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0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7/31

作者

□文/王洋波

浏览次数

995 次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是一个大市场,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已成为关系国家命运的头等大事。因此,从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研究和探讨解决农民增长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民收入基本状况
  (一)农民收入及其增长基本状况。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的供给,而且使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57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42元,年增长率为13.6%,扣除物价因素为7.35%。随后几年也有增幅缓慢的情况,但近三年左右,因为政府出台各种惠农政策,以及现代农业不断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合力推动作用,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已经打破了几年前收入增长缓慢的格局,进入新的较快增长期。据统计,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8%、6.2%和7.4%,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
  (二)农民收入来源和构成变化状况。1993~2007年期间,我国农民的收入来源结构性变化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家庭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为1,745.8元,占当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59.5%,但其重要性呈下降趋势。
  2、劳动报酬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重要性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农村居民的各种劳动报酬收入增长速度较快,1990年为130.8元,2000年上升到702.3元,2004年增加到998.5元,务工带来的劳动报酬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方面,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日益增大。
  3、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仍然无法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只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的补充部分。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农民收入增长由过去的主要靠家庭经营性收入而转变为主要依赖劳动报酬性收入,劳动报酬收入已成为支撑农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因素。
  (三)农民家庭性收入来源和构成变化状况。为了便于分析,家庭经营性收入可以分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非农业收入包括除农业纯收入以外的其他项目的收入。
  据统计年鉴资料显示,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影响呈相反方向变化,农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甚至在1999年和2000年成为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负面因素,贡献率分别为-78.55%和-128.28%;而非农业收入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贡献逐渐上升,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最重要来源。
  (四)不同地区农民收入状况。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农民的收入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统计年鉴,三类地区在收入构成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上,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收入几乎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2000年劳动报酬收入中几乎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为38.02%,家庭经营收入为55.19%,劳动报酬收入的比重相当大。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劳动报酬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相当低,其中在中部地区,2000年劳动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5.43%和70.92%,西部地区2000年相应的数字分别为23.23%和71.49%。这说明,在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依然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而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二者结合在一起仅占农民收入的5%左右,且这一比例在三类地区间没有发生任何显著变化。农民收入构成的地区差异也表明,非农收入对农民收入高低有重要影响。
  总之,通过对农民收入状况的分析可以得到关于农民收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农民收入增长来源中,非农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第二,地区之间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大的地区人均纯收入也越大。
  二、增加农民收入途径分析
  结合以上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可以得出要保持农民收入高速增长主要应靠非农收入。于是农民收入问题在本质上就变成了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针对非农就业的途径,无非包括两类:一类是当地的非农就业机会;另一类是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即农民进城就业。从第二类的途径即农民进城看,有一定的难度,从长远的眼光分析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增加农民收入并不是长远之计,因为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人口因素,城市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严重的城镇就业问题,使得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就应主要依靠本地非农就业(当然不是说农民不可以进城务工)。有人认为农民进城和城镇就业并不矛盾,原因是城里人失业大多数不是因为没有工作岗位,而是城市人不愿意去从事,那么农民就可以进城弥补这一空缺。可笔者认为,城里人不愿意从事某些岗位,是由于没有解放思想,是计划体制的产物,而在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与发展以及政府对失业人员思想上的开导,城镇失业人员愿意从事以前不愿从事的工作,完全是有可能的。而假设当农民进城将空缺岗位填补,城镇失业人员再怎么解放思想,就业问题也是难上加难。所以,引导和鼓励农民在农村内部以“离土不离乡”的方式进行非农就业,就成为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难的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具有长远的、战略性的意义的。
  三、政策建议
  1、为了增加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机会,政府应该进一步增加农村的教育投入,尤其应该加大对边远地区农村的教育投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成人教育,发展职业和专业技能教育,立足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优化劳动力的供求结构。让农民除了会干农活外,还拥有一技之长。
  2、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构建农村就业信息网络,形成一个以县级政府为主导,以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从而为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提供更多的信息。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非农产业,从而进一步拓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渠道。同时,以工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在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方面的聚集效应,从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
  4、鼓励农户进行私人的资本积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非农业领域进行创业。■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574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