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1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7/31

作者

□文/侯玉霞

浏览次数

1069 次

毛南族花竹帽的保护与发展
  作为我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毛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金城江、南丹、都安等县(区),其中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主要聚居地。根据调查,现存于民间的毛南族传统文化,共有民间文学、传统傩戏傩舞、民间音乐、山歌、民间工艺、民俗风情、古籍、文物、语言、服饰等十大种类。毛南族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本民族优秀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花竹帽可谓毛南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一、毛南族花竹帽发展概况
  (一)花竹帽概况。毛南语叫“顶卡花”,意即帽底编花,作为毛南族特有的一种手工艺品,花竹帽是毛南族民间传统编织工艺的典型代表,造型独特、亮丽、精巧,花纹工整,图案美观,其精美的工艺和严谨工序经过世代相传,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花竹帽既是毛南族女青年传统的雨具和装饰品,也是男女谈情说爱时男子赠送给女方的定情信物,所以被毛南族女孩子视为爱情与幸福的象征,是毛南族特有的民族工艺品,也是毛南族馈赠嘉宾的珍贵礼物。呈钝圆锥形,用毛南山乡盛产的金竹和墨竹削呈篾子编织而成。分为表里两层:里层的篾子较粗,由12片主篾组成,每片主篾分成30片分篾,共360片,加上20片横栅交叉编织;外层篾子较细,由15片约半厘米宽的主篾组成,每层主篾分48片分篾,共720片,加上60片横栅交叉编织。表层编织细密程度达到密不透光、不渗雨,其边沿用金墨细篾交织成壮锦似的多层花边,整个帽面上平整光滑。里层外沿用金墨细篾交织成一道3~5寸宽的花带,花带中是均匀整齐的菱形图案,图案中交织出梅花点等,构图精美,技艺精致,可与艳丽的壮锦相媲美。帽下正中配有金色细篾织成的高约四寸的弹性垫圈,戴时通风爽快,轻盈舒适。花竹帽作为一种女子雨具和装饰品,旧时编织者众多,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革前,下南乡亦有10余名老篾师以毛竹帽编织手艺享誉乡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雨伞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花竹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花竹帽也逐渐失去了其的实用价值,目前,妇女极少以花竹帽作为雨具佩戴,只是作为一种民间的手工艺品和馆藏品。同时,会编织花竹帽的工匠也寥寥无几,只有下南乡古周村74岁的老人谭顺美一人能编织传统精美的花竹帽。
  (二)花竹帽的工艺特征
  1、造型特征:是铜鼓与圆锥的巧妙组合。铜鼓为平面,起承载作用;圆锥为凸面,为立体状。借助扣条、帽箍、罗边等将两者紧密结合。
  2、结构特征:呈阴阳双层结构,阳面为帽盖,阴面为帽底,中间夹层敷设纱纸,帽捶衬黑绸,轻巧结实。
  3、篾纹特征:以五角星为中心,周边又按六角形环叠交叉辐射编织。
  4、图纹特征:竹帽上下圆心均是变体莲花图对应周边环绕的三层菱形图链。
  5、色彩特征:圆锥斜面为金黄色,外围环绕黑色三菱(近似毛南锦图案),最后又以金色罗边,中间则是黑色莲花做主导引领,色彩对比简洁而分明。
  (三)花竹帽的内涵
  1、文化价值:花竹帽本身就蕴含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古代,一位聪明美丽的毛南族姑娘不图荣华富贵,爱上了从外地来的勤劳忠厚的男青年,男青年有着非凡的竹编手艺,于是用毛南山区盛产的金竹和墨竹编织成了一顶轻盈漂亮的花竹帽送给姑娘做定情信物,后来两人成了幸福美满的夫妻。从此,花竹帽便成了毛南族男女青年的爱情信物,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这一经典故事,反映了毛南族男女青年追求恋爱自由和崇尚勤劳慧巧的择偶观念,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花竹帽的造型、结构、图纹、色彩等折射了方圆相伴、奇正相合、阴阳相生的“和谐”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文化启迪。
