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中职生凭借着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实用性优势,赢得了广泛的就业市场。随着“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国策的提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职学校正逐渐成为独立的教育本体。但是,生源现状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以及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与教材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职学校发展的桎梏,中职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职业中学是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实行分流教育的新生事物。职业中学以其教学对象的广泛性、培养目标的直接性和专业设置的市场性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但职业中学某些课程存在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倾向,教材建设跟不上专业发展步伐,以及在教学上简单模仿高等职业教育模式的问题,在职业中学财务会计专业的教学中尤为明显。
(一)财会专业设置缺乏理论依据,课程间交叉重复。有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拓宽学生就业及对口升学的路,设置的财会专业随意性较大,既可和计算机专业合并,又可开设营销专业的课程,三年内需要上二十门左右的专业课程。实际上,这种专业划分只能使低起点的学生感到专业课头绪多、跨度大,超越了中职财会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并且为了对口升学,开设的专业、理论课交叉重复现象极为严重,如《基础会计》中有关工业企业基本业务流程的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中各章节的有关各会计要素的具体经济业务的核算存在重复。有些学校还开设了某些超越中职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力范围、有可能在他们毕业之后派不上用场的课程,如管理学、审计学等。
(二)重理论,轻实践。目前,财会专业课教学主要沿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没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比如,不开财会模拟课程、学校没有建设财会模拟实验室,更不用说到企业亲自观察和实践了。虽然间或也有一些师生双边交流,但很不到位。在以前职业学校普遍生源质量较好的时候,学生接受能力较强,他们尽管是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但因老师讲得“透彻”、“到位”,也基本能够掌握,因而确实也收到不错的效果。可如今,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今非昔比,面对这种枯燥、沉闷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会因学习能力差而学不进去,或因学习积极性低而不愿学,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倍感学习困难,从而对会计学习产生畏惧、厌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教学理应包含“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但是长期以来,相当多的教师往往只重视“教什么”、“怎么教”,却不管学生“如何学”、“如何动手”。传统单向式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就在于重“教”、轻“学”,而忽略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绝大多数感到学习困难的学生并非智力低下,而恰恰是“学不得法”,实践没有到位,导致学习效率低、效果差。
(三)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课时比例失调。财会专业为社会培养中初级财务工作专门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它在提倡“以能力为本位”职教思想的今天,也暴露出实践性教学严重缺乏的问题。现在很多财会专业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的规定很笼统,实践教学内容、时间、组织方式方法不够明确,更没有系统的实施方案,实践性教学的比例不到30%,远没有达到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1∶1的标准,致使在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落实随意性大,可落实可不落实,对落实多少以及质量好坏缺乏监控。还有的学校为了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要,逐渐向升学靠拢,加大升学考试课程的力度,特别是文化课比例,对不是考试课程的专业课程缩短课时,甚至不开,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和以后的就业。还有的学校不是财会专业课老师也教财会课程,比如财政金融、经济法、税收基础等。现在的会计工作和以前大不一样,以前是一把算盘、一支笔、几本凭证和账本,现在的会计工作好多都是财会软件、电脑记账,所以学好会计电算化课程和财会软件显的十分必要,可是不少学校由于师资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就没有开设此课程,学生毕业后到新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就不能适应。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财会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
二、中职财会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一)财会专业课程设置目标要求
1、要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会计理论是指导会计工作、制定会计制度、规范会计行为的理论依据。作为职业中学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了解一定的经济理论、理解掌握会计应遵循的基本法规、懂得会计的基本原理,在会计原理方面按中职的标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中职学校不仅要开好诸如《基础会计》此类的课程,而且还要教好这些课程。
2、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中职财会专业培养的目标主体是中、初级会计核算人员,是第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中职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不但能用手工做简单的日常账务处理,还应具备其他方面的一些技能以适应办公自动化的要求,如电脑打字、会计电算化、打算盘、点钞、能熟练地写财经日常应用文等,在技能要求方面,不但要开设课程,而且要切实安排相当比例的操作时间和考核。
3、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岗位工作。为了让企业财会人员按要求工作,国家规定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所以,学校在课程开设上应向考证科目靠拢,如开设考取会计资格上岗证所必须要学习的《会计法规》、《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同时再开设一些专业课程,作为专业储备,以略高于会计持证上岗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生符合市场的要求。
(二)中职财会课程设置原则
1、阶段性原则。中职财会专业的学习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由易至难的要求,分阶段、分步骤进行会计的教学活动,坚持边学习、边实习,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后,即进行阶段性模拟实习。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逐步对学生进行教学。
2、实践性原则。根据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和毕业生走向,财会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实践性原则,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供学生进行模拟会计操作,通过一系列的凭证、报表的编制,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从事会计实习。将以往毕业前集中时间实习的方式改变为一边学一边模拟实习,如学习到“银行的几种结算方式”时,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进入模拟的银行机构来学习这些抽象的,而又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专业技能。这样既照顾到学生的成长,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3、时代性原则。中职财会专业的教学设置必须体现时代的特色,要跟上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设置相关的会计课程。如,开设《会计电算化》和一些基础性电脑入门知识,以适应办公自动化的要求。还可开设一些具有当地经济特征的专业课程。
(三)中职财会专业课时比例、课程设置及安排建议
1、课时比例。三年制中专教学课时(含教学实习)1~5个学期,每学期按18周计,第六学期按8周计,共2,500个学时,综合实习课时240个,总课时约计2,740个学时。其中:(1)文化基础课课时约占总课时的38%,其中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心理学为主修课。(2)专业课时(含专业基础课时、实践课时)约占总课时的62%,其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约为2∶1。(3)专业基础课约占28%,专业课约占34%。专业实践课课时(含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占专业课课时的50%,德育课时占总课时的5%左右。
2、具体科目设置
(1)文化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设置要实现四个“突破”:一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发展个性特长方面有所突破;二是在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需要方面均有所突破;三是在降低起点、减轻负担、适合职教、改革教法和学法方面有所突破;四是在加强基础、拓宽视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方面有所突破。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不是平分秋色,既要二者兼顾,又要突出重点。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侧重点。
(2)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应强调厚实而宽广,一方面实用、扎实;另一方面口径要宽,可以满足细分专业基础的需要。不同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所区别,但同类专业可以相同。如,财会类专业应统一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会计》、《财经应用文》、《书法》、《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增大实践课比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应保持在2∶1。通过该阶段的学习,能够完善学生的专业基础,适应下一阶段的专业课学习。
(3)专业课。专业课是整个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其针对性要强。根据一般专业设置方法,从第二学年开始,财会专业循序渐进地开设专业课,《企业财务会计》、《出纳》、《会计基本技能》、《经济法基础知识》、《审计基础知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税收基础》等,然后再安排相应的实习。核心专业课的教学课时要充足,同时对核心专业课应加强模拟操作教学,每门核心专业课程安排相关内容的模拟操作练习。如,《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在讲授专业课理论的同时,在课时安排上留出一定比例的时间进行阶段性实训,每周安排两个课时;到第六学期,再安排两个月时间进行模拟实习和顶岗实习两大环节,增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减少一般专业课的教学课时,不过分强调系统性。同时,可以取消与本专业联系不大且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财会专业”删除了原计划的《统计基础知识》等。
总之,财会专业课程设置既是财会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又是提高实际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各种措施,增强课程的有效性,让中职财会毕业生就业有门路,上岗有才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