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0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8/7/31

作者

□文/卢晓梅

浏览次数

898 次

大学生就业瓶颈原因探析
  自2006年起,我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从2002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是19.5万、26.9万、32.8万、37万、40多万,5年间增长一倍多。2006年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形势更显严峻。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最新统计,2007年的就业状况很不理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同比增幅达19.9%。由于解决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历史遗留问题的任务仍然很重,新成长劳动力已进入高峰期,特别是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在中国毕业生网最近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中,使用了“就业寒流”一词来形容大学生就业形势。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该报告对2006年大学生就业状况做了详实分析。此次问卷调查以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人员共向全国近百所高校大学本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4,000份,回收率为86.88%。该调查对44位服务于不同类型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以及具体部门的负责人所进行的访谈结果,与大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基本吻合。
  1、缺乏社会经验制约就业。调查结果显示:高达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就业的主要因素,另有24.14%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有19.8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而从用人单位对各种能力的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高达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达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用人单位表示,大学生与其他就业群体相比,缺乏工作经验是其明显的劣势。
  此外,在接受访谈的单位中,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2、近三成单位有性别倾向。据调查显示,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比例为55.71%,而女性毕业生该比例则为41.08%。可见,求职者的性别对于求职成功与否还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也有27.3%的用人单位也表示进行人员招聘时有性别倾向,有72.7%的单位认为在招聘时没有性别倾向,但会考虑到工作性质、岗位要求来招收不同的性别。
  除性别因素外,地区差异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另一重要因素。数据显示,东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62.43%,中部地区高校“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学生比例为47.88%,西部地区高校这类学生比例为41.73%,东北地区比例为43.39%。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个地区的就业状况呈梯状分布,表明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与大学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
  3、薪酬要求日趋理性。薪酬一直被比喻为大学生就业理性程度的“风向标”。而这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大多已走出开价虚高的误区,有6成以上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于1,000~2,000元之间。在大学生对收入要求日趋合理的同时,有1.58%的大学生提出了“零工资”,这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景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报告中显示,有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形,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
  二、原因分析
  除了招生人数增加以外,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其他因素均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因此要充分注意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大背景:其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就业弹性的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带动新增就业岗位的力度是持续下降的,这显然并不有利于新的就业岗位的创造;其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即将进行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又以减少冗员为重要目标,这些改革虽然提高了效率,却挤出了不少富余人员,他们同样需要有新的就业机会与岗位;其三,近三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率也在持续加速,从而构成了挤压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虽然会有进步,但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进的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将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还需要大规模转移,因此近几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背景难有大的改变。
  1、宏观因素分析。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择业的空间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均衡。如,城乡之间的鸿沟,使大学毕业生更多地考虑城市;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又促使大学毕业生更多地挤向发达地区。郑功成说,每个人在择业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利性的自然法则,如果对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视而不见,简单地去责备大学毕业生们缺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社会责任,显然是不符合这一自然法则的。
  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育系统仍然残留着计划体制的色彩,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反映不是很灵敏,包括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处于失衡状态,高等教育管理中仍然强调计划经济时代统一规划的培养要求,包括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培养模式等,这种追求划齐的培养机制,当然不可能有效地鼓励各个学校输出自己的特色和重视学生能力与个性培养,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不顾条件盲目上新专业,在师资匮乏的条件下,培养的专业人才因质量较低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我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就业供给导向型还未能向适应市场体制的劳动就业需求导向型转化,这种观念与体制的滞后,必然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进而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供给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
  2、个体因素分析。学生个人的工作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工作价值观是西方近20年来新兴的研究热点,工作价值观简单的说是主体对于工作意义的认识,是个体所赋予工作的意义,并希望借工作获得个人需求的满足。
  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国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与不规范现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在我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
  三、维护公平竞争、降低心理预期才是缓解瓶颈之根本
  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与公平的就业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为此,提出四点具体建议:一要禁止就业歧视,摒弃学历崇拜,代之以公平就业与能力优先;二要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者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三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能够保护各类就业方式劳动者的社会安全网;四要改革教育体制,突出素质教育,消除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统一、雷同考试与培养模式,同时强化高校责任,重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向就业需求导向的转化。
  伴随着就业难度的增大,一次性就业成为历史的遗迹,短期就业和多次就业将成为就业主流脉象。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按照规划做好相关就业准备。同时,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毕业生应适度降低心理预期,尤其是要降低“高薪、白领、大城市”的心理预期。
  四、小结
  就长远而言,政府应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创造并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支持与最好保护。因此,政府应当将主要精力花在创造和确保劳动就业的公平竞争上。如果能确立这一政策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大学生,而将是所有的劳动者。同时,大学生还要降低自己的就业预期。相信,在公平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一定能够由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转变为强势群体。■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217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