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4期/管理/制度/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0/6

作者

□文/苏艳平

浏览次数

813 次

从文化间的融合谈西部地区发展
  提要 西部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既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枢纽,又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冲,地缘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本文以文化为视角,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西部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西部地区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西部文化;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部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根据传统的地缘政治学理论,中国西部地区既是世界政治“心脏地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地缘地区”的一部分。西部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古代四大文明的连接和中间地带,即丝绸之路的枢纽,是所谓“亚欧大陆心脏地带”的一部分。在对外开放的今天,地处边疆又使它与中亚国家为邻,靠近西亚和中东市场,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冲,通过新亚欧大陆桥可将中国同欧洲市场连接起来。因此,它又是我国向西开拓中亚、西亚、中东和欧洲市场的前沿阵地。西部地区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能,以及多种有色矿产资源,土地资源丰富,旱作农业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和农牧业基地。同时,它又是中亚等国向我国输入油气资源的重要通道。所以,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安全生命线之所在。可见,西部地区经营的好坏攸关我国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
  从西部地区存在的宗教、民族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凸现的“东突”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西部地区文化间的冲突、摩擦问题不仅存在,而且很严峻,而西部地区的文化安全问题任重道远,这将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同时,西北边疆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又迫切要求我们重视西部地区的安全稳定,促进西部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东突”等问题中吸取教训,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积极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部文化的融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部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清华大学教授曹德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会吸收各家思想以及外来思想、文化和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使个人不能脱离他人群体而存在,人也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这是一种深厚的内部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是文化科学的体现。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前提下,还是以开放的胸怀实现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从而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具有发展的生机,兼容精神是文化科学的重要精神。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与社会的人文之化,这种人文之化的品格就是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一是“以人为本”;二是“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体现了人格价值思想。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在此强调了人的价值;“以和为贵”强调重视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人与人的团结合作。
  儒家文化对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西部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却是伊斯兰文化。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然后迅速传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向东伸展到中亚、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据我国史书记载,伊斯兰文化是唐宋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元明两代是伊斯兰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是我国伊斯兰教的成熟时期。现在,我国有着2000万穆斯林,其中有将近一半是散布在全国各地但又以西北地区较为集中的回族;其次是新疆维吾尔族,新疆地区是信奉伊斯兰教人口最多的地区。
  西部文化的格局大致可概括为:一个主体、两种文化圈、三条通道。一个主体,即游牧文化为主体;两种文化圈,即藏传佛教文化圈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西部民族的宗教信仰历史悠久,且许多民族自古以来形成全民信教的传统,宗教发展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而西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古至今逐步形成的两大宗教文化圈,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格局使得西部民族审美文化更是异彩纷呈;三条通道,即丝绸之路及其辅道、唐蕃古道和麝香之路。这几条历史悠久的古道的开通,不仅把西部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文化圈连接起来,而且把西部游牧文化区和中原农耕文化区贯通起来,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的整体。其中,在西部有着十分重要地位的文化圈就是伊斯兰文化圈。
  中国伊斯兰教文化的特点可总结为:
