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在2007年10月份之前,沪深大盘总体呈现单边上行态势,虽然期间也曾经历过较大的震荡,但持续的牛市给人们带来的巨大财富,让市场各方沉浸在喜悦之中,投资者对于基金“老鼠仓”等危害市场的行为表现得比较宽容。不少人认为,在一个新兴市场,基金“老鼠仓”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只要自己赚钱,基金经理做“老鼠仓”也没什么关系。但自2007年10月份起,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引发,沪深股市剧烈震荡,在股市赚钱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大量在2007年下半年入市的投资者不但赚不到什么钱,而且在波动剧烈的市场中出现亏损,投资者利益和基金“老鼠仓”的矛盾开始变得尖锐起来。
一、基金业中的“老鼠仓”
在基金行业里,所谓“老鼠仓”是指基金从业人员(如基金经理或公司其他知情人员),利用工作便利和信息优势,在基金完成买入某只股票前借用他人账户买入股票,在基金完成卖出前提前卖出股票的行为。由于有公募基金的数以百亿甚至千亿的资金优势做后盾,基金“老鼠仓”的获利率相当高,其利润来源中的大部分其实是对基金资产的转移。
从根本上来说,“老鼠仓”问题是制度缺陷和缺乏完善监管体系大背景下催生的必然利益输送方式。由于基金从业人员靠利益太近,如果缺乏足够的监管,则极容易利用手中的权利来谋取个人私利,而“老鼠仓”则是谋取利益的主要方式。基金经理利用手中的权利为相关利益者服务的同时,则必然会损害大部分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二、“老鼠仓”事件的影响
自2006年以来,随着证券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牛市行情的来临,基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证券投资基金成为普通百姓投资股市、分享我国经济发展的首选理财方式。目前,基金已经成为我国国内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这与投资人理财观念的更新和对基金行业的信任是分不开的。而基金“老鼠仓”事件的爆出,犹如在炙热燃烧的焰火上泼了一盆冷水,使得投资人对刚刚熟悉的专家理财形象开始质疑,同时对投资基金资产的安全性也产生怀疑。
虽然基金“老鼠仓”在业内一直私下相传,但其暴露于公共视线之下则是在2007年5月。“老鼠仓”事件挑战了整个证券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性原则。从直接后果看,基金经理套取的是基民的资金,严重降低了基金公司的公信力;从长远来看,“老鼠仓”会让股民感觉股市是“大鱼吃小鱼”,影响整个市场公平、公正的基础。如果不对“老鼠仓”予以必要的惩戒,任其发展,则“老鼠仓”会愈演愈烈,“小老鼠”渐渐演变成一群“硕鼠”,既影响投资者对基金的信任,更有损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进而影响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投资信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害。
最近,涉嫌“老鼠仓”事件的南方宝元债券和南方成份精选原基金经理王黎敏和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原基金经理唐建,双双被证监会正式处以终身市场禁入的行政处罚。这是进入2008年以来最令人震撼的消息之一。这一举措,显示了管理层以铁腕整肃内幕交易的决心。
三、“老鼠仓”事件的警示意义
相对于目前高速发展的基金业来说,存在个把“老鼠仓”或许并不足以为奇,但“老鼠仓”事件对基金业健康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的。严厉惩罚当事人,有助于理清市场风气、维护交易公平、保护投资者权益,其警示的意义远远大于处罚本身。
1、努力维护基金行业的公信力,不辜负基金持有人的信任。这几年,随着证券市场进入火暴的牛市行情,基金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08年3月份,基金总规模已经达到3.3万亿元,市场份额大约占到A股总市值的27%左右。老百姓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命钱”从银行里搬出来,交给基金经理来打理,是因为受到股市巨大财富效应的吸引,更是出于对公募基金无比的信任。任何基金经理如果无视“基民”对基金业的信任而把个人的作用过于放大,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为个人谋取私利,那么,他破坏的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信誉,更是整个基金业的公信力。
2、不要轻忽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要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一个基金经理掌管着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面对的基金持有人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社会影响面之大已不亚于当红“明星”。有一位基金公司督察长说道:“基金的钱多了,但如果内部控制不到位,对社会意味着更大的风险”。说到底,基金经理的职责就是代表持有人执行一个集体的投资计划,一旦其利用“老鼠仓”行为来套利,将直接危害到基金持有人的共同利益。为此,从2007年上半年开始,基金“老鼠仓”受到了全面围剿。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轻忽基金经理的社会责任,王黎敏和唐建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3、要把为老百姓创造“财产性收入”作为一项事业来做。众所周知,基金经理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压力大、责任大,风险更大。目前,基金经理的流动性和淘汰率之高,已经引起了市场的关注。据统计,2007年全年共发生了353起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其中171只基金刊登了基金经理离职的公告,占基金总数的46%。不管有多少条理由,基金经理如何克服浮躁、焦虑的心态,认认真真地把为百姓投资理财当作毕生的事业来做,已成为当前亟需关心的问题。投资者需要一个出色的基金经理,更需要一支稳定的管理队伍。
