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0期/公共/财政/正文

发布时间

2008/7/31

作者

□文/徐 聪

浏览次数

1278 次

公共选择理论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
  公共选择理论是介于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生产,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个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它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以“经济人”假设出发,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公共选择行为纳为同一分析模式,即经济人模式。
  在传统经济学中,只有厂商和消费者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政府则是超乎众人之上,以追求公众利益为目标,赢得公众对他的信任和支持。但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和厂商、消费者一样,也是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活动中的成本和收益,也追求交易过程中的利益最大化。例如,我国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一向由政府部门进行组织建设,在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市场调节、公众参与,出现类似于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如空气污染、水缺乏与水污染、工业危险废物和固体垃圾的增多、“城市热岛效应”、交通拥挤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威胁了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也削弱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为国家安全埋下隐患。要保护、治理生态环境,政府部门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经济学中政府的形象已经大大改变,在市场经济要求利益最大化观念的驱使下,政府官员也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人”,在保护和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和环保组织等要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在整个环境保护过程中成本最低、利益最大。但是,不同的社会团体有不同的利益偏好。例如,政府偏好社会发展的总体绩效、企业偏好利润、公众偏好个人利益(健康)、环保组织等则偏好社会的环境效益。下面从政府与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环保组织等)之间的不同利益追求分析如何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治理。
  一、政府与企业
  工业污染严重危及社会公众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安全,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危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工业企业作为污染物排放“大户”,自然是城市生态治理的主要对象,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尚不发达,加上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工业污染的内在原因;另外,政府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追求政绩,往往也忽视企业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是视而不见、偏袒爱护,这是工业污染的外在压力;再加上政府官员任期的功利主义行为、追求局部短期效益、利益受损者的漠视和弱势地位、没有强烈的维权意识,这些都是当前工业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
  政府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的“经济人”,在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设环保设施的时候,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同样,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参与方之一,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守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环保政策,在使用环保设施的过程中要交纳相关的使用费,企业在整个过程中考虑的同样是利益最大化。
  目前,限制工业污染的主要经济措施手段有扩大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扩大税收政策主要是针对污染企业,扩大消费税范围,使污染企业为污染行为“付费”,推行多污染多交税的政策。补贴政策是针对关系到国计民生或政府财政收入的企业,关闭或停产是不可能的,政府针对污染进行专项补贴,建设预防污染的工程技术设施。
  二、政府与市民
  市民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既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直接受益者;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主要主导者和执行者,政府部门往往为了追求政绩,忽略甚至侵害市民的权利。
  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涉及一系列公共物品的建设,比如垃圾处理和城市绿化的建设、维护和经营等。目前,存在政府重复投资建设公共物品或者投资不当的问题,某些公共物品投资数额较大,主要由政府部门牵头,经营过程中出现厂长垄断,缺乏竞争对手,出现亏损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引进竞争机制,采取由公众选择、民主选举、政府提供(政府引导)的方法。
  环境保护公共物品的投入使用,市民直接受益,由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别是某些完全免费向市民提供的公共物品,公众都有免费使用权,在使用的过程中公众缺乏保护意识,往往在投入使用不久就出现损坏现象。比如,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在通车后的第二天就出现乱贴、乱画现象,影响大桥的美观,同时也说明重庆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低。因此,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政府要有效提供物质性公共物品,同时也要切实保证服务性公共物品(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市民的行动是一个城市文明的象征,所以市民要树立城市主人翁的意识,主动积极保护居住环境,自觉宣传推广环保知识。
  三、政府与环保组织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社会上出现了区域性的、全国性的甚至于世界性的环保组织,这些组织大多不以营利为目的,他们在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公众参与、为国家环境事业谏言献策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团体。但是,目前我国的民间组织在能力建设和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经费不足、生存困难、社会认知度低、专业性不强等。城市环境保护离不开社会的力量,只有民间的环保组织发展起来、公众的环境意识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环境保护才有希望。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大力支持民间环保组织,加大对他们的物质资助,同时给予政策支持和优惠。作为环保组织,也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增强环保专业知识,树立社会公益捐助意识,不断壮大自身的力量。
  总之,虽然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追求,但是政府、企业、市民和环保组织要端正各自的动机,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和生态平衡保持和谐发展。政府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经济;企业要改变以往的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转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发展;市民要加强环保意识,保护自己的家园;环保组织要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一如既往地投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2109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