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提要 本文通过分析石油价格历史变化趋势及我国石油现状,论述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我国规避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石油;价格;变动;战略储备
中图分类号:F1 文献标识码:A
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的持续大幅度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影响。与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因战争导致的三次石油危机相比,这一轮的油价持续上涨,其主要根源是经济因素而非传统的突发因素,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损害相对要小一些。我国是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产业发展影响不可忽视,尤其将加大2008年物价的调控压力。但总体来看,新一轮油价上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不会改变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态势。但从长期看,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大,对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一、油价上涨的趋势及特点
(一)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和总体持续上升。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总体上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低价位水平上。1970~2000年的30年中,有23年油价低于50美元/桶。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全球先后经历了三次石油危机和油价上涨,也直接对主要发达国家及全球经济产生了比较明显的负面影响。但每次油价上涨周期比较短,最长的不超过4年,最短仅2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4):受阿以冲突影响;国际市场上的石油价格从每桶12美元涨到53美元,上涨了近4倍。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伊朗爆发革命,以及随后的两伊战争,导致石油日产量锐减;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骤升,每桶价格从46美元涨到了90美元。第三次石油危机(1990):海湾战争导致油价一路飞涨,3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40美元,其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新一轮油价上涨的特点。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新一轮的上涨。与以往相比,这一轮油价波动的主要特点:一是上涨持续的时间长。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底,已经连续6年上涨,而且2008年上半年持续上涨。而历史上油价上涨持续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年。二是上涨幅度大。世界原油出口均价从不到20美元/桶上升到100美元/桶以上,上涨幅度超过了5倍,并屡创历史新高。2008年5月27日,纽约原油期货电子盘中升逾129美元,最高达到132.08美元。三是供求关系等经济因素是此轮油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二、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据预测,我国石油到2010年的供需缺口将达到1.5亿吨,占国内产量的76.5%;到202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2.2亿吨,占国内产量的122.2%。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石油的供需缺口会越来越大,我国的石油供应将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依赖于进口,而我国最终将实现国内油价与国际市场的完全接轨。因此,世界油价的变化必然带动国内油价的变动,从而我国采取的油价政策将直接影响世界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
(一)油价上涨导致我国经济运行成本增加,通胀压力增大。2006年我国净进口石油1.6亿吨,2007年达到1.9亿吨;与2005年相比,因价格因素导致这两年进口多支付330亿美元。2008年我国预计净进口石油2亿吨,如果进口均价再上涨10美元/桶,我国将多支付130亿美元。我国原油进口价格的上升:一是形成国内成品油调价的压力,一旦调价直接影响与成品油相关的消费和生产;二是直接导致依赖原油进行加工的化工原料、生产资料成本的增加。2007年11月1日,成品油每吨上涨500元人民币,由于价格传导和带动效应,对2008年农业、制造业上下游、服务业的价格都将会产生影响。2008年我国成品油消费按2亿吨计算,将直接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增加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农业多支出180亿元人民币,交通运输业多支出380亿元人民币,工业等其他行业多支出440亿元人民币。如果2008年原油进口成本上升导致成品油价格再一次上调500元人民币/吨,经济运行成本将增加到2,000亿元人民币。
(二)油价上涨导致我国外贸环境趋紧并将拉低我国GDP增长速度,但对经济基本走势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外部需求减缓;二是我国出口成本的增加。高油价带来的外部需求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出口的高位增长,出口成本的增加则挤压我国企业利润空间,特别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原料的产品,出口将有较大影响。
受世界经济趋缓、国内稳中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2008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可能是高位趋稳、小幅回落。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抑制出口,影响外需;二是增加消费负担,抑制国内消费;三是难以向下游转嫁成本的部分企业减少投资和生产,有的甚至停产。国际能源组织认为,原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中国GDP增速将降低0.8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认为,油价上涨10美元/桶并维持1年,将影响GDP0.5个百分点。但总体来看,高油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承受范围之内,基本面不会受到冲击。
三、我国应对高油价的策略
(一)必要时实行石油价格与出口管制,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但在一些特殊时期,比如当前油价明显脱离供需基本面的情况下,实行一些管制措施对避免高通货膨胀,维护经济和秩序稳定,维护居民福利和社会公平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实行油价和出口管制,短期内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当然管制只是特殊时期的应急行为,长期仍应坚持市场化的原则。
(二)加快完善国内油品定价机制市场化步伐,增加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国内成品油“中准价”仍由政府制定,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我国应加快国内成品油价格市场化步伐,进一步规范价格形成机制,加快推出成熟品种的期货交易。与此同时,逐步放弃以现货采购为主的进口贸易方式,通过在国际石油期货市场上运用各种金融衍生手段,规避价格风险,增强我国对国际油价的影响力;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在政策制定上应降低主要耗油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低能耗产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转变经济单一增长模式。
(三)加强国内石油勘探开发,稳步增加国内石油供应。南海、东海区域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中国石油的自产能力。此外,为增加国内石油供应,对“低品位”油气资源可采取特殊的税收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合理、有效、充分地勘探开发和研究,保证资源供给的长期性。
(四)大力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开发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潮流,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能源结构的当务之急。我国在太阳能热水器、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已经具备与常规能源竞争的能力,其未实现规模商业化的最大障碍在于成本,如果在发展初期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有望成为替代能源。增加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尽量减轻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五)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为减少石油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影响,增强抵御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的应对能力,在扩大石油产量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石油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储备能力,从而保证我国经济不至于受到石油供应冲击影响。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应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在起步阶段宜采用国家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国家、相关部门和企业三方面作用,实施以国家为主、企业共同参与,以国内石油储备为主、以国外石油储备为辅的石油储备战略。这一策略将带动信息服务、远洋石油运输、石油码头建设,甚至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战地位越显重要,石油价格的波动会对一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研究石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对于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导致石油价格波动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供求关系、生产成本、库存变化、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等。世界石油供求关变化是导致石油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石油战略储备和库存与油价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社会政治经济关系是石油价格短期内发生突变的主要原因。历史的车轮不会停滞,对于需要进口大量石油的我国来说,被动地接受石油价格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和企业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更要应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经济运行中迫切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对策,提供风险管理机制,从而为企业乃至国家规避价格风险,全面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