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9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7/6

作者

□文/王珍子

浏览次数

901 次

区域旅游线路设计初步研究
  旅游线路是旅游部门凭借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针对目标市场,为方便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而设计,用交通线合理连接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区和旅游点的线性连续空间。它的种类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景区内联系各个景点的小尺度游览线路;二是联系旅游客源地和一系列旅游地的景区外大尺度旅游路径。本文所探讨的线路是区域范围内旅游区之间的线性连续空间,它是对景点的集合即景区间的链接。
  从旅游学的角度,旅游规划的目的是合理组织规划区的旅游资源,形成对游客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而旅游产品的销售,最终落实到具体的旅游线路。旅游线路设计成功与否,制约着旅游产品能否畅销,旅游产品销售的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了区域旅游发展的成败,也是衡量旅游规划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指标之一。所以,旅游线路设计方法探索在旅游规划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区域旅游线路设计方法
  (一)旅游线路设计思路
  区域旅游业发展目标:目标贯穿旅游线路设计的始终,是旅游线路形成的核心。需明确旅游线路的主要组成成分,即设计客体、设计对象。在进行线路选取之前,明确区域旅游线路所体现的主旨是什么?在现有的旅游资源中符合这个主旨的旅游资源又有哪些?以及如何选取?
  产品组合:根据所选景点之间的引力关系确定具体的产品组合,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选取的旅游线路产品组合应该注意的问题:①所选取的设计客体(即旅游景区,又称旅游资源)的自身特性与核心概念符合,并且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互补性关系,即总体上一致,个体上差异;②所选择的设计客体中应该“冷热”兼有,既有热门的旅游资源,又有正在发展或者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从而以“热”带“冷”,使“冷”变“热”,实现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③依据资源特性,“冷”、“热”旅游资源应该适当穿插,并保证设计出的旅游线路整个过程起伏且富有变化、节奏感强,从而提高旅游线路的吸引力。
  路线选取:从游客及土地利用的角度设计线路,强调通过旅游项目、服务产业的布局,实现目标。本文拟利用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选取线路,使线路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二)旅游线路设计
  1、产品组合。在满足旅游业发展目标的旅游资源中,应用引力模型对符合旅游线路设计目标的旅游资源进行相互之间的引力测算,以确定旅游产品的组合。具体的测算步骤如下:
  首先,对各旅游资源分级,对不同等级吸引力赋值。旅游资源吸引力既体现了资源的自然特性,又体现了资源的经济特性,自然性与经济性同等重要,权重相等,为50%。因此,旅游资源总分值的计算为:旅游资源总分值=自然性赋分×0.5+经济性赋分×0.5。
  其次,确定各旅游资源间的物理距离,根据引力模型公式确定各旅游资源间的引力。引力模型公式如下:
  I■=■
  其中,I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对应的相互作用强度;ar表示第r个指标对应的值,r=1,2,…;i,j表示第i,j个研究对象,i,j=1,2,…;d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的物理距离;ar中,r=1,a为旅游资源总分值,即吸引力分值。
  第三,计算出的吸引力场强不是产品组合的决定因素,要与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共同决定该产品组合的可行性,最终确定旅游产品组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场强的两个旅游资源间,不一定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高;产品组合的目标符合程度高的,不一定场强强,必须两个条件都符合,才能算最佳组合。
  2、路线选取。在定量选取旅游产品组合以后,旅游线路需要根据旅游资源与旅游资源所在社区或周边社区的关系、旅游资源之间的关系,确定旅游线路的具体路线。
  一般旅游路线分为两种:一种是围绕中心社区的发散型旅游线路,这种线路以一日游为特点;另一种是旅游资源以环状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线路,这种线路的特点是,线路不重复,游客可以通过几天的旅游走遍旅游区域内主要的景区而回到出发点离开旅游区域,或者与其他旅游区域联合,在结束该区域游览时,从该区域最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区。本文主要考察区内的闭合环线游,但区域间的联合游览线路思路与闭合线路游览思路是相同的。
  二、大同部分旅游资源的旅游线路设计
  (一)大同旅游业发展目标。大同旅游线路设计的目标是:利用大同已有的特色“王牌”产品,丰富游览内容,深化开发层次,带动一批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专项系列旅游产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完善大同旅游产品结构,创造全新市场形象。同时,搞好重点景区和景点的配套建设,提高综合接待能力,积极推动不同行政区划的横向联合,做到开发一处,带动一片,突出可操作性。重点突出近期实施项目,力求规划一项,实施一项,合理规划中长期项目,使资源开发形成梯度结构。创意设计参与性旅游产品及地方特色产品,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烈、生命力长久,易于形成广泛市场的产品。