4、要学会拒绝诱惑,规避道德风险。“老鼠仓”事发之前,被喻为“明星”基金经理的王黎敏和唐建,终因抵挡不住巨额收益的诱惑踏上了歧途,“终身市场禁入”这道红牌,从此将他们隔绝在证券市场大门之外。这向所有基金从业人员提出了警告,在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前,一定要做到宠辱不惊,坚决不从事与履行与职责冲突的活动,要把“信守承诺,遵守职业道德”作为一条铁律来执行。
四、“老鼠仓”事件的原因
针对“老鼠仓”这种违规交易行为,不仅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做出了明确的禁止规定,监管部门也将其列为重点监管、打击对象。然而,这类行为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人自私贪婪的本性和巨额盈利的诱惑力,会足以引发一切违法违规甚至违法犯罪的冲动发生,会摧毁市场良心一切可能的防线。
其次,从目前情况来看,相应的证券法律法规不是没有规定,而是没有严格而认真执行的习惯。证券法、基金法以及有关的规章都有类似的规定,如证券基金从业人员应当勤勉尽责、诚实守信,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等等。而是否执行却是另外一回事。
最后,监管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缺失,监管力度远远不够。这主要表现在制度规定的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监管机构的人员、体制、机制、权限、手段等不适应规范发展市场的需要;基金公司对于基金经理的教育和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以及司法判决举证困难;查处不及时,执法不严,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等方面。
五、“老鼠仓”事件的防范
维护“三公”原则,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应当始终成为监管层义不容辞的职责。分析以上原因,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原因归结为对基金公司投资管理人员管理的不足。由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投资基金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并使“老鼠仓”事件得到有效的遏止或减少。
1、要求基金公司建立健全投资管理人员利益冲突相关制度,加强对投资管理人员可能导致利益冲突行为的管理。在这个方面,笔者建议基金公司可以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基金经理应当有适当的买卖股票或基金的权利。这不仅可以减少基金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而且可以对基金管理人员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2、要求基金公司建立健全通信管理制度,确保在工作时间对投资管理人员各类通信工具实施有效监控,如监控基金经理的来往账户。一旦发现“老鼠仓”迹象,就及时做出反应,及时处理,将其危害降低到最小,以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研究建立基金经理注册制度,严格身份证的使用,规范基金经理等投资管理人员有序流动,以便统一管理。
4、加强基金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主要是针对人自私贪婪的个性,帮助其克服巨额盈利带给他们的诱惑,这可以有效地降低违规、违法行为的出现。
5、加大派出机构对辖区公司相关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力度;对于公司因疏于管理而导致投资管理人员违法买卖股票或者违法建议他人买卖股票的,将对公司采取相应的行政监管措施,由此促使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充分发挥其职责。
6、增强法律法规的威慑力,加大处罚力度,严重的要给予适当的刑法处置。
六、总结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作为新兴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金业的合理有效运作将对经济起到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老鼠仓”事件尚可控制,但绝对不可松懈。作为与投资者利益相矛盾的存在,“老鼠仓”应该得到更加密切的关注,尤其是在股市剧烈震荡的今天,投资者对其利益的要求变得尤其重视。而投资者正是出于对基金业的信任才会将其资金投入基金业,如果“老鼠仓”事件不能得到有效的遏止,投资者也终会因对基金业丧失信心而将资金转出基金业。这不仅会影响基金业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经济的正常发展和运行。因此,完善基金公司的公平交易制度,保证同一公司管理的不同投资组合得到公平对待势在必行。虽然“老鼠仓”比较隐蔽,但是如能建立起一套十分完善的监管机制,比如举报激励机制、经常性的监督机制,形成“人人喊打”的氛围,让“老鼠仓”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法生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