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该项目共获国家专利局授权专利两项(ZL92 224601.7实用新型专利和ZL91 1 91439.发明专利)。
该项目共包括以下两项技术:
1、高频增溶技术
大豆蛋白是由肽键连接氨基酸构成的高分子有机物,虽然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但均属“有极两性电解质”。
由于大豆蛋白分子属于极性分子,在高场强交变电场内,蛋白分子产生极化,极化后的大豆蛋白分子位、距伴随高频交变电场的变化而变化,蛋白分子在往复极化的剧烈运动中,分子间发生内摩擦,使蛋白高分子部分降解,分子量减小,水溶性氮含量(NSI值)提高,α-氨基态氮含量增加、电游泳谱图上部分大分子谱带失落,脂肪氧化酶、胰酶抑制素、脲酶等生理活性有害因子活性指数接近零值,而使大豆脱除腥涩味,营养障碍因子失活,根据生产需要,调整大豆通过高频电场的时间,可得到不同NSI值(20—90%)的产品。
2、细胞粉碎和粉粒重组
为使水介质能进入豆粉微粒之间,采用玉米淀粉糖为凝聚剂,利用玉米淀粉糖的粘结性、高流变性在高压(100—160kg/m2)、高温(140~200℃)状态下,使大豆粉粒与玉米淀粉糖、蔗糖重新形成φ>150μ(比例不少于70%)的中空或实心粒子豆粉粒度增大后,粉粒之间空隙加大,容重减小,加水时,水可均匀进入粉粒之间,再将大颗粒溶散为φ<25μm的小颗粒,呈全溶速溶状态。
通过上述生物化学反应和功能性的调整,使本技术在生产上改变了传统的大豆加工利用途径。
该项目成功地解决了目前大豆加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即:消除大豆有害生理活性营养障碍因子(如:脂肪氧化酶、胰酶抑制素等)和尽量减少水溶性蛋白“热变性”平衡点的问题,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大豆加工得率,保存大豆蛋白功能性、营养性、溶解性、分散性及膳食纤维含量。
项目特点
(1)原料利用率高
该技术是使原料通过“大豆蛋白分子降解、改性专用设备”,大豆除土石杂质和散失水份外利用率达100%。
(2)该生产线豆油成为副产品,而豆饼(粕)加工品成为主产品,经高频分子降解、改性与超微制粉、“细胞粉碎”、“粉粒重组”处理后,粉状产品加水冲调,可迅速分散,呈速溶、全溶状态,长时间静置不沉淀,不分层。
(3)该生产线属于“一线多能”,可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类型,不增加设备还可对花生、绿豆、红小豆、蚕豆、豌豆、水果、蔬菜等进行深加工。
科研单位:国家大豆深加工与推广中心吉林省市等院校科技开发研究中心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75号
联系人:刘仁洪
电话:(0431)5382092
传真:(0431)5302874
邮编:130022 |
|
|
|