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0期/财会/审计/正文

发布时间

2008/7/31

作者

□文/刘文梅

浏览次数

994 次

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通过一系列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程序,为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各个方面提供的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重要信息,是有关各方据以进行经济决策和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是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目前,我国存在十分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证券市场发育不良、社会交易费用高昂、企业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进而在宏观上影响国民经济的运行秩序和发展。可见,研究如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何在最大限度内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1、原始凭证失真。2、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3、财务账务管理混乱,在会计账簿设置和会计科目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财务部的有关规定来设置,会计核算缺乏系统性。4、会计报表虚假,报表使用者不能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5、收入、成本、费用、资产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将给国家和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一是给国家的资产造成流失,影响和破坏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宏观调整措施的执行。二是相关部门不能对企业的生产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在宏观管理上使企业陷入被动。三是会计失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影响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四是会计信息的失真助长了腐败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存在内部人为控制问题。内部人为控制是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由于利益的驱动,为扩大经营业绩,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擅自更改会计信息,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账外账,私设小金库,其目的不外乎为政绩考核、偷逃税收、满足私欲。
  2、企业经营管理不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账实不符。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账外资产、闲置资产、呆坏账现象严重,有账无物、有物无账,会计基础工作弱化。
  3、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尽如人意。我国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任人惟亲的情况。
  4、信息披露时间所导致的信息失真。根据规定年度报告应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完成。试想,在经营环境瞬息万变的今天,四个月会对会计信息及时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5、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
  6、会计信息系统不健全。我国网络技术在会计系统中的运用还非常贫乏。事实证明,低层次地使用计算机不能大幅度提高财务工作和财务信息的质量。
  三、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用法律手段加强会计工作管理。维护《会计法》的权威,强化单位领导人在会计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
  2、对经营者实行激励机制及约束机制。实行激励政策使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利益最大限度地保持一致,避免经营者利益驱动或仅为表面风光而干预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完善立法,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环境。国家除应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还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其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社会监督体系。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社会审计的公正作用,对不负责或违反职业道德的注册会计师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
  5、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第一,提高职业道德。第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素质。第三,对财会人员要严格把关,不具备要求,不得进入会计部门工作。第四,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适应生产经营的要求。总之,只有真正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会计行业建设,才能使我国的会计工作步入正轨,使我国经济建设的秩序规范、有序,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167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