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2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9/4

作者

□文/明 娟

浏览次数

943 次

安徽承接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研究
  提要 长三角产业升级带来的产业梯度转移为安徽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安徽产业梯度状况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必要条件,但安徽产业集群水平偏低,竞争力水平不高,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在优势产业发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布局。
  一、安徽产业梯度转移机遇分析
  产业梯度的概念是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的差异紧密联系的。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此后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产业与技术存在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
  长三角地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但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约束也逐渐显现,需要一个土地资源、能源原材料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市场容量大、交通条件好的经济腹地来扩展发展空间。构建泛长三角经济区,可以使长三角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配置资源,有利于长三角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进一步提升原创力、辐射力。安徽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近,且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正好可以缓解长三角的供需压力。同时,安徽的产业与长三角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以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融入地区产业分工体系。
  二、安徽当前梯度转移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初胡锦涛在安徽视察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
  (一)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安徽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交通十分便利、腹地市场广阔、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同长三角梯度差异明显,互补性较强,是长三角产业转移最为有利的承接地。独特的区位地缘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也使安徽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区位优势。安徽位于华东腹地,与浙江、江苏等东部省份的接壤线长达2,000多公里,省内马鞍山、巢湖、滁州、黄山、宣城等7市23县与苏浙鲁相接,省会合肥距南京仅约150公里,马鞍山距南京还不到50公里。长江、淮河、新安江、水阳江、滁河和芜申运河等黄金水道,合宁、宁马、宣杭、徽杭、沿江等多条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以及2008年4月份投入运营的合宁快速铁路,又进一步拉近了安徽与长三角的距离。未来五年,安徽将全面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快速交通网络。
  2、安徽资源丰富。安徽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38种,探明储量的有83种,煤、铁、铜、磷、明矾石、硫铁矿和水泥石灰岩等38种矿产居全国前10位。其中,煤炭储量最为丰富,达145.5亿吨,占整个华东地区的一半,淮南、淮北煤矿是国家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安徽是国家级材料工业基地,拥有马钢、铜陵有色等特大型金属冶炼及加工企业,产能分别达1,600万吨和66万吨,是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明显加快,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成倍增长,这为安徽基础雄厚的原材料工业和富足的能源供应优势的发挥提供了新的契机。安徽是个农业大省,粮、油、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8%、7.3%和4.8%,安徽向长三角提供农产品,运输距离短、成本小、价格低,可以较好地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
  3、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安徽劳动力丰富,同时也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转移就业压力较大的省份。目前,安徽每年外出流动人口超过1,300万人,其中跨省务工1,000多万人,约占全国劳动力流出人员的10%,仅次于四川。所以,富余的劳动力资源使安徽劳动力成本不仅大大低于沿海发达省市,而且与中部地区相比也较低。
  安徽的土地、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人均耕地面积为长三角的1.7倍,用工成本不到沿海的70%,综合商务成本只有沿海的33%左右,有利于长三角降低产业转移成本。
  (二)安徽目前产业梯度状况
  1、产业梯度差异。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越小,即存在严重产业同构现象,则说明地域分工水平越低,地区间竞争越激烈,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就越大;反之,合理分工形成较大的产业结构差异,那么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各个地区也就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安徽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农副食品加工、烟草、橡胶、有色、塑料、水泥、冶金、汽车及零配件、电气机械等行业,而长三角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汽车、钢铁、电气、电力、纺织、服装鞋帽、化工、石油加工等行业。通过区域间产业结构整合,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2、长三角正面临向外围扩散的趋势。目前,长三角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及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而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因面临着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资源匮乏、投资成本剧增等一系列困扰,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安徽正好能顺应这一趋势,在加工制造、能源、原材料、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前景,承接这些产业转移可与长三角经济形成较强的互补性。
  三、产业集群的形成对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影响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其中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一方面产业集群的极化效应有利于促进专业镇的率先发展,形成区域增长的发展极;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具备很强的地域性,产业与集群相互依赖。集群在一定地域、人文环境下形成,且一旦形成就成了这些专业镇的无形资产,是品牌和商誉的象征,而按产业转移理论,这些集群效应因产业转移而丧失。
  首先,土地成本与企业间的分工协作网络。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压力之一就是土地价格的上扬,发达地区在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以后,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会出现过度膨胀的情况,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供给缺乏弹性的土地资源紧张,工业用地成本增加,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因此,发达地区将自己的处于成熟期的产业转移到次级地区,从而为新兴产业腾出空间,这就出现了产业梯度转移。而由于产业集群的存在,企业间在特定地理空间形成的分工协作网络,却弱化了这种动力。集群内长期形成的基于分工协作的完整产业链体系,促使企业在特定区域内落地生根,除非整个产业链出现转移,否则企业不会考虑迁移到其他地区。这种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使群内企业产生较强的区域黏性,严重遏制了企业的外迁。
  其次,劳动力成本与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追求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是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又一动因。安徽是人口大省,目前每年外出流动人口超过1,300万人,仅次于四川。而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长三角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且劳动用工成本也不断上升。但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与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也阻碍了这一动因。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和熟练劳动力,且在这一地区,高校云集、科研机构众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为企业降低了劳动力的搜寻成本,使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减少了内在动力。
  再次,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资源换产业”的发展思路在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面前失去吸引力。安徽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且分布集中。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地区企业追求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也是产业发展的规律。但是,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通常会加强对区位条件的要求而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因为高度的、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其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对象是面对全国、全球市场的,必须有较好的区位条件与之配套,如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和基础设施、有影响力的核心城市、较高的市场化程度等。
  最后,税收优惠政策和市场化程度。从目前安徽的实际经验来看,税收优惠仍然是招商引资、吸引先进地区产业的主要手段之一,这种政府层面的、积极的行政措施,会对安徽省内的产业转移起到一种促进作用。但是,相对于行政手段而言,产业集群对市场化的要求更高,凡是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产业集群的特征就越高;反之则反是。这是因为经济的开放程度影响到资本的筹集以及劳动力和产业技术充分自由的流动与组合,是产业集群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发展产业集群也是繁荣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四、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安徽区域产业梯度转移对策
  从长远的、战略的眼光来看,区域产业的梯度转移规律是不容忽视的,许多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果长三角地区不能够适时地转移出自己的处于衰落期的产业,则将会限制其进一步吸收和创建高新产业的能力。如果安徽不能借助地缘优势率先承接长三角的产业,则难以实现工业化的起飞,将会在全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利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提高安徽区域经济竞争力,本文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点抓优势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产业的空间聚集度。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培育产业集群。立足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高起点、高水平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备、品牌过硬的产业集群,打造工业发展的“集团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发展优质、安全农业,抓好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大力推进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布局。扩大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放眼于长三角的产业现状和趋势,从已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出发,提高产业配套的水平和规模。交通基础设施是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据区域经济流向,做好与长三角交通规划的衔接,尽快构建与东部相连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三)抓好产业服务环境、交通和信息环境、市场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等建设,营造公正、公平、开放和富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市场为导向,清除妨碍贸易的政策障碍,打破地区封锁,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市场壁垒,建立透明、便利、规范的投资促进机制,打造政策最优、服务最好、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环境品牌,吸引长三角的资金和产业流向安徽。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发展区域经济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不能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不能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不能让开发区、试验区和工业集中区成为新的污染源,同时加强资源节约。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强化能源、水、矿产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节约用地,有效保障发展。引进和发展节能型、生态型和环保型产业,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本文为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关键问题及主要措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803050302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4857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