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十一五”开局以来,镇海区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突破,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以规模企业和支柱产业为支撑,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要素制约,工业经济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日益趋紧,土地保护、信贷缩小等因素对工业经济的影响不断突显,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困扰发展的制约因素,寻求新型工业化道路,使得镇海区工业经济在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
SWOT分析是对组织在一段时间内的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面临的威胁(threat)几个方面的总结,是战略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其中,优势和弱势是侧重对内部资源的分析;而机会和威胁则是侧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把镇海区工业经济作为整体加以SWOT分析,能正确区分和认识内外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并在结论部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内部因素优势,转化自身弱势,把握来自外部的机会,抵御和回避各种威胁。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镇海区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港口、大工程、侨乡等特色优势,随着杭州湾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及宁波绕城高速路的建设,以及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镇海还将成为宁波、舟山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区域间物流、信息流的流动机会极大地增加。
2、产业优势。镇海区工业经济主要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支柱行业,其2006年实现总产值198.91亿元,占全区的29.7%,地区支柱行业作用明显,且发展潜力巨大。尤其随着镇海炼化大乙烯项目的建设,将带动镇海区化工行业的全面提升和优化。
3、物流优势。镇海区是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随着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中心建设的加快和后海塘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工程的起步,镇海区以保税监管物流为主要水平象征,以进出口贸易与出口加工业为主要依托,发展包括仓储、加工、配送、运输、交易、研发、服务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国际物流中心地位轮廓初显。
4、城建优势。镇海区是宁波城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宁波“中提升”战略的有利推动者。在实施“城建推动”过程中,镇海区城市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和形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城开发稳步实施。城市建设的发展,在交通、居住、娱乐、商务往来、通讯、信息、法律服务等方面为镇海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配套平台,不但创造了有利于引进发展工业经济的软硬件环境,还缓解了工业园区和工业楼宇必须考虑的一些社会服务功能,对镇海区工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和支持作用。
二、劣势分析
1、资源型粗放式生产格局未曾扭转。镇海区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耗原材料、高耗能源)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化工、煤炭、机电、电力、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极少,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传统产业设备陈旧,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可见,镇海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工业经济增长是依赖资源、劳动力密集所带来的增长。
2、资源要素综合利用效率较低。镇海区工业经济长期以来依赖的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紧缺的资源与低下的资源利用率又构成鲜明的反差。2006年镇海区每千克标煤产出GDP为6.90元,低于全市11.36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6.43%,高于宁波平均降低率10.04个百分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据测算,该区单位土地平均产出为100万元/亩,远低于先进地区。
3、工业制造业素质不高。目前,镇海区制造业的现状就是“大而不强”,大部分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业大量是来料加工,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没掌握在生产者手里,这样就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特别在加工制造业方面,产业链短,信息化程度低,深加工能力薄弱,从而制约了工业结构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度加工化、技术集约化的升级。
4、节能降耗工作压力巨大。近年来,镇海区节能降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大工程单位的高能耗制约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成效的显现,按照镇海区产业结构现状和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要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的目标,任务艰巨,压力重大。
三、机遇分析
1、宁波“中提升”战略带来的契机。在宁波“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镇海作为“中提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宁波大都市、发展都市经济圈的关键所在。围绕这一思路,镇海区积极推进“中提升”战略,实施了城市低洼地段改造、稍弓弄拆迁、新城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建设3+3工程等,将为全力开发新城,提升老城品位,打下更好的硬件基础。
2、恰当的增长格局和重工业主导的有利增长环境。目前,镇海区经济发展有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工业经济当前新一轮经济增长态势是:以传统的纺织、二轻工业为基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为龙头,拉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样一种增长格局中的多数产业,在镇海区都有比较好的基础。从产业的发展规律看,各国经济基本上是沿着“农业—轻纺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轨迹向前发展,在这条产业转移的链条上,镇海区正处于“轻纺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这样一个阶段,重工业对镇海区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是推动工业经济全面升级发展的一个好的外部条件。
3、政府服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为解决镇海区工业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区委、区政府和各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起与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以及领导分工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和调控职能能力。在当前要素资源短缺的状况下,对土地、资金、水电等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不断孕育市场公平,优化投融资环境,并对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积极的扶持和引导,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来自各方的人才和投资者到镇海创业。
