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0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7/31

作者

□文/曾桂香

浏览次数

988 次

濮阳城镇化建设探讨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内容,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发展战略也应各不相同。
  濮阳的小城镇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不应盲目采用某种模式,而是必须遵循城市化发展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随着濮阳城镇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有较明显的提高。为推进濮阳市城镇化建设进程,现根据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领导,努力形成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各级政府要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具体指导小城镇建设。进一步理顺小城镇建设管理体制,充实和完善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确定相应的级别,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并结合濮阳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管理体系,并使之纳入到全市“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体系中,形成各级有关部门定点帮扶小城镇建设的工作格局,为小城镇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2、科学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的灵魂,因此要树立统筹规划理念,科学编织一个符合濮阳实际和发展要求的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功能区划、城市发展规模和建设速度,在规划执行中,要强化城市规划的刚性,维护规划的透明性、权威性和严肃性,高质量、高标准地按照规划搞好城市建设,避免在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真正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要根据濮阳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实施“东拓西展、南扩北进”,拉大整个城市框架,形成以市建成区为中心,以县城为骨干,以小城镇为依托,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3、突出特色,壮大城镇经济实力。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要以优惠条件引导推动产业关联度高的工业企业有序地向八大工业园区集聚,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簇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二是培育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根据各城镇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品牌。濮阳、清丰和南乐的部分城镇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范县、台前要依据原有的玻璃制造、橡塑制品、石油化工、羽绒加工产业,引导企业集中发展,规模化经营,形成濮台产业带。
  4、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市城区要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加大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力度,坚持走以改革促发展的城市发展路子,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增加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供给。县城和建制镇要重点加强供排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防灾设施等改造,加快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5、深化改革,增强城镇建设的活力。一是深化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和有偿使用制度,科学调整城市布局和繁华地段用地性质。建立有利于城镇发展的土地置换和调整机制,创新土地使用和流转方式,积极推广实施“三个集中”,即工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经营。二是创新城建投融资体制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导向作用,放开城建基础设施建设的准入限制,积极推进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资体制和城市建设新格局。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从根本上清除制约人口转移的体制障碍,打破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封闭分割的管理模式,实行有利于吸引资金和引进人才的城市户口迁移政策,加快城镇居民转移步伐。四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解决城镇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会保险、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问题。
  6、底层突破,统筹城乡发展。以“学习李连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带动濮阳新农村建设,以126个市级小康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新型农村。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来自农村的移民是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提高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素质,是推进城市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关键环节。要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培育新农民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创业培植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
  7、强化服务意识,带动辐射功能。小城镇建设是区域化建设,它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是某个人的努力,而是众人的参与。从政府部门来讲,要转变职能,优化投资环境。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与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及时提供政策指导,为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民众来讲,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充实科技知识和伦理道德水平,积极投身到小城镇建设中去。从企业来讲,要站在全国上下一盘棋的思想战略高度,本着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思想,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有效发挥带动辐射效应,共同推进我国的小城镇建设。■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17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