  根据大同地区旅游资源结构、旅游活动方式、旅游市场结构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近期内,大同应以文化产品和工业旅游为主,充实观赏内容,创立观光—度假,观光—专项等复合型产品,丰富大同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使大同旅游产品层次得到快速提升。然后,通过广度开发,有选择地重点开发自然风光游、生态旅游、科考修学、娱乐休闲等专项旅游。随着旅游市场的扩大和逐渐成熟,大同将成为多层次、复合型北方旅游胜地。
  (二)大同部分旅游资源场强计算。大同符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目标不同类别的旅游资源包括:云冈旅游区、中心旅游区、恒山风景名胜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采凉山自然风景区、方山景区、雁北湖景区、水神堂景区、觉山寺、慈云寺。根据引力模型要求,只选取各等级旅游资源吸引力作为指标,即r=1,a为吸引力指标对应的各等级旅游资源吸引力值,i,j=1,2,…10;dij:表示i,j两个研究对象间的物理距离。
  (1)对各等级资源吸引力进行赋值。
  (2)确定各等级资源间的物理距离。
  (3)计算得出各等级旅游资源之间的场强。(表1)
  (三)大同旅游产品组合及路线设计。由表1可知,随着两资源间距离增大,受资源级别的影响云冈旅游区对除恒山旅游区以外的旅游资源影响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同理恒山旅游区也是这种变化趋势。同时,目标要求以文化产品和工业旅游为主,有选择地重点开发自然风光游、生态旅游、科考修学、娱乐休闲等专项旅游。因此,利用云冈旅游区与恒山旅游区作为带头产品形成两个主要产品组合,以符合目标要求,具体组合为:一是云冈旅游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中心旅游区、采凉山自然风景区、方山景区、慈云寺;二是恒山风景名胜区、中心旅游区、觉山寺、水神堂景区、雁北湖景区。其中,由于中心旅游区是大同旅游区最主要的交通出入口,因此两个组合都选取这个旅游区为旅游线路的一个部分。
  建立两条旅游路线,它们分别是在以云冈石窟为核心的旅游路线及以恒山悬空寺为核心的旅游路。
  第一个组合旅游线路可设计为:中心旅游区(一日游程)→云冈旅游区、晋华宫矿工业旅游区(一日游程)→方山景区(半日游程)→采凉山自然风景区(一日游程)→慈云寺(一日或二日游程)→中心旅游区。(四日或五日半游程)
  旅游路线的特点:风情、美食旅游→宗教旅游、工业旅游→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线路,这个线路是发散式和闭环式相结合的路线。路线既体现了目标所要求的已有的特色“王牌”产品带动一批具有大同地方特色的专项系列旅游产品,又体现了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体现了大同地方自然历史文化特色。丰富游客旅游经验,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增加游客在当地的逗留时间,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第二个组合旅游线路可设计为:中心旅游区(一日游程)→雁北湖景区(一日或二日游程)→水神堂景区(一日游程)→觉山寺(一日游程)→恒山风景名胜区(一日或二日游程)。(五至七日游程)
  旅游路线的特点:风情、美食旅游→避暑、度假旅游→观光旅游→宗教旅游→宗教、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线路,这个线路是完全的闭环式路线。路线体现了第一条路线的优点之外,由于各景点之间存在的空间地域距离相对较大,旅游线路沿线有许多现成未开发的旅游资源,如雁北湖景区到水神堂景区路线经过阳高县的六棱山风景区、云林寺等,可以发展旅游线路周边经济,丰富旅游内容,在不给游客带来旅游疲惫感的条件下,保护一些虽不算有名但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以及自然环境,从而达到著名景区持续有度发展,新兴旅游产品蓬勃发展的效果。
  三、结论和展望
  本文从世界万物都有相互作用力定量的组合旅游资源产品,并根据当地基础设施布局状况、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旅游产品组合自身特点,确定旅游路线。因此,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旅游线路设计方法探索有利于旅游业本身及其涉及的各个产业用地的布局,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本文旅游线路设计方法从土地利用入手,以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目标,以合理布局产业用地为设计基础,满足产业用地布局合理、方法灵活、利于用地调整、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
  同时,区域内设计的旅游路线可看作区域用地布局的主轴线,依托这些主轴线沿旅游线路资源的周围布局各种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用地、旅游服务用地、休闲用地等,有利于将地方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统筹考虑,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协调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的要求,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38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