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在社会中,我们需要依靠他人和社会来生存,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形成了群体。有政治群体等组织化的正式群体,也有因特殊事件聚集起来的非正式集群。由于群体中的个人可以有多重身份,群体之间也有软关系相连,因此群体并不是个人在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存在着多元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这便是所谓的“群体心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社区逐渐形成发展,网络社区中的群体心理逐步形成。但是,和现实社区相比,网络社会心理的产生和运作又具有自己的特点。从2005年4月9日北京市民反日大游行事件,到2006年网络上沸腾一时的讨伐“铜须”事件,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网络社会心理对引发社会运动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一、问题的提出和概念的界定
(一)群体心理的传播。心理学家库利认为,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这说明传播是人与人交流的基础,而且以各种符号作为传播和互动的介质。在这其中,群体心理也是介质之一,更是传播的基础。群体心理主要依靠自我、人际、组织和大众这样一种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多层次格局进行传播。
群体心理在传播过程中使个体产生了群体归属感,使成员产生了在认识和评价上保持一致的群体认同感。在这种作用下,使得群体形成了内聚力。这是群体产生集体行为的先决条件。
(二)群体心理和社会运动。西德尼•塔罗认为,社会运动是基于共同的目标和社会纽带,以与精英、对手和权威连续互动的方式进行的集体性挑战。而在《运动中的力量——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中同时又指出:“第一,发起集体挑战;第二,利用社会网络、共同目标和文化框架;第三,通过联系结构和集体认同,增强团结,以支持集体行动。这些就是社会运动的主要步骤”。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群体是社会运动的主要载体,尤其是那种有纽带、有组织的团体。而群体心理成为了动员人们参与社会运动的武器。
(三)舆论、谣言与社会运动。舆论、谣言等是人类语言化传播现象之一,是一种无组织群体里的意见表达和信息传递,也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在传统社会运动中,舆论和谣言起到了宣传、动员和理论准备的作用。现在,虚拟社区为舆论和谣言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使得这种社会心理传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匿名化可以使人们轻易将自己的不满情绪表达出来,同时又不被他人知晓,而他人也能够很容易地做出回应并形成共识,这种舆论力量十分强大,于是许多社会运动者将网络社区作为了运动的出发地,借助虚拟社区为现实社会运动做动员。
通过上述对本文所要研究主题的界定和相关概念的简单阐述,本文主要研究群体心理传播对于形成社会运动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当今网络虚拟社区发展过程中,因传播手段的变异引发社会运动的新变革。
二、相关理论支持
在该题目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参考了框架建构理论和资源动员理论,以此将群体行为从社会心理学研究范畴向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转移的过程,从而突出群体心理传播、集体认同等环节对于社会运动的影响作用。具体如下:
(一)框架建构理论。社会学家斯诺认为,框架是一种“理解的模式”,这种模式使人们能够定位、感知、识别、标识在他们的生活空间及外部世界中发生的事情。而在社会运动研究中,框架是指社会运动中所需要的群体共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和社会改造主张等。但是,对于具体的社会运动,一个社会运动所持有的意识形态或话语体系等“框架”有时会很难与运动动员对象的实际利益、兴趣或怨恨感联系起来,为了有效地动员群众,社会运动积极分子在大多数场合都需要把他们所持有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进行改造,将其与动员对象的直接利益或情感联系起来。斯诺将这个过程称之为“框架整合”。
显然,框架整合是对群体心理的再塑造和“美化”的过程。群体心理来源于参与者的个人心理,但是并不是简单的叠加。群体存在的基础是参与者的共同点,但是为了联合更多的参与者,有时只好放宽群体的边界。同时,要把握限度,以免招来过多的搭便车者,甚至导致群体从内部瓦解。
(二)资源动员理论。资源动员理论是由麦卡锡和左尔德提出来的。他们认为,随着社会大众和经营的可支配资源增加,社会运动部门可以获取的资源的绝对的和相对的数量也会增加;社会运动部门可以获取的资源的绝对数量越大,为争取这些资源而崛起新的社会运动产业和组织的可能性越大;一个社会运动组织越是依赖于孤立的襄助人,资源向该社会运动组织的流动越不稳定。
资源并不仅仅表示可支配的金钱、积累的财富,参与社会运动的人员、科学技术等同样是资源。
