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在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后,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渐渐暴露出战略定位不清晰等诸多问题。本文就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利弊这一热门问题展开讨论,为不同类型的城市商业银行提出不同的改革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自1995年7月全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合作银行成立以来,城商行已经历了十三年的发展历程。当初,城商行大多是由城市信用社、城市内农村信用社及金融服务社合并而来。其成立之初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保支付、防挤兑、稳过渡,经营活动被严格限制在所在城市。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银行改革的不断提速,城商行也面临着银行业改革与开放大潮的机遇与冲击。
近年来,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在某些规模较大、业务范围较广的中心城市商业银行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所以跨区域经营似乎成为了城商行新的发展模式与趋势。2006年8月9日,北京银行正式宣布该行天津分行筹建申请正式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该行是继上海银行之后第二家获得跨区域经营资格的城商行,同时该行也成为全国第一家在两大直辖市同时拥有分支机构的城商行。其实,仔细看看不难发现,目前实践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都坐落在经济发达、实力雄厚的中心城市或直辖市。但是,我国大部分城商行都分布在广袤的二线城市,那么,联合重组、跨区域经营这种适合大银行的固有模式应该成为这些中小规模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吗?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业现状
在成立城商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商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出生以来就具有先天不足的劣势,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也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
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城商行在不断壮大的同时,自身积聚的风险也在不断扩大,面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乃至外资银行的前后夹击,城市商业银行业的整体经营状况不容乐观。2004年8月,在首届全国城商行董事长培训班上,唐双宁提出城商行改造的时间表,并对全国城商行进行六个档次的分类。自此,城市商业银行业的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进而,其改革速度开始加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06年末,全国城商行资产总额为2.57万亿元,较1999年末增长364%;负债总额为2.45万亿元,增长362%;2006年一年,全国城商行实现利润136亿元,资本充足率达8.48%,不良贷款率降至4.8%。在2006年度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有9家城商行成功入围。
虽然城商行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市居民、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提出要成为社区银行、市民银行的发展方向,一些城商行在这些方面确实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但总体上看,城商行的发展仍存在战略定位不清晰、摇摆不定的问题。所以,论及城商行的改革策略,首先要根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产规模等指标将全国所有的城商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与国有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媲美的中心城市商业银行,它们资产规模雄厚,拥有大量经营跨地区甚至跨国界业务的企业客户;另一类是大量的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型城商行,规模虽小但能准确了解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全部城商行按资产规模划分为三类:资产规模在200亿元以上的,划为大型城商行。其中,北京银行和上海银行资产超过2,000亿接近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标准,也可将其归为超大城商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划为中型城商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划为小型城商行。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商行,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改革策略,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策略
城商行成立之初,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然而,随着某些城商行经营范围的扩大和领域的延伸,加之当地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商行的业务种类也已大大超越仅仅满足当地经济的要求,单一城市制经营模式已经成为这些大型城商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跨区域经营势在必行。
1、地域限制不利于大型城商行分散风险。对于某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而言,其往往拥有较多大型的公司企业,这些公司的业务经营绝非仅仅局限在单一城市中,大多是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的。城商行本着利益驱动的原则,也会主动争取将这些大型企业纳入自己的客户范围。同时,企业跨地区开展经营活动,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在当前全国统一的信用体系尚不是非常完善的情况下,银行更多依靠企业业务所在地的分支机构搜集企业的信用资料。但如果城商行不准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必然造成城商行在异地信息获取上处于劣势地位,而长期信息不对称会隐含较大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这是许多大型城商行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也成为了推动这一类大型城商行跨区域经营的重要动力。
2、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商行业务发展。伴随地区经济一体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做大做强,资金的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不论是资金的流入抑或流出,都需要一个结算渠道。但城商行的单一城市经营制使资金的跨区流动和结算超出了其自身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自己不得不“主动”放弃一些优质客户,从而造成城商行客户的大量流失。这也是“许多企业在规模较小时与当地城商行的关系非常好,而一旦这些企业做大,实现跨地区经营,往往就会与城商行分道扬镳”现象的最好解释。此外,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需要城商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在大力鼓励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今天,就银行卡的发放来说,城商行的异地无网点也成为了他们获取这一中间业务收入的障碍。再加之诸多条件的限制,城商行拓展业务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分摊,使其对产品创新往往也感到力不从心。
3、地域限制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对于一部分大型城商行来说,当初对城商行的服务定位已经远远超越了它现在的发展现状和客户群。定位和实际运作水平的差异使这些大型城商行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另外,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外资银行最终将与中资银行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如果这些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城商行还不实现跨区域经营,它将处于一种“内外夹击”的境况之下。一方面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中心城市分支机构的倾斜力度;另一方面外资银行也在通过抢夺高端客户等方式慢慢蚕食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市场。这就必然造成在单一城市从事经营活动的城商行,只能继续眼睁睁看着当地市场份额的丧失,却又无法向外地开拓市场。显然,这不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
四、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策略
作为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如上文所述,可以采取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抗衡的规模化发展道路。但是对于广大小规模、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来说,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化解威胁,走社区银行发展道路,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在2006年度中国盈利最好的37家城商行中(资产利润率大于0.8%),其中有宁波、杭州和南京等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在500亿元以上),但更多的却是乌海、稠州、南充和新乡等小型银行(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区银行仍然是、也完全可以是一种盈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规模扩张上市、“捆绑”重组并非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唯一模式。
1、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为中小型城商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有利空间。我国的银行体系发展至今,基本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的格局。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立足于国家重点发展行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其愿意将那些信息比较对称、交易成本较低的大企业作为目标客户,而对中小企业设置较高的融资准入门槛。同时,外资银行鉴于经营范围的限制和网点方面的劣势,与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首先集中在对高端优质客户的争夺上。在这种格局下,中小型城商行是唯一可以寄希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银行,大银行抓大放小的竞争策略为中小型城商行预留出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时,将中小型城商行定位于社区银行,无形中化解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威胁与挑战,选择大型商业银行较少涉及的关系型贷款和零售业务,将为中小型城商行的发展开辟广阔的利润空间。
2、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是中小型城商行壮大自身实力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已成为解决社会就业压力、推动经济活动的有效途径和主要动力;同时,中小企业的迅猛发展对金融支持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小企业发展离不开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规模相对较小,无力为大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加之中小金融机构一般是地方性的,从而易于了解地方上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这就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同时,贷款给中小企业之后也能够相对容易地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贷款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中小企业巨大的金融需求说明,其市场潜力巨大,中小型城商行拓展中小企业市场将大有可为。据世界银行的相关调查显示,银行每增加一单位的资本投资,中小客户能够获得的边际利润高达117%~847%,远远高于大企业的水平。因此,中小型城商行若能形成针对中小企业的独特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扩大其经营规模及市场份额,还可构成坚实的利润支撑点。
3、中小型城商行自身实力决定了服务中小企业是其理想选择。中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非公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经济为社区服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中小型城商行是填补这一空白的理想选择。一方面中小型城商行一般规模小、资金实力弱,无力单独承担较大的项目和满足较大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这些看似劣势的方面又可以转化为城商行的经营优势:首先,规模小可使城商行更有效地致力于业务创新,开发出贴近当地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其次,作为地方性商业银行,它们对地方市场比较熟悉,在信息上更贴近当地的中小企业,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能够获得那些通常很难量化的“软信息”,以此来评估贷款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并施之以有效的管理。最后,中小型城商行还具有管理层次较少、信息反馈灵活、金融交易成本低等特点。以上几方面决定了中小型城商行最易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