  2、工艺价值:花竹帽借助帽模将铜鼓与圆锥两种形状巧妙地结合为一体,又按阴阳对应将帽盖、内衬和帽底紧密相扣,设计巧妙,结构严谨。阴阳各用15~19根竹篾,每根竹篾又由各自两端剖出24~32条细丝编织而成,其中又以五星为心,莲花为形向四周交叉辐射编织,边幅又结成三层菱形,严密而精致。整个编织过程,从选篾、制篾、上模、结形、编织、填衬到定型、整合、勒边、护顶,最后到涂刷釉料,操作程序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整体制作具有较高的工艺研究价值。
  3、美学价值:花竹帽还具有引人注目的美学鉴赏价值。其秀美玲珑的外观、简洁奇妙的图案、精巧细致的编织和严谨吻合的结构以及金墨分明的对比基色,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和精美绝伦的审美价值。
  4、传统良俗价值:由于具有花竹帽独特的工艺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双重承载,毛南族人民整体认同花竹帽社会文化的特定内涵,形成了优良的婚俗:在择偶上追求自由,崇尚勤劳慧巧;姑娘出家时,将花竹帽作为首选的嫁妆,既是荣誉与祝福的象征,又是对男女青年勤劳与真爱的诚挚祝福。毛南族素以花竹帽为标志而教育年轻人弘扬勤劳、诚挚、智慧和诚心的优良传统,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5、经济价值:因花竹帽工艺要求高,技术性强,编织不易,又具有相当的文化与美学内涵,且能编者较少,自古以来是得者自珍。如,在采访下南乡南昌屯85岁的金波奶(因为没有姓名,以农村习惯以其孙子谭金波的名字结合称金波奶)就介绍,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到人家家里帮工七、八天才换得一顶花竹帽,足见其的珍贵。多年来,花竹帽一直是文化、旅游和民俗活动的热门礼品,多作为装饰品、陈列品、礼赠品和纪念品等出售。近年来,每顶帽子价格已经涨至50~80元,而且还要提前2~3个月向民间老艺人预定才能如愿。可见,花竹帽蕴藏着相当大的经济开发价值。
  由于花竹帽具有精美的艺术造型、高超的手工技艺和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新中国成立以后,曾多次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南地区和全国少数民族工艺品展览。博得了观众的好评,迄今许多博物馆都将其作为馆藏物品。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花竹帽列为非物质文化重点保护项目。正是因为花竹帽蕴含的巨大价值,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也加大了对花竹帽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毛南族花竹帽的传承危机
  新中国成立以前,花竹帽编织者甚众,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下南乡还有10名老篾师以花竹帽编织手艺饮誉整个毛南族地区。后来,随着多数人年老渐逝,至今只有下南乡古周村谭顺美老人是全乡乃至全县硕果仅存的花竹帽传统编织工艺的传艺老人。作为毛南族特有的手工艺品,目前的发展状况也举步维艰,传者年纪已迈,学者技艺不精。
  1、花竹帽是毛南族典型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历代均无文字记录和图片说明,仅凭老一辈织帽艺人对年轻一代的学艺人口头传授或是亲自把篾示范。初学者在掌握基本技能以后还要参照前辈工艺进行长时间的反复揣摩和练习,非经长期操作和思考就不能参透其中的编织技艺和神韵。花竹帽这种授艺和传承之间长时间的琢磨和融合使得教与学之间难度较大,极大地限制了花竹帽的再传和延续。所以,历代花竹帽编织中能工巧匠总是极为少数。
  2、花竹帽在毛南山区历来被群众视为珍品,同时由于其中存在着比较可观的经济利益,而且其要求工艺比较高,在传授编织的技能要诀时,编织工匠通常只在直系或嫡系亲属中选择个别质慧手巧者传续,一般都是传内不传外。这种单一的家族式嫡传的方式禁锢了花竹帽技艺的广泛传播,而且,花竹帽编帽技艺繁杂精深,非心灵手巧者不易掌握,这些都使得花竹帽手工技艺在当今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3、目前,毛南族民间传统编织花竹帽的老艺人已存世无几,只剩下下南乡古周村74岁的谭顺美老艺人健在,其余各村的前辈编帽巧匠均已谢世。当前,谭顺美老人在自己编织花竹帽的同时,在上级文化部门的号召下,也担任起传艺授徒的重任。但是,经谭顺美老人调教的徒弟目前都是学艺未精,技术都不成熟,很难独当一面。又因编织花竹帽颇费工时(编织一顶帽一般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平均收入不高(一顶才能卖50~80元),而且也仅仅是不定时地应来人要求而作,并非长期的职业,谭顺美的多数门徒在学艺成后都忙于其他农事而疏于练习,导致在技术上都未臻成熟。
