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分析,找出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概况
英国城镇化率由20%上升到40%用了120年的时间,法国用了100年,德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30年,而我国大约用了22年,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1倍多。回顾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阶段:1949~1957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6个百分点,属于正常城镇化阶段。1958~1960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5个百分点,属于过度城镇化阶段。1961~1963年,城镇化为负增长。1964~1978年我国城镇化处于停滞阶段。1979~1995年城镇化率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也属于正常城镇化阶段。1995~2005年全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4个百分点,属于过度城镇化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非常迅速,城镇化率由1978年底的17.9%上升到2007年底的44.9%,每年提高近0.93个百分点,这个增长速度是世界主要大国在相应发展阶段中最高的。特别是“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全国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4个百分点。从总体规模来看,1978年底全国有城市193座,建制镇2,173个,而到200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655个,建制镇20,000个。同期,城镇人口由1.72亿增加到5.9亿。就城镇的总体规模和城镇人口数量来看,我国可以和世界上亚洲以外的任何一个大洲相比。
二、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镇化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现虚假城镇化和贫困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
1、我国一亿多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属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规模巨大的农民工虽然在统计上已被计算为城镇人口或被城市化了,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也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城镇居民所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显然尚不能算是真正的市民或城镇人口,更不用提他们仍在农村老家的家属了。因而,从城镇化质量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含有较大的虚假成分。
2、一部分城镇化率是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城镇辖区面积扩大带来的结果。一些地区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城镇的辖区面积,但是这些“城镇区域”的产业结构并未转型,缺乏产业支撑,也基本上没有城镇的基础设施供应,实际上仍然是农村。
3、“农转非”带来的城镇化。农转非使大量农民失去土地,但是这部分农民只是户口变成了城镇户口,住房变成了城镇住房,他们的就业等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部分农民并没有真正地被城镇化。
(二)蔓延式的城市建设和区域空间失控
1、城市人均占地面积大。九十年代以前,我国城市人均占地普遍偏低,但是10多年来,城市占地大规模扩张,城市人均占地达110~130m2的高水平,这个水平是大多数人均耕地资源比我国多几倍乃至10多倍的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一部分城市的水平。美国和澳大利亚人均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宽广,其城市布局属于蔓延式,但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包括郊区在内,美国纽约人均占地也仅为112.5m2。
2、城市用地结构出现严重问题。很高的城市人均综合用地指标,并没有普遍给大部分市民带来生活空间的扩大和改善。许多大中城市中很大的生活居住区,楼群稠密,但很少乃至没有几亩地的公共生活空间。这与豪华的政府办公大楼及大广场、大绿地、大立交等相比,形成了尖锐的对立。而在欧美的各种规模城市里,极少有我们这样宏大的广场和绿地,但却有众多的小型化的公共生活空间可以供市民享用。
(三)城镇化水平地区差异明显。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进程比中、西部地区快,已经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中部地区正处于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西部地区仍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四)城镇化过程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甚至破坏。城镇的发展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但是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规划不合理、城镇化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到2007年,我国城市淡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已经很普遍,全国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10个严重缺水,占全国城市的1/6;研究表明,我国适宜人类居住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19%。
(五)城镇规划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科学性。有的城镇规划不顾环境和资源约束,忽略城镇发展的规律,制定无法达到的目标;又有的缺乏科学论证,主要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有的规划不公开,缺乏公众的广泛参与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种种原因造成编制的城市规划违背国情、盲目攀比,超越资源环境、经济承受能力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六)城镇建设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地方特色是一个地方的生命力所在,而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应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例如,我国很多老少边穷地区其实是颇具特色的地方,有的历史文化积淀身后;有的民族特色突出;有的红色旅游资源众多,等等。但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很多地方都是重开发,轻保护,忽视城镇文化内涵和历史美丽,而一味贪大求洋,盲目模仿外国外地建筑,造成了很多宝贵文化遗产的消逝。
三、针对我国城镇化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涉及到产业的转型和新产业的成长、城乡社会结构的全面调整以及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环境的支撑,以及大量的立法、管理、国民素质提高等方方面面,它必然是长期积累和长期发展的渐进式过程。
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就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健康城镇化已经成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科学发展观落实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城镇化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走一条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即走一条“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道路。
(一)根据城镇产业的吸纳能力、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逐步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我国城镇化水平应该由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其转型的进程和就业岗位的增加来决定,不同区域的城镇发展速度应该有所差异,各地区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应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发展目标,不能在城镇化率和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进行盲目攀比。
(二)东京、香港等城市的经验值得我们宣传和参考。东京、香港均采用高密度、集约型发展道路。东京,作为日本的首都和国际大都市,虽然承担国家政治功能和国际性机构服务的功能,其人均用地只有78.7m2。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土地总面积1,068km2,760多万人,地形多山,城市建设用地大约210km2,人均建设用地才35m2。认为用地不气派,城市就没有竞争力,就不能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的决策者和规划者,需要转变理念和标准。
(三)走大中小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城镇发展现状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三大区域要依据自身的资源、区位、市场潜力、历史文化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合自身特点的城镇化对策。
(四)健康的城镇化应与当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是基本国情之一,人均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城镇化所必备的资源相对缺乏,因此,我们只能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
(五)搞好城镇规划,更多地吸纳公众意见,建立广泛的公众民主决策机制。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相互衔接、科学合理的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促进城镇的合理布局。政府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介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群众公布,积极听取公众的不同意见。城镇居民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社区组织”,通过居民协商积极参与城镇规划,在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利用法律同政府和房地产商进行谈判,维护自己的正义空间权益。
(六)在城镇建设进程中,要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城镇的生态品位、文化品位和艺术品位,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历史是城镇之根,文化是城镇之魂,特色是城镇的生命力。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在于奢华,而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在于铺张、气派,而在于它与历史和谐一体。很多城镇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古迹,完全可以建设出自己的特色,体现出独特的文化品位和魅力。文化生成能力,能力支持发展。这样的城镇才有个性,才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潜力,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展现独特魅力,避免千城一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