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信息类别

首页/本刊文章/第354期/市场/贸易/正文

发布时间

2008/10/6

作者

□文/陈 惠

浏览次数

1619 次

美国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
  提要 2005年服装出口配额取消,本以为可以在世界服装市场上大展拳脚的我国服装企业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美国对中国的服装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并引起了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效仿。本文着重围绕美国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服装产品;特别保障措施;策略;品牌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服装贸易概况
  (一)我国服装业的地位。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服装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整个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服装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它充分发挥了我国的比较优势——丰富的、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以及对外贸易的不断拓展不仅为我国GDP的持续增长贡献了力量,更重要的是这个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间接地维护了社会稳定。由于我国服装产品价廉物美,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每年大量地出口到世界各地,服装业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服装出口额逐年上升。(表1)
  我国服装业有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竞争力系数。竞争力系数的含义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
  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为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向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
  表1显示,从2000年的0.5764到2005年的0.7460,我国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呈现出一种上升的趋势,而且越来越接近1,说明我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二)我国服装出口现状。尽管服装贸易的自由化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但很多国家的政府出于对本国家服装行业的保护,会不断地对我国的服装出口设置障碍。譬如,高关税、数量配额、绿色壁垒等等。根据协定,2005年1月1日服装出口配额将全部取消,但“后配额时代”并不必然带来全球服装贸易的自由化,我国服装企业将会遇到更多的贸易壁垒。由于我国加入WTO时是非市场经济地位,贸易伙伴国仍然可以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救济和特保等措施。美国是我国服装的主要进口国,配额取消后我国对美国的服装出口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美国认为这已经严重威胁到其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开始了新的贸易保护之路——动用特别保障措施。
  (三)特别保障措施释意。所谓特别保障措施,是指在遇到某类产品进口激增的情况时,进口国家或经济体可以采取一些紧急的贸易限制措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WTO其他成员方可以援引用来对中国服装实施特别保障措施的途径有以下几种:1、依据《纺织品和服装协议》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2、依据《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第241~242段的规定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3、依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6条的规定实施过渡性特别保障措施。
  二、美国实施特保的可能性分析
  虽然美国国内对是否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有两个不同的声音,但美国政府会将特保之路进行到底,今后将会有更多的来自美国的针对中国服装业的特保措施申诉。原因有三点:
  (一)美国国内制造商施加压力。美国“纺织品制造商派”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其势力强大。纺织品制造商知道,失去配额保护伞之后,凭其实力很难与中国同行竞争。所以,配额取消后,他们全力以赴游说政府决策者,希望进行“没有配额的配额”。美国纺织品制造业规模虽不大,但却更集中,更有组织性。他们不断对政府施加压力,呼吁政府应启动特别保障措施对中国服装加以限制。“消费者派”赞成取消配额,因为这可使纺织品价格大幅降低,从而给进口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留出更多的利润空间,也给普通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实惠。但“消费者派”力量过于分散,很难形成合力;而普通消费者一般没有采取行动的能力和意愿。
  (二)特别保障措施实施的简便性。针对我国服装产品实施特保只需证明:1、市场扰乱存在或存在市场扰乱的威胁;2、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对该扰乱的作用。其实施的条件不仅比传统的WTO保障机制的标准低,甚至低于对不公平贸易的补偿所需具备的条件。特保措施免去了反倾销所需要进行的大量的调查,也不必要去计算倾销幅度,进口国只要证明自身市场受到定义模糊的“扰乱”,这个“扰乱”是来自中国就可以了。换言之,启动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措施比反倾销和反补贴更容易。
