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经贸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一批规模实力强大,具有一定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日益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内涵
所谓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企业或个人对另一国的企业或经济组织(机构、社团等)进行的投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下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投资者母国以外的国家所经营的企业中拥有持续收益的一种投资,其目的在于对该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有效的发言权”。
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创办新企业,形式有独资和合资,其中机器设备、厂房存货等有形资产和技术专利、商标权等无形资产均可以折价入股;2、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包括建立附属机构;3、收购国外企业的股权达到一定的比例以上;4、利润再投资,即投资者将在国外投资所获利润再次投入该企业或其他企业。
二、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理论解释
(一)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在其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研究》中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于市场的不完善或不完全竞争,而这种不完全使跨国公司拥有垄断优势。所谓市场的不完善分为四种类型:1、由于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2、产品市场的不完全;3、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4、由政府课税、贸易限制措施引起的不完全。前三种市场不完全使企业拥有垄断优势,第四种不完全则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利用其垄断优势。所谓垄断优势是指跨国公司所拥有的“独占性的生产要素优势”,包括资本的集约程度高、技术先进、强大的产品开发能力、完善的销售系统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等。跨国公司通过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新企业或收购、合并国外企业,实现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使得本国产品跨越对方国家政府实施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从而使得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76年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对过去20年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做了概括分析,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三个方面:1、若外国企业要在另一国进行投资和生产,与当地企业竞争,必须具有某些来自其所有权性质的优势,即垄断优势或竞争优势;2、企业在利用其所有权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满足内部组织带来的经济收益大于外部市场,即内部化优势;3、投资东道国必须在资源、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具有特殊的禀赋,企业才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即区位特定优势。所谓区位特定优势是指自然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在这三种优势中,第一种和第二种优势侧重从垄断优势和内部化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种优势则侧重从自然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进行分析。
(三)尼克尔博克的寡头反应论。1973年经济学家尼克尔博克以寡头市场结构为研究对象,从争夺市场目的出发,提出了寡头反应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大厂商,因此他们会互相警惕注视对方的行为,如果有一家率先去海外投资设厂,就会打破原来的竞争均衡,率先取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在竞争中领先。此时,其他几个对手就会相继效仿,追随带头厂商到海外投资,以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从而保持竞争关系的平衡,巩固自己的竞争地位。因此,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跨国公司扩大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的手段。
(四)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有关,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可以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产品导入期,企业注重产品的设计及其功能,产品质量不稳定,因此企业的生产集中在国内。在产品成长期,产品逐渐标准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企业便到劳动成本相对较低、市场需求较大的国家设立子公司从事生产。在产品成熟期,产品的生产程序、工艺完全标准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跨国公司便到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设立工厂进行生产。在产品的衰退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失去销路而被淘汰。因此,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运动中,由于竞争条件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的决策。
(五)小岛清的切合比较优势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切合比较优势论。该理论认为:日本的对外投资行业是丧失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的那些行业开始,投资目的是为了获得原材料和中间品。对外直接投资是建立在两国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的,这种投资可以发挥投资东道国和母国双方的比较优势,使两国都受益。由于国家之间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中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分析
(一)以规避贸易壁垒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贸易自由化逐步发展的今天,保护贸易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还不同程度的存在。除了关税壁垒外,还有WTO规则框架下所允许的诸如进口配额、技术标准、环保要求、检验检疫条件,以及区域性贸易组织对外部非成员国的歧视性政策等非贸易壁垒。目前,在我国的家电生产行业中,出现了一批诸如海尔等规模实力强大、资本技术优势突出,具有一定垄断优势的企业。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这些企业纷纷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但是,这些企业在欧盟市场遭到配额限制,如欧盟给予中国彩电企业40万的进口配额;又在美国市场遭到反倾销调查,如对中国彩电征收高达20%~25%反倾销税,使企业出口成本大为增加,价格毫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垄断优势理论,海尔集团通过在欧盟、意大利、美国南卡罗莱纳州设立生产基地,从而实现生产的本地化,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规避了东道国设置的障碍,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二)以获取资源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经济在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对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此类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过多年的开采和使用,我国国内石油、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要大量获取此类短缺资源将会越来越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通过支持有条件的石化企业利用跨国并购等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可以缓解国内对石油需求的紧张局势。