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49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7/6

作者

□文/邱红伟 唐 桢

浏览次数

843 次

瓶颈中的中国高尔夫发展之路
  提要 高尔夫在中国一直走“贵族化”路线而脱离群众,再加上高尔夫占地面积大、污染环境等原因,使得高尔夫在中国发展遇到瓶颈。要想解决中国高尔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只有走“大众化”之路。
  一、引言
  1985年国家体委发出“率先在北京、大连和广东三个地区开展高尔夫运动”的通知后,高尔夫俱乐部在我国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增加。2002年10月,深圳龙岗出现了我国第一个由政府投资的高尔夫球场。国内民众对高尔夫态度不一:有人认为,高尔夫的发展有利于体育经济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实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而反对者则认为,高尔夫是“贵族运动”,容易滋生奢侈腐败之风,而且占地面积大、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国家针对高尔夫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最初的引进、支持转而走向保守、控制。
  二、中国高尔夫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近年来,中国高尔夫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逐渐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困境,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高尔夫运营商的急功近利。高尔夫运营商在引进高尔夫的时候,就意在把它打造成“贵族运动”,站在自己需要的立场上,只强调高尔夫的“尊贵性”,忽视了它的社会性,淡化了高尔夫的运动功能,过分地追求其社交功能,甚至赋予高尔夫彰显地位、名利、财富的指称。这些情况被媒体过分渲染,很快给高尔夫扣上了“有钱人的游戏”和“贵族运动”、“腐败运动”等帽子。这个说法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大众和社会管理甚至高层决策人士对高尔夫的抵触、反感和厌恶心理,致使高尔夫在并不了解实情的社会大众中留下了深刻的不良印象;另一方面中国民众对高尔夫的认识存在误区,对高尔夫存在一些抵触情绪,或者认为高尔夫高消费而不敢接触,使得一批有实际消费能力的人没有加入进来。
  三、中国高尔夫发展的对策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获得良好的发展,必须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拓宽发展之路。根本办法就是高尔夫由“贵族化”转向“大众化”。
  (一)高尔夫球场建设、运营面向公众。目前,中国高尔夫产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大,而变动成本所占比重小,高成本投入必定促成高消费,而价格高又使得一些高尔夫运动爱好者望而却步,而俱乐部要维持成本回收难以降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截至2003年12月31日,我国共修建有符合第五次体育场普查要求的高尔夫运动场293个,共占地面积约2.10亿平方米。其中标准高尔夫球场162个,总共占地面积约2.06亿平方米,历年累计投入标准高尔夫运动场地的资金有228.58亿元,占全国历年高尔夫运动场资金总投入的97.2%。说明我国占用大规模土地的高尔夫运动场主要集中在标准高尔夫运动场上,同时在场地投入资金上也占有统治地位。一个国际标准18洞球场标准杆72杆,球道总长7,000多码,占地2,000多亩。对球场经营者而言,一块高尔夫球场在购买上千亩用地后,再加上18洞国际标准场地的建设费、会馆建设费、球场维修费等,差不多需要投入3亿元,甚至更多。在我国,85%以上的球场都是以高星级标准建造,但高尔夫球场建设者的真正身份大多只是纯粹的投资者和招聘方,因为无论是球场设计与建设、机器设备的采购,还是球场的经营管理,90%以上都是依靠继续的“舶来”,再加上高达20%的营业税,就迫使球场不得不收取高费用来填补。中国高尔夫现阶段的小众性质,会员发展的后劲不足,员工工资的支付、球场及会所的日常维护费用就已经能让经营者感到入不敷出。因此,国内许多高尔夫球场陷入了“高投入、高税收、高消费、高亏损”的无底洞。
  高尔夫球场的高消费可以算出这样一笔账:会员平日打球的18洞花费大概是300元,而其中不包括打球时配套用具的开销,比如球具、服饰,估摸折算,一年的花费大约在10万元左右。这相当于2006年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2,187元的8.2倍还有余。这样的高尔夫消费对于大众而言只是不切实际的贵族梦。
  中国高尔夫已然进入了一个怪圈:一部分人努力想要进入,却没有资格;一部分人身在其中,却不知其味。据美国高尔夫基金会(NGF)的数据显示,到2004年,美国高尔夫球人口达到2,670万,约占美国总人口数量的9%;高尔夫球场的数量达到18,613座,占全球总数31,548座球场的59%;高尔夫产业的总产值高达600亿美元,高尔夫球场成为美国人的基本消费场所。据2005年调查资料显示,美国男子和女子在空暇时间最喜爱的体育活动中第一位就是高尔夫球,其次才是网球和游泳。这是高尔夫球普及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中国高尔夫发展的目标。
