张家胜、祁春节基于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进行分析,认为造成我国外贸顺差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投资扩张并存;公共品供给不足和贸易品供给过剩并存。而人口结构的变化是我国出现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由于高储蓄率的作用,高投资率有了资金保障,进而促进了大规模的生产能力扩张和资本快速形成,从而带动出口的增长。
何帆、张明、管涛、张家胜、祁春节等认为,我国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出现持续贸易顺差的原因在于国内总储蓄高于国内总投资。我国的投资率虽然相对于其他国家处于高位,但仍低于储蓄率,并且投资效率低下。而国民储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其中导致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的因素包括人口年龄结构、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等;我国的企业储蓄居高不下源于企业的利润增长;我国的政府储蓄处于较高水平是由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同时,张家胜、祁春节还深入分析出现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储蓄过剩同时并存的制度根源就是由于制度缺陷所造成的金融效率低下,一是间接融资体系中银行、国有企业因产权等问题而造成的效率低下;二是直接融资体系因定位错误等问题而造成的效率低下。
吕松泽、任碧云认为,贸易顺差过大是由于国内储蓄不能顺利向投资转化,致使过多的储蓄产生巨额的贸易顺差。
五、贸易保护因素
黄娟等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奉行以“出口创汇”为基本原则的传统贸易战略,这种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外贸出口连续20多年保持高于GDP增速一倍的速度增长,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2005年的巨额贸易顺差。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认为,我国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外开放政策中包含的许多奖出限入政策,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出口奖励等。
但李稻葵、李丹宁运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检验以反驳这种观点:如果说中国存在奖出限入的政策,那么对于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应具有普遍效应。在1990~2005年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但中国对日本在2002年由顺差变为逆差并持续增大,而中国对韩国的逆差从1991年起一直在扩大。
六、游资因素
理论界和实务界有人认为巨额的贸易收支是由于存在套汇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致使贸易顺差“失真”。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认为,中国真实的顺差并非表面所体现的那么大,炒汇、企业骗取退税是导致中国外贸顺差“失真”的重要原因。英国渣打银行分析师王志浩曾在搜集大量资料后提出,2005年中国1,019亿美元顺差中真实部分约350亿美元,也就是说六成多都是假的。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指出,一些外商出口企业出口额居然超过营业额100%,更高的达到150%。
管涛等认为,在进出口环节高报或低报价格,是国际普遍现象。从我国情况看,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体,较易通过跨境关联交易和转移定价实现跨境资本流动;从监管角度来看,海关对不涉税的出口商品基本不审价。因此,个别行业和企业可能会进行进出口价格伪报,导致异常资金流动。
仲鑫、戴伟伟考虑到我国目前面临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外贸成为热钱流入我国的主要路径之一。并对出口退税与贸易顺差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得出出口退税可能引发非贸易资金流入的结论。同时,从统计方法、转口贸易等角度并结合中美两国的数据,发现我国贸易顺差确实存在虚高成分。
姚枝仲认为,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导致对人民币的需求和外汇的流入。贸易项为外汇流入提供了提前出口和延期进口两个渠道,这两种行为都会导致贸易顺差的扩大。尽管我们很难分辨到底哪些贸易顺差是由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带来的,但可以肯定地说,2005年1~7月份真实的贸易顺差并不会有500亿美元。
丁志杰、经纬认为,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一些投机性国际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境内。这些渠道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非法渠道,这类资金很难及时准确监控,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在净误差与遗漏项下。第二类是凭借合法渠道,包括已经放开的经常性交易和资本性交易。这类跨境资金流动很难甄别其性质,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表现为相关项目出现异常变化。
赵艳红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名为《宏观调控:重点调整过剩流动性的流向》报告中指出,2006年8~12月工业出口交货值的增长与出口额的增长明显不一致,可以证明“虚假出口”的确存在,估计因“虚假出口”导致顺差同比虚增175亿美元,占同期贸易顺差的17%。
黄杨认为,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对外公布了从2007年4月起,在沿海10个省市启动的外汇资金流入与结汇检查情况看,贸易、投资等项下存在一些异常现象。■
本文为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08B139)和安徽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2007年度科研项目(2007acjr002)研究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