  (三)美方认为中国不可能对美实施报复。美方认为有两个因素使得中国不可能对美实施报复,一是除非得到WTO的认可,否则中国没有理由对美国进行报复;二是中国的报复将会损伤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而美国市场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所以,美国在使用特保时将不会有太大的顾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特别保障措施有着明显的新保护主义倾向,美国为了保护国内脆弱的服装产业,肯定会对我国的服装产品实施这种门槛低、威力大的保护措施,而且是大量地运用这种限制手段。我国服装对美出口在后配额时代所面临的环境并不乐观。
  三、美国特别保障措施对我国服装出口的影响分析
  (一)实施数量限制的经济效应分析
  假设:(1)世界上就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2)中国在服装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中国是服装出口国,美国是服装进口国;(3)美国对中国实施特保,具体措施为数量限制。如图1所示:三个图中横轴均为数量,纵轴均为价格;Sm、Dm分别是进口国美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Sx、Dx分别是出口国中国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Ws是中国的出口供给曲线,Wd是美国的进口需求曲线。因为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所以Ws就是世界服装供给曲线,Wd就是世界服装需求曲线。(图1)
  在自由贸易时,中国的服装出口是X0X3,就是美国的服装进口M0M3,X0X3=M0M3。世界价格是Po,这也是中国面对的出口价格,美国面对的进口价格。
  结论:一旦美国对中国的出口服装设限,中国在限制条件下的出口供给曲线就变成Ws′,世界价格从P0上升到P1,美国的进口从M0M3缩减至M1M2,消费者剩余减少了P0P1CD,而生产者剩余增加了P0P1AB,社会总体福利减少了ACDB。美国对中国采取特别保障措施,对来自中国的服装设置障碍,对消费者并没有好处,使得他们面对的服装价格上升,消费者剩余减少。对生产者有好处,生产者面对的价格上升,这将促使他们生产更多的服装产品,而且从图1中可以看出生产者剩余增加。
  中国由于出口量被限制在X1X2,所以国内价格由P0下降到P2,国内消费者剩余增加了P0P2FE,而生产者剩余减少了P0P2HG,进而引起社会福利降低了EFHG。由于美国设限,致使中国国内价格降低,生产者会缩减生产量,中国的出口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这将大大扭曲中国服装的出口结构,打击服装生产商的积极性。
  (二)对国内外企业服装贸易心态的影响。国内服装企业为了规避风险,接单也十分谨慎,对于来自美国的数量大、时间长的订单,会更为慎重。因为一旦美国对我国服装产品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无论具体使用哪种方式,都会限制出口的数量,造成库存积压。由于美国人的身材较亚洲人高大,所以服装型号会不一致,积压的库存想转为内销都非常困难,这样不仅不能赢利,反而占压了厂商的资金,造成运转不畅。一些美国商人表示如果美国对中国服装实行特保,他们只能把目光转向巴基斯坦、印度等国,这虽然会增加成本,但比全数投在中国要安全。这样一来,不但我国的出口数量降低了,而且给了同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有优势的竞争对手机会,他们一旦发展起来,将会对我国服装今后的出口构成威胁。
  (三)促进外贸出口柔性能力的提高。美国对我国的服装产品实施特保应该早就在我国的预料之中,但在取消配额的一片欢呼之时,还是打我国服装企业一个措手不及。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为了降低损失,积极提高外贸出口的柔性能力。他们紧跟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提高对国际市场应变的能力,熟练采用国际新业务,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及加强与外贸出口相关部门的协作,提高快速通关的能力。这种能力以外贸出口的全流程为着眼点,通过提供全面服务来获取竞争优势,避免与国外产品进行恶性竞争。
  (四)美国特保措施实施将加速我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特保措施的实施一方面抑制了我国最具竞争力的服装生产制造领域的优势在基于平等互利的贸易环境中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剥夺了美国消费者享有来自中国质优价廉服装的权利。美国一旦实施数量性限制措施,将迫使我国服装企业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以冲减数量下降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途径或者是向上游的面料研发拓展,或者是向终端的产品设计、品牌塑造延伸,或者是在物流环节提供增值服务,而这些都是目前纺织服装强国攫取高额利润的关键所在。目前,我国很多服装企业已经意识到前景不容乐观,为了在外部限制,内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继续生存并获取利益,他们开始逐步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很多企业致力于技术开发,将所生产的服装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在做好传统优势——贴牌生产的同时,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可以赚取高利润的中国品牌。中国服装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转变必将加速中国由服装大国向服装强国的转变。
  (五)对服装出口部门劳动就业的影响。众所周知,我国的服装产业目前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美国特保措施的实施首先就会使企业缩减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就会有大量的劳动力被企业裁减。这就降低了就业率,使我国就业矛盾更为突出。我国纺织服装业减少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振荡的能力就会降低,从而给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造成更大阻力。
  四、我国服装业应对美国特别保障措施的对策