如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耗资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PK),使得中石油拥有PK公司在哈萨克斯坦的12个油田的权益,得到了已证实的和可能的5.5亿桶石油储量。又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35亿美元成功收购俄罗斯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96.86%的股权,使得中石化每年增加石油产量约600万吨,同时使其石油储备增加14%。我国大型国有石油石化企业的收购行动,使得我国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有效的资源配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目前石油资源紧张的局面,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三)以争夺市场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随着我国经济三十年来的迅速发展,由于国内产品供过于求,竞争激烈,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生存空间非常有限。在我国政府大力倡导“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一批具有一定资本技术实力和一定垄断优势的大型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或收购国外企业,占领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根据寡头反应理论,在知名大企业走出去扩大市场的情况下,其他企业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会追随大企业去海外投资,来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如在海尔集团坚持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到国外投资设厂,实施收购获得成功的带动下,TCL集团以820万欧元收购号称“德国三大民族品牌之一”的施耐得,使得TCL获得了其高新技术和彩电生产线,同时获得了欧洲市场高达2亿欧元的销售额和多于41万台彩电的市场份额,进而打开了欧盟这个庞大的国际市场,提高了TCL在欧盟市场上的占有率。同时,TCL集团又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使得其在彩电产品上成功地占领了法国市场,从而在彩电产品上成为海尔集团的有力竞争对手。
(四)以获取技术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技术是企业竞争中的核心因素,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技术层次和研发投入上都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技术上的差距正是造成中国企业对外竞争中长期处于劣势的原因。因此,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发达国家企业,可以迅速获取相关技术,降低企业的自主研发费用,缩短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2005年底,联想宣布以17.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业务,不仅获得了IBM的PC业务市场,同时也获得了IBM所拥有的全球最好的笔记本研发能力、研发技术、品牌以及其在全球注册的4,000多项专利,迅速提高了自身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又如,京东方科技集团以3.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HYDIS)的液晶显示器TFT-LCD业务,标志着中国企业第一次掌握了TFT-LCD核心技术。
(五)以转移过剩产能为动因的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短缺经济”后,自20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投资过热导致我国某些行业和产品生产能力突然大增,而国内实际需求和消费能力已近饱和,从而出现结构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如我国彩电业行业,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彩电生产厂家已近百家,年产量3,000多万台,成为世界第一彩电生产国。1998年我国的彩电行业进入成熟期,全国生产能力已达4,479万台,而市场实际需求只有2,000多万台,一半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状态。根据弗农教授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产品的成熟期,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已经标准化,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应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海尔、TCL等家电企业通过大规模的实施海外直接投资转移国内一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并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上的过度竞争,推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作用分析
(一)有利于我国缓解出口压力,扩大出口。目前,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增大,针对我国的诸如配额、反倾销等贸易摩擦频发,我国出口压力日益加大。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直接建厂或者并购国外企业,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能够绕开贸易壁垒,改变在出口贸易中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因此,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缓解日益加大的出口压力,有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
(二)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目前众多国外跨国公司做大做强的有效策略。通过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从而实现生产的规模收益递增。我国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统一的营销网络、资金协调和管理优势等,使规模经济优势得到迅速提高。
(三)有利于企业实现全球化经营。经济全球化是众多跨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大背景,经济全球化为企业提供了统一和开放的世界市场,使跨国企业面临着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为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选择。我国企业通过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从全球视野出发,整合全球资源和市场,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实施全球经营管理,实现规模扩张,增强自身实力。
(四)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目前,我国外汇储备持续上升,增加了资金闲置成本,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国内金融市场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有效减少国内高额外汇储备,提高资金收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平稳运行。
(五)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从国际范围来看,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提升本国或本地区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结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将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国外,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内新兴产业中,大力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升级,保证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