  第一,伊斯兰教是一种“入世”性很强的宗教,即兼具宗教性和世俗性,或者说宗教性和世俗性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在纯粹宗教的意义上说,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佛教等全体宗教一样,是一种精神信仰。但实际上对一个穆斯林来说,伊斯兰教远远不止这些,它还是一种价值观念,一套完整的社会、政治和法律制度,一种文化体系以及一种生活方式。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将神圣的宗教信仰与世俗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信仰与实践一体化的生活方式。与佛教、道教等宗教不同,伊斯兰教并不远离人间烟火,清真寺常常不在深山老林,而是居于社会中心,与教徒的世俗生活密切结合。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也没有那一种宗教像伊斯兰教那样世俗化。
  第二,伊斯兰教的经济基础是在游牧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贸经济,与中国农耕经济模式不同,但可以互补。伊斯兰教是产生于世界沙漠最多的地带,最初由一个游牧部落发迹,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这是它大陆游牧精神宗教化的成功。所以,伊斯兰教的宗教行为,是带有浓厚的大陆游牧文化的色彩,有它的坚决性、彻底性、冒险性、流动性,其特长是经商。
  第三,伊斯兰文化也具有兼容的特点。伊斯兰文化是中世纪阿拉伯人在长期的征服异族异地的过程中,积极继承消化和发展被征服民族的优秀文化,或以和平方式吸收外来文化,主要吸收波斯、印度、希腊、埃及、罗马、两河流域、希伯来和中国等文化,逐步形成了有伊斯兰特色的文化体系。
  第四,中国穆斯林的“中国人情结”特别重,中国人意识特别强。古代时期他们热爱中国国土,“倾心向化,慕义来朝”,认同了中国。他们以儒解回,用儒家的思想解释伊斯兰教义,既减少了中国主体民族对他们的猜疑,又能争取支持,而且没有改变伊斯兰教的核心宗旨。可以说,他们走了一条“儒家化”的道路。
  第五,中国伊斯兰教更具宽容和温和性质。这是因为伊斯兰教本身就具有和平、温顺这些美德,伊斯兰教就是讲究容忍、顺从、和平。中国儒家思想讲究仁爱、道德。双方都是十分重视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系,即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些都是共同的,可以相互渗透,从而更加突出了这一特点。
  第六,伊斯兰教法对中国日常生活的影响在不同程度地缩小。中国穆斯林的生活方式常常同中国传统的民间习俗糅合在一块,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是因为中国穆斯林在我国人口中占少数,居住又是大聚居、小集中。
  因为西部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为伊斯兰文化,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部文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上。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特点中,我们可以比较得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聚力,是一种开放、兼容、“入世”的文化;而伊斯兰文化也具有兼容、“入世”的特点,并且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中走了一条“儒家化”的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间具有相互兼容、彼此认同、进而融合的可能性。
  三、西部地区文化融合的战略对策
  第一,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改善西部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是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区域开发与民族发展的结合;外力与自力的结合;固边与富民的结合;加快西部地区市场经济的建立,促进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建立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紧密的经济利益联系。
  第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行民主政治进程。一方面要建立起精干、高效、廉洁的政府体制,从而提高政府效能,抑制腐败现象,减少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一方面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这样就能吸纳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多元化和政治参与多元化的要求,把各种社会力量和公民个人的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第三,促进西部地区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一方面要促使西部地区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如历史上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等人,用汉文宣扬伊斯兰教时就认识到,必须利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适合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才能站住脚,才能被非穆斯林所认可,而且也能使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广大回族群众接受他们的学说。我们应当从回教与中国儒家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就是“以儒解回”的过程中,吸取经验,积极引导西部地区的宗教向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大力培植各民族共同文化。在保持各民族独特文化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西部地区的宗教和民族问题。①倡导支持宗教发挥积极的作用。②加强管理,抵御宗教渗透。③要落实宗教政策,完善宗教立法和反恐法律体系。④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
  第五,积极打击恐怖主义活动。①加大打击恐怖主义活动的力度,对恐怖活动形成“高压”态势。②重视情报信息工作在反分裂和反恐怖斗争中的作用,牢牢把握反恐怖斗争主动权。③加强反恐专业力量建设,提高打击“东突”恐怖势力活动的能力。④军事反恐要与强化人民反恐相结合。⑤积极参与反恐怖国际合作,保持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反分裂斗争的良好外部环境。⑥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及其地区反恐机构在维护地区安全方面的作用,防范和打击本地区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等“三股势力”的活动。(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丁建伟.地缘政治中的西北边疆安全.民族出版社,2004.
[2]曹德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光明日报.2001年7月31日.
[3]伍贻业.中国伊斯兰教的特点及其与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之比较.回族研究;2003年11月(总第50期).
[4]丁明仁.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146449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