  (一)政府应完善法律、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要尽快提出针对性的外贸政策,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反贸易壁垒法律和规则,有效地保护国内产业利益。同时,政府要针对目前服装业投资速度增幅过快、企业盲目和低水平投资的现象,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使我国服装业得以健康发展。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积极地进行产业外交,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和对话交流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利影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同时,政府要逐步提高我国服装工业的标准水平,加快国际标准的采用,使我国的服装业与世界紧密相连。
  (二)行业协会应加强出口自律,建立出口预警机制。行会或商会应加强协调,加强企业出口自律,加强对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宣传和普及,让企业明白可能面临的阻力,积极引导企业开辟其他国外市场。出口自律是一种改善出口环境,促进出口平稳发展的手段,其核心是加强出口企业间的协调,对可能出现的贸易冲突及早预防。做到未雨绸缪,出口产品流向合理布局,从而缓和经贸关系,维护出口秩序,促进出口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政府要协同行业协会建立出口的全面预警系统,例如贸易摩擦、投资预警系统等。密切关注重要的国际服装市场的变动,对出口服装的价格、国别、数量进行监控和预警,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联合行业内企业共同防范风险,避免贸易摩擦。在遇到问题时,行业协会要组织企业积极应对,将损失降至最小。
  (三)企业的应对措施
  1、进一步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策略。在投资学中有一句经典名言: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规避风险。当前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等地,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反映出我国服装出口贸易中较强的地区依赖性,也说明了该行业潜在的不稳定性。随着ATC“一体化回归”以及配额的取消,一个空前巨大的国际市场呈现在面前,对我国服装出口商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遇,在进一步增加对传统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其他国家市场开发和拓展的力度,实施多元化出口策略。这样即使美国等对我国实施特保,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贸易伙伴国那里弥补一部分损失,转移风险。
  2、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服装产品的出口附加值。目前,大多数服装外贸公司仍起着外商与加工厂之间的“联系”作用,从事着接单、下单、发货的工作,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加入WTO后.服装外贸企业如果不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就不能取得市场主动,只能被动地采取降低价格的策略来适应市场竞争,并且这种状态也不会维持长久。因此,企业应加大产品设计开发力度,争创自有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遏制住我国出口纺织品量增价跌的势头,提升服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实现产品高附加值,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要不断出新产品。
  3、关注国际贸易动态,保持产品的高质量。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当产品不断丰富、顾客日趋专业和理智时,提高并保持产品质量的稳定是留住老顾客、吸引新顾客的保证。通常,服装的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外观质量,即服装的款式、板型、装饰设计、颜色、工艺等;二是反映服装性能的内在质量,即服装的舒适性、功能性,安全性、卫生性等。外观质量是人们对服装产品进行判断的最初依据,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价格及成交率,很多情况下外观质量将起决定作用。国外客户对服装的质检要求正出现三大变化:一是从传统的重视外观质量检验趋向注重内在质量检测;二是对服装的质量要求由传统的实用、美观趋向于更为重视安全和卫生;三是对服装的质量指标要求更加严格。随时关注贸易动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满足时尚的要求,这使我国服装业必须加强内功。
  4、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良好信誉。提供优质服务是指始终如一地为客户做好任何一件小事,它含有水滴石穿的意义。从长远看,优质服务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的成熟,以及竞争的激烈,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终将赢得市场。我们必须学会从客户的需要和利益出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逐步在客户中建立良好的信誉,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庄起善,王健.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纺织品和服装贸易配额策略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1).
[2]张媛.近期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之我见.国际贸易问题,2004,(4).
[3]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5,(4).  
[4]丁国强.中国服装业现状与趋势分析.武汉科技学院学报,第17卷第6期.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1938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