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4期/经济/产业/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0/6

作者

□文/朱 莲1 张文科2 陈龙高3

浏览次数

828 次

镇江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
  提要 本文以镇江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市区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为基础,结合运用spss统计软件建立数理统计模型,定量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镇江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建设用地与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显著正相关性,与一二产业产值呈负相关性,对外交通用地、居住用地与固定资产投资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绿地与地区生产总值、三产产值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关键词:经济发展;土地利用;镇江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体现了人地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区域经济发展要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重要支撑,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差异影响和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随着镇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逐年增加,土地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对近十年镇江市土地利用情况与经济因素进行分析,意在找出其中存在的关系,为镇江市土地利用的优化和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一、镇江概况
  镇江市位于江苏省长江三角洲,长江下游南岸,地处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全市土地总面积3,854.11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6%。其中,市区1,082km2。镇江属北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全市土地面积中丘陵、山地占51.1%,圩区占19.7%,平原占15.5%,水面占13.7%。全市河流60余条,除长江干流外,全市还兼跨太湖水系和秦淮河水系,水资源总量丰富;矿产资源丰富。
  镇江市辖丹阳市、扬中市、句容市三个市,设丹徒区、京口区、润州区和镇江新区。2006年底全市共有51个镇(街道)。其中,镇41个、街道办事处10个。全市总人口为289.8万人,其中市区总人口为102.72万人。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021.52亿元,市区生产总值达455.77亿元。
  二、镇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现状
  镇江城市土地总面积1,082km2,其中建设面积90.12km2,从表1可以看出,1997~2006年间,镇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3.73个百分点,属于平稳增长,其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仍然是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具体来看,首先是工业用地从1.53增长到2.74,增加了1.21个百分点;其次是居住用地从1.05增加到1.94,增加了0.89个百分点;对外交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也有一定增加,而仓储用地和绿地用地比重变化都较小。(表1)
  近几年,镇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统计,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21.52亿元,其中市区生产总值达455.77亿元,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4,293元,其中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0,083元。全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41.54亿元,市区为9.44亿元,占全市的22.7%;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618.63亿元,市区为279.51亿元,占全市的45.2%;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361.34亿元,市区为166.82亿元,占全市的46.2%。三大产业结构由1997年的9.3%、57.3%、33.5%调整为2006年的4.1%、60.5%、35.4%,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减小,呈平稳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保持稳定,总体呈现小幅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三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三、镇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到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众多因素的同时影响。而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实践表明:经济发展是一种长期的结构演进过程,这种结构演进过程不仅体现在GDP不断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而且也体现在自然物质投入方向和利用结构的不断变化。
  城市用地规模与区域经济、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指标体系构建主要选取能够反应镇江经济状况对土地利用数量和类型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选取了区域经济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相关经济发展指标来进行分析。(表2)
  1、镇江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因素不会是单一或者唯一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考察建设用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增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镇江城市建设用地为因变量,以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如表3、表4所示。(表3、表4)
  由分析结果建立数学模型关系式为:
  Y=26.183-1.212X2-0.417X3+0.114X4
+0.022X5+7.06×10-6X6
  式中:Y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X2、X3、X4、X5、X6见表2所示。
  得出相关系数R为0.985,判定系数R2为0.969,达极显著水平,F=25.256,方程通过显著水平为0.05的F检验。从以上数学模型可知,城市建设用地量是随着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增加而增加的;随着第一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减少的,建设用地量受一二产业产值的影响很小。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推动了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建设用地的增加也必然带来更大的投资和经济效益。
  由于数据原因,这里对镇江城市建设用地与市区生产总值的关系做单独分析,2002~2006年,镇江城市建设用地与市区GDP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0.982,判定系数R2=0.965,F=83.353,t=0.003,通过a=0.05下的t建立t检验和F检验,模型关系式为:Y=12.028X-640.403(Y为市区GDP,X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回归模型呈显著相关性,表明建设用地量的增加必然推动工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地区GDP的增长,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
  2、城市居住用地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以镇江城市居住用地为因变量,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人均可支配收入、市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自变量,使用相同的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Y=4.777-0.044X4+0.002X5+1.57×10-6X7
  式中:Y为城市居住用地面积,X4、X5、X6见表2所示。
  相关系数R为0.969,判定系数R2为0.939,F=31.044,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F检验。可以看出,居住用地量是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随着第三产业的增加而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用地的需求增加,用于房地产投入的资金也不断增加。增加住房面积、提高居住水平,充分显示了经济发展对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是相辅相成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镇江市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已逐步由过去的必需型消费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过渡阶段,随着镇江经济的继续持续增长和住房需求的增加,居民在房地产方面的投入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城市对外交通用地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以镇江城市对外交通用地为因变量,以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为自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Y=6.688-0.15X2+0.019X3-0.008X4+1.15×10-7X7
  式中:Y为城市交通用地面积,X2、X3、X4、X7见表2所示。
  相关系数R为0.961,判定系数R2=0.923,F=14.914,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F检验。由模型可以看出,对外交通用地量随着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减少,随着第二产业产值和市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而增加。近年来,镇江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因此对外交通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出现了用地比重持续增大的趋势。现代化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交通运输业是镇江建设发展的重点和用地大户,城市工业和建筑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城市对外交通用地的扩张,而对外交通用地量的增加加速了经济的发展,并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4、城市公共绿地面积与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城市绿地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因子之一。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镇江城市绿地规模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为:
  Y=-17.351+1.118X1+4.627X4-0.113X5
  式中:Y为城市公共绿地面积,X1、X4、X5见表2所示。相关系数R=0.988,判定系数R2=0.976,F=80.503,通过显著性水平为0.05的F检验,方程总体相关性较高。结果表明:城市公共绿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城市公共绿地面积随全市生产总值的增加和第三产业产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很小。
  由于发展城市绿地,不仅可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而且通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创造更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可间接地对城市经济的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全市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
  四、结论
  综上,镇江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工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对外交通用地,第三产业的成长壮大更是需要依靠绿地和居住用地。土地利用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式、方向和速度,如果土地利用类型适应经济结构,将促进经济发展;同样,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然推进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与调整。
  (作者单位:1.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2.宝应县拾屯煤矿;3.徐州师范大学土地资源研究所)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50654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