  4、因为花竹帽手工艺的特殊性与民间加工的零散性和个别性,县乡之间很难创建销售机制和强化工艺传承机制,谭顺美老人的几个门徒也难以在目前的零星加工编织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随着毛南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改变,花竹帽在民间婚姻中的传统的圣洁观念也正在受到挑战,其象征涵义和文化内涵也正在逐年淡化。而且,其过去作为雨具的形式也正在被各式各样的现代化雨伞所代替。这样,花竹帽无论是在技艺的传承上,还是在现实生活的功用上,都存在着逐渐淡化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趋势。
  三、毛南族花竹帽的保护与发展建议
  1、政府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为了避免民族文化资金被分流挪作他用,上至中央、下至地方政府都要形成统一垂直管理的机制,真正将文化保护扶持款落实到基层的文化保护中。只有这样,才会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建立健全毛南族花竹帽技艺传承保护工作机制。首先,制定花竹帽工艺保护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全县性花竹帽工艺大普查和专业性调查,分类整理普查和调研资料,建立健全花竹帽工艺保护资料数据库;其次,筹备创建下南乡古周村毛南族花竹帽工艺生态保护区,从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编织工匠收徒传艺,并在适当的时候举行花竹帽文化艺术节,组织全县民间花竹帽文化传统工艺保护成果展览;再次,创立民间花竹帽工艺传承教育队伍和中小学校花竹帽工艺艺术美学讲习教育基地,筹备编写花竹帽编织工艺美学讲习教材,尝试将花竹帽工艺美学引入全县中小学“乡土文化”教育课堂。
  3、筹建毛南族民俗文化村。地址选在毛南族聚居地下南乡。借此将全乡毛南族民间花竹帽编织艺人和民间傩师、木面雕刻工匠、石碑雕刻世家集中于民俗村居住,按传统习俗设置民间住宅和恢复毛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集民俗、风情、旅游、民居建筑、民族工艺等诸多因素营造独特的民俗村居环境,形成毛南族文化与旅游的主打品牌,综合启动文化、旅游、商贸、手工艺生产等产业,在促进经费发展的同时,达到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发展的目的。
  4、发展民族旅游,开拓花竹帽市场。传统的手工艺技艺花竹帽的编织还是处于一种零星的加工状态,其主要的销售还是局限于逢贵宾来临和庆典仪式上,由政府统一订制和采购,作为装饰品和纪念品馈赠嘉宾。一旦失去这种政府采购或团购的方式,花竹帽的编织就处于一种萧条期,缺乏产品市场的销售,也使得比较注重现实功利的群众缺乏编织的热情,导致了花竹帽后继无人的局面。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是培育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最直接和最实际的温床。环江在民族风情旅游方面还处于一片空白,旅游开发的重点主要以民俗风情旅游为主,应在民族风情、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上下功夫,以此来宣传毛南族的文化品牌。以环江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利用环江拥有的独具特色、风情浓郁的毛南族民俗文化以及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化、饮食特色、土特产品等来弥补环江旅游景区、景点、景观单一的不足,开发民俗和生态型旅游产品。一方面以文化带动旅游;另一方面以旅游带动经济,最终达到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旅游业一旦发展,必将使更多的人来到环江了解毛南花竹帽,购买花竹帽。■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85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