在框架整合之后,群体心理被广泛地传播,主要表现是该群体的性质和职能被人们所熟知,于是不断有人员加入该群体。这些群体成员成为了社会运动组织者的可支配资源,保证了群体的生命力,从而使社会运动能够得以开展。以网络为代表的虚拟社区迅速发展,对于社会运动而言,这同样是重要的资源。与此同时,网络中的群体也在逐步形成。虽然形成的原理与现实群体相同,但是在人员构成和交流方式上存在重大的差异。
三、运用研究方法进行案例分析
笔者主要采取了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运动过程来分析群体心理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寻求新的思考。
案例1:2005年4月9日北京市民反日大游行
据德新社报道,此次反日游行之所以有数以万计的民众响应,起源于一位网民的建议。这正充分说明了虚拟社区对现实社会的社会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们不禁要问,在此次事件背后,运动参与者之间的联结纽带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除了网络对游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外,我们发现此次反日活动是建立在共同的群众心理上的。中国、韩国等周边亚洲国家纷纷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日,有着共同的斗争对象。日本不承认其侵略历史,而且在领土主权等问题上挑战邻国民众感情,民族心理被激发。民族心理是群体心理的一种表达方式,全国人民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认知取向。因此,随着民族心理的传播,得到一致认同,节省了框架整合过程,所以各地的反日运动突然间爆发,前期准备时间虽短暂,但参与人员十分广泛。
案例2:魔兽江湖追讨“铜须”事件
热门网游《魔兽世界》中的一位玩家于2006年4月在网上自曝,其结婚六年的妻子,由于玩《魔兽世界》并加入了公会,和公会会长“铜须”在虚拟世界里长期相处产生感情,并且发生一夜情的出轨行为。
此事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就在此事爆出后短短几小时内,就有100多名玩家进行声讨,甚至在游戏里组织起针对“铜须”所在公会的抗议行动:静坐、游行、谩骂、自杀……其目的只有一个:“声讨”铜须。
“铜须”事件突出反映了网络身份匿名导致的网络群体社会运动。虽然该事件发生于虚拟社区,而且无论从发帖者到讨伐者都具有匿名性,从主体上来讲,更像集群行为,可以定义为一起发生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社会运动。暂且将丑闻的真实性放在一边,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样一篇不知真假的帖子,为什么会引发网络的强烈反响呢?
虚拟社区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泛的特点,这导致产生网上舆论猛烈的情形。许多人选择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跟踪舆论。中国社科院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闵大洪教授认为,主要是现实中民意很难有平台参与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的决策,因此当互联网普及后,由于它传播的特殊性,成为了监督公共决策和裁判的“第四种权力”。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人们通过BBS、BLOG等便捷地参与网络媒体,参与自己关心的社会事务、政府工作、他人生活等评论,有较强自由。在这样一个虚拟社区环境中,针对某一现象很容易就形成舆论,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在这个虚拟社区中寻求发泄,具有相同持“真理”的人很快结成“正义者”同盟,当关注和发表意见的人数达到门槛人数时,便产生了针对共同目标的社会运动。这种联盟看似是临时性的,但是因为他们传播的“群体心理”是加入主观情感的“道德正义”,具有稳定性,这种群体的舆论很容易产生巨大杀伤力。
四、结论
笔者之所以为本文起名为“当螺旋不再沉默”,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内尔•纽曼在1974年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人对自己环境进行观察之后所做出的判断,人们需要用察言观色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取向,以便尽量使自己保持与多数人一致。的确,这种从众心理仍然是传统社会群体中人们行为的潜规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运动的动员。
在虚拟社区不断发展的今天,这种效应却不断接受着考验。正如上文两个例子指出,在虚拟社区中,人们的独立性增强,个体匿名性导致自主决定行为取向的现象越来越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沉默,这样进一步引发更多的人产生共同心理,在群体心理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一个个文化群体。这种虚拟社区的群体将成为未来社会运动酝酿和发展的主要模式。笔者有理由相信,“螺旋”不再沉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