  国外的高尔夫球场大多以公众球场的形式存在,面向所有大众平等开放,没有高昂的会费,并且大多修建在社区之中。虽然球场的管理和维护比不上会所式球场的精心和专业,但依然是发球区、果岭和球洞俱全;虽然需要交纳一定的果岭费用,但对普通民众而言,或许只是一次“农家乐”的消费水平。国外球场的低成本运作模式让人感叹。大多数球场会所很小,一个200人的俱乐部只有2、3人管理接待。那里没有球童,背包、拉车自选,记分、测距自助,找球、擦杆自便,每场租车只需要2、3英镑,如果要长期在此地打球,还可以去超市买一个折叠式拉车,不过10英镑。
  当然,在运营模式方面我们不能一味模仿国外,我们有自身的特点。国内把高尔夫俱乐部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而国外把高尔夫俱乐部作为一个娱乐项目来经营,最大的差异在这里。国外的高尔夫运动发展非常自然,它就是一项运动。中国是把它当作一个高端的旅游企业来经营,申请经营高尔夫球场是很大的一件事,土地的申请很困难,中国是把高尔夫运动当成很大的谋利方式来运作的,它不完全是为了普及推广这项运动,而是把它作为一项引进外资、改善投资环境的项目来做。实现公众化,降价不是唯一途径。实际上,消费得起高尔夫的人不在少数,关键是很多人的意识里并不认为高尔夫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休闲运动项目。就中国目前的国情分析,实现会员制多元化、配套项目多样化、服务内容多样化,保障各类会员的权益,同时接待好散客、团体,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管理、客户经营的理念、头脑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应市场所需,提供特色服务,这才是根本出路。
  (二)人们固有观念的更新。高尔夫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已经上纲上线,文化的融通性已经被历史证明,唯独欠缺的就是社会氛围的营造。这不仅需要经营者对高尔夫经济拓展的精心钻营,还需要消费者对高尔夫运动观念的转变。一直以来,由于开发商的过分宣扬,高尔夫球在人们心目中就是高不可攀的贵族运动。其实,这些都是人为增添的色彩。高尔夫本身就是一项体育运动而已。一项运动能够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受到普遍欢迎并拥有它,总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条件、传媒、市场以及国外体育发展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相关联的。高尔夫运动的诞生、演变、传播、发展和扩张,都伴随着背景文化、社会观念及制度差异的冲突、融合与彼此吸纳,这需要我们以历史发展的眼光,辩证地从客观现实的角度出发,重新认识高尔夫运动。
  居民消费意识跟不上是目前高球俱乐部经营的最大难处。许多人对高尔夫运动地看法有误区,认为高尔夫是高不可攀的“贵族运动”。其实,除去球童、球车和储物柜等非打球必要消费,平日打一场高尔夫只需要200元左右。随着高尔夫运动的普及,打高尔夫球的成本还会降低,一般月收入几千元的工薪阶层都可以打高尔夫球。就像150年前篮球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也只有贵族学校里面才有篮球场,可是今天,谁还会认为篮球是一种贵族运动呢?高尔夫的特点使它锁定了一批社会高端人群,但是“高端”并不是狭义的“有钱”。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人人都参与到高尔夫运动中来,需要建设多少个球场?——这是很多人的惯性思维和简单思维方式。高尔夫公众化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来打球,而是使可以打得起球的人尽情打玩,打不起球的人也可以接受它的存在。
  (三)社会宣扬吸收高尔夫精神。高尔夫起初只是14、15世纪苏格兰牧羊人的击球游戏,牧场的主人们在目睹仆人们击球的乐趣后,羡慕之余又为了能享受这一运动的乐趣,随即下令说这是项高级运动,不允许地位低贱的仆人们玩耍,从此便与低下划清了界限。之后国王、贵族的随之沉迷,更加使这项运动变得逐渐高贵起来。而真正让高尔夫具备高贵、神圣的精神的是英国圣•安德鲁斯。位于圣•安德鲁斯的皇家俱乐部,所有的一切必须依照规则进行。高尔夫不只是一项运动,还意味着高贵。在美国虽然有“人人都能高尔夫”的全民化推广,然而传播到中国,圣•安德鲁斯的精神却深入人心,成为高尔夫运动的精神核心。高尔夫在中国是有钱人的运动,在球场上彰显身份,建立商务关系,使得中国高尔夫人群严重断层,高尔夫文化本位缺失。有部分人把高尔夫当作展示富足并结识同样富足的人的华丽聚会。
  高尔夫公众化,也并不意味着高尔夫本身高贵的精神可以忽略。高尔夫本身高贵的精神是高尔夫文化的精髓部分,在推广高尔夫球运动的同时,高尔夫文化也要植入。这种文化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不易凸显出来,却在社会深深地扎根。
  四、中国高尔夫运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高尔夫于中国,更像是一张递向世界的名片,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在经济快速运转的同时,高尔夫在中国的品位仍然需要很大的提升。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高尔夫运动也必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65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