4、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新机遇。加入WTO表明我国正进一步参与以国际分工为背景的产业结构重组。镇海区工业经济可以用全球眼光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企业重组。这样,振兴镇海区工业的稀缺资源不仅可以从本地和全国获得,而且可更多地利用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资源加快振兴和发展。
四、挑战分析
1、来自世界的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给镇海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着考验。对机械、轻工、纺织、冶金等主要传统产业而言,由于缺少骨干优势企业、规模小、技术和装备水平差、综合竞争力不强,其面临的形势将十分严峻,负面效应巨大。对化工、机电、设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而言,除了个别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产量和技术、装备优势,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开放程度低、产品品种少、价格偏高、技术创新慢、机制不灵活等原因,面对更大更强的国际大公司,有可能失去相当的市场份额和现有的行业优势地位。
2、周边城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带来发展压力。其中,鄞州与宁波中心城市联系紧密,使之更多地分享了中心城市经济外部性的正效应。北仑区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和镇海区最为相似,近年来,其以江南工贸区、科技园区和各镇乡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培育纺织服务和机械制造业等支柱重点行业及其配套市场,整体实力明显增强,随着其临港大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会对镇海区工业经济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竞争。
3、工业投资后劲不足。影响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国家将继续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继续把紧土地和信贷两大闸门,对投资拉动经济的宏观政策取向进行降温,所以未来几年项目投资还会大大减少。二是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一路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所以,目前企业投资的大幅萎缩与我们强调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形成极大反差。
4、工业发展受能源限制。近几年,随着镇海区工业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电力、柴油等能源问题也曾一度亮起了黄灯。尤其是每年冬、夏季节的能源供应紧张,常常拉闸限电,影响工业的正常生产,不仅提高了工业成本,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影响投资商投资办厂、发展壮大的信心等,这些都有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
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应用SWOT分析的宗旨在于减少和避免弱势方面,发挥优势,把握机会,使得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为了对这些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发挥镇海区资源强大的综合优势和独特的比较优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一是加快推广节能、节材、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热电联产、风力发电增速器、垃圾发电等重点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尽快发挥效益。三是加大约束力度。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和镇(街道、园区),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实行“两个停止”、“两个不准”,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环评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准投产。(2)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力。坚持节约、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取向和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原则,认真开展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专项整治,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努力保护生态环境。(3)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以特色块状经济为平台,大力培育镇海特色制造业。培育紧固件、轴承、液压马达、工业缝纫机等优势块状行业,推进块状产业的行业协会建设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引导企业有序竞争、错位发展。引导企业拓展有自己特色的市场和产品,齐全区域内优势行业的产品种类,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关注。三是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以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为依托,培育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相关企业共同投入的公共研发平台,或引进优势行业相关的“产、学、研”一体化组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企业提供研发服务。
3、以完善投资结构为途径,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1)在指导思想上,要把高涨的投资热情和科学求实态度统一起来,把投资工作的着力点从单纯注重投资总量增长逐步转到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上来,讲究投资质量,提高投资效益。(2)在投向上,引导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定位、错位发展,围绕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促进重点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技术比较优势,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资源性工业龙头企业的技改力度,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3)在投入来源上,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银行支持、上市融资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和参与国内外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入新的投资主体。
4、以服务中小企业为重点,努力优化发展环境。(1)完善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信用担保、投资融资、创业辅导、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领域服务体系建设,为镇海区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2)加强信用担保。推动镇海区建立完善的担保服务机构,补充担保资本金,不断增强该区民营担保公司的实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3)优化经济环境。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依法设立中小企业科目,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4)加强培训工作。认真组织传统企业技术工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和内容,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和熟练技术工人队伍;加大企业上市辅导培训工作,加快镇海区企业改组上市步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